湖南抗洪:有没有可能一劳永逸?

2017-07-29 22:16徐天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除险岳阳市大堤

徐天

在原有大堤基础上缝缝补补都财政吃紧,另建符合标准的大堤更是无从谈起,不仅建设资金不足,人员的安置费也是一大问题,所以抗洪“永远在路上”。而在农村劳动力外出以及观念变化的背景下,抗洪正在面临动员机制失效等难题。

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位于湖南省岳阳市。

7月8日,浇在湖南省境内的那轮暴雨已停歇了五六天,但君山依然是一座孤岛。

通往岛上的公路已尽数被淹,苍苍郁郁的大树仅能在水面探出个头来。洞庭湖的水位已有些回落,但眼前的大堤迎水面上残留的树枝、枯叶和刚刚露出的、因长时间浸泡而无法立刻消去的水渍,都提醒着不久前那惊心动魄的超保证水位。

往日迎来送往游客的码头,此时仅有少数官兵和一些当地人。天气晴好,无风无雨,暗黄不见底的水面波澜不惊。

相距不远的岳阳市湘阴县,则是连日不得安宁。在大堤上,最大跌窝已经形成19.5立方米的空洞,最大管涌群在100米范围内有管涌12个。更甚者,在一段6.4公里的堤坝范围里,出现土洞、跌窝、管涌、滑坡等险情80多处。一位参与抢险的人用“千疮百孔”来形容眼前所见。

汛情当前,堤坝坚固、河道清理、水库除险靠平时之功;巡查、抢险、决定主动蓄洪与否则在千钧一发之际。就算是动员普通群众上大堤,也需动脑解决。

从1998年特大洪水至今,湖南省的防洪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几乎每年汛期,该省都会为洪水提心吊胆,还经常会有人员伤亡。防洪,有没有可能做到一劳永逸?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赶赴湖南的防洪重镇岳阳,试图为此寻找一个答案。

资金的难题

堤坝加固是从1998年开始的。

那年的特大洪水发生之后,据新闻报道,中央、湖南省和岳阳市共投入37.8亿元资金、3.1亿个劳动工日,加固长江、洞庭湖大堤共1000多公里。特别是142公里的长江大堤,堤面加宽到8至12米,堤顶高超历史最高水位2米。用岳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陈伟力的话说,加固后的长江大堤可抗击百年一遇的洪水,洞庭湖大堤则可抗击20年一遇的洪水。

过去,大堤多是百姓自发垒起,取材则是四处可见的沙土。水漫上来时,渗入沙土内,长时间的浸泡,使得沙土松软,冲力十足的水流从大坝的一侧渗透至另一侧,并不断外涌,沙土被水流裹挟逸出,形成大坝空洞,甚至导致大坝垮塌。

为了使得大堤迎水面能防水,在加宽加高大堤之外,加固工程还包括清基之后用水泥在大坝基底灌浆,使之牢固,用水泥块在迎水面形成遮挡,抗水防水,在背水面用草皮覆盖,以减少水土流失。

这一系列做法,使得整个洞庭湖区的堤防能力明显增强了。

另一方面,国家投入了专项资金,对位于山沟、河流上的大中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工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地都建设了一大批水库,但因技术落后,年久失修,这些水库在防汛抗旱过程中,并不能發挥应有的效果。陈伟力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以岳阳市1201座水库来说,除险加固工程往往在非汛期进行。小型水库投入200万到500万元,中型水库投入500万到1000万元,大型水库则投入2000万甚至更多。实施至今,仅剩大约六分之一的水库没有完成。“现在岳阳市这些水库的安全指数已经大大提高了。”

不过,也同样存在问题。

长江、洞庭湖的大堤进行了加固,而其他水域的一些大堤,则因缺乏资金支持,质量并未得到太大的改善。

如前文所述,不少大堤都建立于群众自发运动之中,质量参差不齐,易透水。但因国家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地方财政又吃紧,许多大堤的除险加固工程做得并不好,迎水面、背水面仍是一片沙土。洪水来临时,一旦这些大堤长时间被浸泡,形成管涌等危机,只能临时除险,这也是每每洪水来袭时,大堤出问题的一大原因。

一名湖南省内水利部门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其他加固工程暂且不论,就说水泥灌浆工程,一个孔洞就需要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水泥才能灌满,各水域的大堤所需的灌浆水泥,不计其数,无论是靠湖南省财政还是地方市县财政,都有些勉强。

