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共享发展理念应避免的几个认识误区

2017-07-29 09:46罗月佳
理论导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

罗月佳

摘要:共享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目的和归宿,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科学把握共享发展理念,应避免将共享发展等同于平均主义、等同于坐享其成、等同于即刻共享、等同于共同富裕等几个认识误区。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共享发展;质的规定性;科学把握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7-0046-03

作为新时期党治国理政“五大发展理念”的归宿和落脚点,“共享发展”理念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理论上的科学认知是推进实践健康发展的基础,科学把握共享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前进,应避免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一、共享发展具有差异性,避免将共享发展等同于平均主义

所谓共享发展具有差异性,是指共享发展的过程并非整齐划一、毫无差别,而是以公平为前提,允许合理差距的存在。之所以如此,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共享发展差异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居决定性地位,分工和竞争使得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导致不同群体在市场中所占份额产生差异,加上地区条件、主观努力、禀赋能力等的不同也造成了不同主体和地区资源的不均等以及发展差异的客观存在。其二,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差异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共享发展允许差异的存在但是不等于允许两极分化和无节度的贫富悬殊,而是在公平的分配标准下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于有效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认为正义的核心是“公平”,他在第二个正义原则中指出:公平应当是“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1]他允许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差异的存在,同时主张给处境最不利的社会成员以最大的利益。而共享发展理念也正是承认差异的存在,并力图把差异控制在合理范围和程度之内的共享。

共享发展理念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公平问题提出的,但“公平”作为一个历史性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标准是不同的,对待“公平”的态度也不同。表面上的平均不代表实质上的公平,如历史上追求的“一大二公”,其平均主义的制度安排表面上看起来实现了社会公平,但事实上却是最大的不公平,最终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曾强调“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2]那么,实质上的公平是什么呢?我们以为,实质上的公平应以是否对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有利、是否最大程度促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为依归。实质的公平往往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人的角度看,表现为起点、机会、结果的差异。人们在资源、主观努力、禀赋等方面的起点不同,导致差异的存在。同时,社会即便为每位成员提供相同的发展机会,但由于个人条件的差异,最终也会导致差异的客观存在。第二,从地区的角度看,差异性表现为各地区和城乡之间发展先后、快慢的不同。由于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自然、社会资源等先天条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同时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国家政策的倾斜,最终导致我国东中西部、城乡之间发展存在差异。

共享发展具有差异性,将共享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平均主义具有严重的危害。一是从国家层面来说,将共享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平均主义会导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符合,最终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从社会层面来说,会导致社会分配的不公,挫伤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从个人层面来说,会导致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共享发展理念调整了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分配不够合理的状态,重塑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即要求我们处理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既不过分强调效率,又不走平均主义的弯路,而是要在注重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允许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别,在适度差异又不失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同发展。故而,把握共享发展理念要避免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平均主义的误区。

二、共享发展具有实践性,避免将共享发展等同于坐享其成

所谓共享发展具有实践性,是指共享发展理念不应只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是要落实到社会主义实践中去。共享发展不等于坐享其成,共建前提下的共享要求每位社会成员投身社会实践。具体说来,这种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共享发展的主体具有实践性。共享发展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既是人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生命表現和本质特性,人类社会生活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其次,共享发展的前提具有实践性。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享发展的物质前提,建立在经济不发达基础上的共享,只能是低水平的共享、贫穷的共享。再者,共享的全部内容需要实践。共享发展最终要通过国家政策去推动实现,不论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还是建立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均需要在实践中去完成、检验和发展。

共享发展具有实践性,只有共建才能共享。首先,共建与共享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共建表明了发展依靠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群众,共享表明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二者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共享发展要求共同建设,不存在没有共建的共享,列宁曾指出:“因为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阶层参加社会建设,不激发一直沉睡的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3]同时也不存在没有共享的共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4]其次,共建与共享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规律的真理尺度与人的需要的价值尺度的统一。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也应坚持共建的真理与共享的价值相统一,在共建中实现共享。第三,共建与共享是前提与归宿的统一。一方面共享发展要求各类群体和每位社会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行使相应的权利并尽己所能地工作,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有一定付出和贡献后,方能享有其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利益和报酬,共建是共享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3亿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13亿人民也理所应当是建设者和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在共建中实现共享,应在共享中不断共建。

