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富有专业特色的大学二级院系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探析

2017-07-29 12:28冯晓骏
青年时代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专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大学

冯晓骏

摘 要:大学二级院系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专业背景,让专业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专业特色,深化育人内涵。本文以广东金融学院互联网系为例,通过构建“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以互联网“+”年华为其呈现的平台和载体,吸引广大学生从“有限参与向广泛参与”转变,实现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双提升。

关键词:专业特色;大学;二级院系;校园文化建设

二级院系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要彰显校园特色,又要立足于二级院系的学科专业背景,以及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凝练专业特色,将专业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走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之路,构筑富有专业特色的二级院系校园文化,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优秀的校园文化熏陶人、激励人、培育人。

广东金融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金融类高等院校,形成了以金融学科为龙头,经、管、法学科为主干,以文学、理学、工学为支撑的大金融学科格局。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系(以下简称:互联网系)是该校唯一的工科院系,下设三个学科五个专业。该院系因其学科性和专业特点,亟须构筑一个融合各学科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为了活跃校园文化,彰显专业特色,该院系在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创新上下功夫,作了大胆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成效显著。在此,笔者试以互联网系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为实例进行分析,为大学二级院系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新的视角。

一、互联网系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必要性

互联网系以前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时,大多数是系下各专业独自开设讲座、举办竞赛、开展活动、联系各自企业等,由此造成:专业味浓,文化味少;专业活动缺乏文化性,文化活动缺乏专业性;活动数量充足,交叉融合缺乏等,此外,校园文化活动也缺乏系统性,因此,为了统筹、规划、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探索和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势在必行。

(一)有利于统筹各方资源,举全院系之力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

互联网系下设3个学科、5个专业、7个学生组织、3个学生社团等,为了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须创建一个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促使各专业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既将专业优势发挥到极致,又将人文精神融入其中,实现各专业之间、专业与文化的交叉融合。

(二)有利于聚焦行业热点,凸显院系办学特色和发展趋势。

当前,国家实行互联网“+”的战略,让互联网系站在时代发展的风口上,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互联网系下属各学科、各专业与国家的战略、行业的热点、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校园文化活动“一年立一热点主题”,有利于提升院系的综合影响力和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

(三)有利于打造活动品牌,让院系校园文化得以积累和沉淀。

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特色化、相对固化,能让其得以传承、积累和沉淀,培育优质的校园文化。一个品牌活动得以延续,也是二级院系精神和文化的延续,凝聚了广大师生的心血和智慧,见证了学科专业的发展,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浓、竞争能力强的学生。

二、构筑“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理念

结合广东金融学院建设“国内知名应用型金融品牌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结合本系工科实际,互联网系坚持在“应用型”上做文章,将专业、专业社团、专业竞赛、校园文化巡礼项目、校企合作等元素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构筑“一个专业对应一个专业社团、一个专业竞赛、一个校园文化巡礼项目和一个校企合作龙头企业的“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详见表1),覆盖该系全专业、全年级、全年度,辐射校内外,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从专业走向文化”。

三、“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呈现平台和载体建设

“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成功构筑,搭建了各专业一体化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但二级院系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百花齐放”,因此需要一个呈现该模式的平台和载体。

(一)互联网“+”年华成为“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呈现平台和载体

互联网系构筑了“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汇聚了社团活动、专业竞赛、校园文化巡礼活动、校企合作活动等众多项目和活动,犹如专业建设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盛宴,又可喻为“嘉年华”。因此,响应互联网“+”国家战略,结合互联网系的“互联网”主业,巧妙运用“嘉”与“+”的同音,该系将互联网“+”年华作为“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呈现平台和载体,将全年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子项目纳入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平台。

(二)互联网“+”年华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互联网系在举办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中,制定了7个实施阶段和形成了4个实施方法,具体如下:

实施过程。1.成立机构。成立互联网“+”年华组织机构,提供组织保障。2.确定主题。根据专业热点和行业潮流征集、确定活动主题。3.遴选项目。在各学生组织和社团上报的众多項目中优中选优。4.启动仪式。举办开幕式,校系联动,部门联动,启动各项活动。5.活动开展。开展系列活动,积极宣传报导,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6.总结表彰。召开闭幕式,总结和表彰互联网“+”年华活动。7.汇编材料。将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材料汇编成册。

实施方法。1.确定主题,遴选项目,实现活动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比如:2015年的主题为:拥抱互联网“+”开启“创”时代;2016年的主题为:互联引潮浪 跨境兴电商;2017年的主题为:分享技术 共享经济。2.精准指导,全程管理,实现指导专业化、管理全程化、服务优质化。每项活动均由专业老师和辅导员共同指导,既保障活动的专业性,又确保活动的文化性,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双提升。3.校系联动,校企联动,实现形式多元化、载体信息化、活动社会化。实行校系联动,校企联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报名、预赛等工作,吸引广大学生的广泛参与。4.多维宣传,善于总结,实现宣传多维化、项目成果化、成果作品化。充分利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技术宣传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展现校园文化活动风采,并及时收集整理活动素材,加以总结和汇编成册,物化校园文化成果。

四、“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成效

互联网系自构筑“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举办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以来,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拓展专业技能、提升专业自信、弘扬志愿精神、活跃校园文化、引领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构筑具有浓厚专业特色的“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成为二级院系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次有效尝试和实践。互联网“+”年华作为其呈现的平台和载体,成为了该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项目,并荣获了2016年广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等荣誉。据不完全统计,校内外媒体对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进行了高达50多篇次的新闻报导,扩大了活动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二)以赛促学,寓教于乐,既活跃了校园气氛,又吸引更多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成效突出。如:互联网系400多名学生参加了“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大赛省赛和国赛,其中,130多人获得省级奖项,20多人获得国家级奖项。

(三)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增进跨系、跨校交流,从专业走向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添砖加瓦。互联网系自开展电脑义务维修活动以来,累计接单超过1000件,维修成功率达89%,服务了广大师生,传播了志愿服务精神。电脑义务维修”还被评为2015-2016学年度广东金融学院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四)校企互动,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实现了与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培养了学生的就业自信和创业自信。通过举办电商创业论坛、校园招聘会、学生进企业活动和企业进校园活动,增进校企互动交流,创设校企合作企业这片广阔的“第三课堂”,让学生提早进入“准实习生”和“准员工”角色,不断培养学生的就业自信和创业自信。

(五)以实践提升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校园文化科研喜结硕果。互联网系在二级院系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先行先试,勇于探索新模式、新途径、新载体,將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相促进,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者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五、“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持续性思考

随着互联网系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一专一团一赛一品一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中的一赛、一品、一企等各个环节、项目都实行动态管理,可以更新、替换和升级,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同样,互联网“+”年华系列活动项目亦作相应调整,实现各专业、各年份的热点切换,实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项目、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金坚强.二级学院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实践与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12).

[2]董兴.大学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文化建设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7(05).

[3]邓思清,冀兆良.彰显土木类专业特色深化校园文化育人内涵[J].中国建设教育,2013(06).

[4]格根塔娜.依托专业特色优势打造品牌校园文化—建筑工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成果[J].学理论,2014(14).

猜你喜欢
专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基于专业特色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低碳能源技术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探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