在原有大堤基础上缝缝补补都财政吃紧,另建符合标准的大堤更是无从谈起,不仅建设资金不足,人员的安置费也是一大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湖南省内的长江大堤可以抗击百年一遇的洪水,国家拨款少于前者的洞庭湖大堤却只能抗击20年一遇洪水的一个原因。而其他的大堤,标准更低一些。

事实上,就算所有大堤都进行了加固,汛情却仍有可能形成风险。比如白蚁做窝,使得大堤某处有了隐患。或者,河道里采沙、大堤内侧修房或造桥梁,不慎损毁了大堤的防水层,又会形成新的隐患。

因此,每年的非汛期,所有大堤都必须进行新一轮的除险。用陈伟力的话说:“除险永远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

主动蓄洪还是严防死守?

最近20年,国家的治水策略有了一定的变化,若说用大堤挡住洪水是“堵”的话,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就是“疏”了。

因泥沙淤积、人类垦围等原因,古人笔下浩浩汤汤的八百里洞庭,在1825年有6000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之初已萎缩为4350平方公里,至1995年仅剩2624平方公里。

人与水争地,古已有之。随着水流冲刷、泥沙堆积,洞庭湖畔的不少地方,经年不会被水淹没,人类逐渐在那里种植、居住,形成一个个垸子。这些垸子里的土壤是洞庭湖淤泥,营养极高,种庄稼的收成都比其他区域高出许多。纵然有的垸子会被偶尔上涨的洞庭湖水淹没,但一旦水位退去,百姓又会自发拾掇一番,重新在那里住下。

建国之后,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突出,以粮为纲、向水要良田,成了当时的选择。洞庭湖蓄水面积的大幅度缩减,使得湖泊丧失了一部分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三湘四水入洞庭,洞庭入长江却只有一个出口,来水多、出口小,一直是洞庭湖无法解决的天然矛盾。而对洪水调蓄能力的下降,使得洞庭湖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

7月1日,湖南省浏阳市一水淹居民区,救援人员正在巡查,寻找被固居民。

1998年特大洪水之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了“4350工程”,要求至2015年,洞庭湖面积应恢复到新中国建国时的4350平方公里。据媒体报道,截至2016年,湖南省对超过200处阻洪堤垸进行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措施,扩大蓄水面积779平方公里,不过距离4350平方公里仍有接近1000平方公里的差距。

平垸行洪,是将民垸分为单退垸和双退垸,对在汛期高水位才会被淹的民垸,实施退人不退耕的“单退”,汛期来时,人转移到高处,粮食损失一季度。对于低于退湖后正常水位的民垸,则实施人田均退的“双退”,永久性地成为洞庭湖的一部分。

但前述接受采访的湖南省内水利部门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国家补偿不到位,双退垸不太多,被纳入平垸行洪措施内的垸子多数是单退垸。“他们担心,自己一旦退了,国家补偿不到位,粮食没了,家也没了,以后怎么办?”

就算是洪水来袭时可能会被牺牲的单退垸,其实也很少主动破口行洪。上述内部人士介绍,基层干部群众怀有一种侥幸心理,能抗洪的话为什么不抗?抗一抗,房子农田都保住了。

该内部人士表示,对这类小垸子,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行洪,国家在补偿标准上并无明文规定。目前不成文的做法是,国家对于洪灾会有救济款,一部分救济款会用于行洪后单退垸的后续修复,但大部分修复经费,仍要靠地方政府财政“这里挤一点,那里挪一点”,以及基层的村民自筹。

无论单退垸还是双退垸,面积都较小,大概在几百到一千亩左右。而面积更大、地理位置更核心、对水位调节有着极为重要作用的,是蓄洪垸。

按照相关标准,堤垸分为重点垸、蓄洪垸和一般垸,每种堤垸都有人居住,有农业,甚至有工业,重点垸是洪水来袭时必须保住的堤垸,一般垸在重要性上次之,蓄洪垸则是在水位过高时,可以主动蓄洪的堤垸。

洞庭湖有24个蓄洪垸,但据相关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这些年来,主动蓄洪的蓄洪垸几乎没有。

与单退垸、双退垸不同,因蓄洪垸的重要性,国家对蓄洪垸是有专项资金支持的。但据媒体2016年的报道,洞庭湖蓄滞洪区建设仍然严重滞后,有计划地分蓄洪十分困难。24个蓄洪垸中,有9个垸堤防加固尚未完成,一些堤防标准普遍不高,大部分垸子不具备主动分蓄洪条件。

