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为载体,化解“排队问题”中的难点

2017-07-29 02:17钱满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活动经验数学活动

钱满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是个体在数学知识获得、巩固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学生解题错误的基础上,教师对“排队问题”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进行了重构,借此帮助学生化解学习难点,增强符号意识,积累活动经验,从而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排队问题;数学活动;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15-02

【背景】翻阅汤老师撰写的《1~6年级典型错例汇编》中一年级上册的13个错例,发现其中有3道题目是与“排队问题”有关的,错误率分别是31.3%、47.2%、54%。面对这样高的错误率,我们教研组的教师都心存疑惑:学生每天都排队出操、排队吃饭、排队回家,这样熟悉的生活情境变成数学问题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高的错误率呢?

带着这样疑惑,我们组选择了《一年级“排队问题”教学改进的课例研究》这个小课题进行研究。我们翻阅了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浙教版教材中“排队问题”的内容,在分析学生解题错误的基础上,对“排队问题”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进行了重构,希望能帮助学生化解学习难点,降低错误率,同时帮助学生增强符号意识,积累活动经验。

【案例】

片段一:

教师出示照片:

(1)在这张照片中你能找到我吗?我在哪里?(从左往右数,或从右往左数的第几个?)从左往右数,第六个是谁?还可以怎么说?你还认识谁?他在什么位置?

(2)(出示排队做饼干的照片)大家在干什么?随便挤在一起吗?

(3)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需要像这样有序的排队呢?

(4)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排队,排队中藏着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排队问题”,不管是拍照,还是参观、做游戏、超市付款,都要遵守一定的秩序学生虽然每天都排队,却从未想到过这里面还蕴含着数学问题,还藏着大学问。因此,教师就从学生熟悉的事件引入,引领学生去探索排队中有趣的数学问题。在照片中找熟悉的老师、找身边的同学等活动,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既让学生复習了“几和第几”的旧知,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片段二:

1.提问:小朋友们排着队准备去做操,小张的前面有4人,小张的后面有3人,这一队共有几个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排队,并让中间的学生挥挥手,大声说:“我的前面是xx、xx、xx、xx,共4个人;我的后面是xx、xx、xx,共3个人。”

让讲台下的学生说说:你把整队人分成了几部分?(a.某某,他前面的人数,他后面的人数;b. 某某前面的人数,从他开始后面的人数;c. 某某后面的人数,从他开始前面的人数。)

(2)请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刚才排队的情景,并和同桌互相交流:整队人分成了几个部分?(a.某某,他前面的人数,他后面的人数;b. 某某前面的人数,从他开始后面的人数;c. 某某后面的人数,从他开始前面的人数。)

(3)请学生根据信息画一画自己的想法;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4)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先摆一摆、画一画,再交流想法:老师和伙伴们正在做一个大型活动,我的左边有50个人,我的右边有100个人,用小棒摆以及画图来解决问题还方便吗?有什么好方法?(全班交流)

(5)小结:我们用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很快就解决了这样一个排队问题。 在解决排队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

2.提问:小张从右边数是第4,从左边数是第3,这支队伍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方法解决,并说一说“4是什么意思,3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减1?”(请没有画图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检查;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

虽然学生对基数、序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遇到重复的“排队问题”时,只有个别学生知道小张数了2次,要减去1;极少数学生想到了小张的前面有5人,所以5+3=8。更多的学生只是在数或猜。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在二次教学时,我提出找老师、找同学等类似的问题后,让学生自己排一排、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从而深刻理解为什么两数相加后要减1。这样,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感受、体验、学习,学生就能对此类“排队问题”有了准确的认知,再加上适宜的学习情境,就有效突破了学习中的难点。

【反思】

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数学活动经验是一个内涵很丰富也很复杂的概念,它不像具体知识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个体在数学知识获得、巩固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只学习了20以内的数及其加减法的一年级学生而言,解决“排队问题”时只能纯粹从题目上进行推理、计算。显然,要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问题,光靠“说”来展开教学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讲解这一类问题时,可先让学生排一排、摆一摆、画一画,帮助学生架起直观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一座桥梁。首先,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实际的排队、摆放、画图等形式使问题更加生动和直观,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丰富他们的体验和认知的同时,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图形表征的方法使得学生能用最原始的“数”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激活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数字的不断扩大,让学生明白,除了用画、摆等方法,还有其他的数学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从形象的木块过渡到数字,学生能进一步厘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白“+1”和“-1”的含义。这样,抽象的数学问题就从生活化、游戏化上升到数学化。

解决“排队问题”,不重复、不遗漏是关键,包含、排除是方法。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只需要学习基础的排队问题,因此除了在课堂上不断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把问题符号化、形象化、数学化外,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并能够优化方法,也是教师想要解决的问题。于是,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说说3类题之间的异同点后梳理解决方法,教师也可以创编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和顺口溜,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已知前后数有几个,求总数,两数相加再加 1”;“已知前后数第几个,求总数,两数相加再减1”;“算算之间有几个,大数减小数再减1”……这样的儿歌和顺口溜简洁易懂,学生学习数学也就更加有信心。

当然,对于重复、遗漏这一类“排队问题”,学生能够找到解题的方法,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对于第三类“排队问题”,我觉得学生应该可以直接用算式解决,所以在课堂上就有些急于求成,结果得不偿失了。因此,画一画,把抽象的问题符号化,还是解决这类问题最简单的策略,因为不管哪一类题,通过画图,都能把复杂的关系明朗化,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活动经验数学活动
借助实践活动,积累应用经验
感悟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