虽然目前我国综合国力已得到极大提升,经济总量也跃居世界第二,科技水平在某些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仍然没有改变,这与共产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仍然有很大的距离,这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坐享其成。如果把共享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坐享其成,将无法调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最终导致社会生产效率低下。这不仅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总之,共享发展不等于不劳而获,要避免将其等同于坐享其成的误区。

三、共享发展具有渐进性,避免将共享发展等同于即刻共享

所谓共享发展具有渐进性,也就是说实现共享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一个较长历史时期。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经过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一样,共享发展也表现为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具有长期、动态的特征。之所以强调共享发展的渐进性,是由共享发展的实践属性和中国当前所处国内外形势决定的。首先,就发展的实践属性来说,任何时代的发展都是实践的产物,都要经历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变化过程,共享发展同样也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均衡到均衡的渐进过程”。[5]其次,就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由此决定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问题仍然亟待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较为突出,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再次,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仍然没有变,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依然存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状态短时间内还得不到根本改变等问题的存在,共同决定了共享发展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必定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共享发展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时间维度看,共享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两个百年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全过程。第二,从共享程度看,共享发展也有一个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从不均衡到逐渐均衡的发展过程。第三,从共享内容看,共享发展也有一个从部分共享到全面共享的过程,从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到共享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成果的过程。

共享发展具有渐进性,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要求即刻共享或无所作为,我们既不能走超越当前阶段的冒进道路,更不能“光说不练”,停留在口头上或想法上。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我们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5]根据目前的条件,把人民群众最需要且能办到的事情办好,创造条件把人民群众需要办但是暂时难以办到的事情办好。重要的是,将共享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即刻共享,不仅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实际,也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些不顾客观现实的急躁冒进,带来的不是社会的进步,而只能是人民利益的受损。

四、共享发展强调全面性,避免将共享发展等同于共同富裕

所谓共享发展的全面性是指共享发展内容的广泛,共享发展不仅包括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还包括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发展成果的共享。共享发展要求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的全面共享。

共享发展的全面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方面,“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最终的目的是要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6]在中国,实现共享发展,首先需要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相结合的基本分配制度的基础上,注意通过再次分配来调节初次分配的不公。其次,政治方面,实现共享发展,需要在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最大程度保障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让人民充分享有政治文明发展成果。再次,文化方面,积极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规范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实现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主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次,社会方面,通过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城乡、区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短板”要补齐,不能使一部分人“被小康”,这部分人不仅会“损害全面小康的价值底色、降低全面小康的实际成色”,[7]还会影响到人民群众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最后,生态方面,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山清水秀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中实现生态权益的共享。

共享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富裕更多的是强调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状态。与共享发展内容的全面性相比,共同富裕更强调经济领域的高水平和社会财富的增长,重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共享发展的时间跨度更大,不仅可以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时共享也可以在较高水平时共享。与此同时,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又具有统一性。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所在,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在建设的过程中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从而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实现共同富裕持续提供动力。同时,共享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是目标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如果把共享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共同富裕,就会曲解邓小平在提出“共同富裕”时的语境,会降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也会忽视共享发展的全面性,这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既对立又统一,但二者不能完全等同,故而要避免将共享发展等同于共同富裕的误区。

结语

总之,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归宿和落脚点,允许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差异的存在,不等于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共享发展是共建前提下的共享,强调人民参与共建的实践性,不等同于坐享其成;共享发展强调发展过程的渐进性,不等于即刻共享;共享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共享,具有全面性,不等于共同富裕。科学把握共享发展理念要避免将共享发展等同于平均主义、等同于坐享其成、等同于即刻共享、等同于共同富裕等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M].何怀宏,和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37.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

[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1.

[4]人民日報:坚持共享发展.[N/OL].新华网,2015-12-24.

[5]彰显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N/OL].人民网,2016-1-1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9.

[7]任理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五.[N].人民日报,2015-12-24.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