洞庭湖城陵矶水位站早在今年7月1日就超警戒水位,7月3日超保证水位,湘江长沙段出现超历史最高水位洪水,资水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这些都达到了启用蓄滞洪区的水位控制条件。

各地的大堤也频发险情。比如湘阴县的大堤,最大跌窝形成19.5立方米的空洞,最大管涌群在100米范围内有管涌12个。在一段6.4公里的堤坝范围里,共出土洞、跌窝、管涌、滑坡等险情80多处。

但截至目前,湖南省并未下达启用蓄洪垸的指示。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督察专员陈文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实施分蓄洪水措施。“一旦分洪,尽管有部分补偿,但蓄洪垸内老百姓损失依然会十分惨重。”

上述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湖南省内水利部门不具名人士介绍,启动分滞洪区需要市一级防指提出要求,由省里同意,方可实施。“这需要市里和省里达成共识才能做。”过去,湖南省主动蓄洪的选择就不多,往往是被动蓄洪,即实在防不住了,才决定启用蓄洪垸。

如陈文平所说,启用蓄洪垸,垸内百姓的家园尽毁,国家会有一些补偿,但无法弥补损失,一旦决定启用蓄洪垸,恐怕会带来民心震荡,于维稳不利。

这位不具名人士说,对“严防死守”式抗洪,他个人认为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靠机遇和运气。一旦严防死守守不住了,因大堤溃口而被动蓄洪,后续风险无法把控。如果选择主动蓄洪,从哪里破口,怎么破,皆在人为,后续修补也有迹可循。

动员难题

无论是加固大堤还是主动行洪,地方财政面临的压力都不小。而这个财政压力,在汛期的大堤巡查上,更为凸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防洪任务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安排一定比例的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用于防洪工程设施的建设、维护。

以义务工来说,农村义务工主要用于植树造林、防汛、公路建勤、修缮校舍等。按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承担5至10个农村义务工,主要在农闲期间使用。

近十年来,各地陆续取消农村义务工、累积工,为农民减负。此举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在防洪时,愿意上大堤的当地居民少了。据陈伟力介绍,每当暴雨预警时,各段大堤上都需组织人巡查,24小时不间断,每公里安排四到六个人,如果水位超保,每公里安排人数翻番。巡查人员并排向前,留神脚下的堤坝是否有渗水、管涌等现象,一旦发现,及时通知抢险。

每当汛期,全岳阳市各层级的政府工作人员、教师以及基层虽无公职但是党员的人,都被动员上大堤,接受市防指有关如何巡查的培训。但光靠他们,巡查人员的数量远远不够,仍需动员群众。目前的方法是,给每一个参与巡查的百姓发酬劳,大约150元到200元一天。

陈伟力说,仅以岳阳的湘阴来看,大堤上的巡查人员远超5000人,每人每天150元,十天就起码需要750万元。这些费用均由地方财政承担,压力很大。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有酬劳,但因巡查是持久战、疲劳战,仍有不少人不愿意参加。“预警来了,有的人就收拾行李去亲戚家。巡查抢险?靠政府。”

随着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加剧,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且鲜有巡查经验,现在上大堤的仍有不少上了岁数的老人,类似“79歲老人守大堤”的新闻屡见不鲜。

而另一个问题是,有的人家没有青壮年劳动力,无人上大堤,有的人家则有人上大堤,双方比较,心理不平衡。“以前是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现在是又不出力又不掏钱,在那里看热闹。”

每到汛期,组织巡查人员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他们就是在边上看着,或者觉得政府出钱,我来帮你做点事。”

也有的村子愿意巡查,通常是村干部和村民关系融洽的,动员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每年汛期,中央会给遭遇洪水的省补贴一笔经费,但分到县一级已是杯水车薪,“所以,汛情持续时间越长,地方财政的负担就越重。”

陈伟力还记得,1998年大洪水时的湘阴,上万个劳力自发挑土修堤,一心保卫自己的家园。当时,湘阴的这股子劲在全岳阳赫赫有名。

“这是我们下一个工作目标和方向,无论是通过行政手段还是别的方法,让群众有自发意识,不能全靠国家,还应承担自己该承担的部分,扭转目前的局面。”

猜你喜欢
除险岳阳市大堤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布恩大坝除险加固工程完工
不忘先烈
岳阳市教育信息化创新试点项目名单公布
太湖牛腰泾段大堤施工安全风险防护措施探讨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探讨教学实施和反思
水利水库除险加固施工技术分析
两个妈妈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过程中常见问题探究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过程中常见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