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百城建设提质工程

2017-07-31 16:46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郭风春
中州建设 2017年13期
关键词:百城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郭风春

新型城镇化与百城建设提质工程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郭风春

讲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首先要讲城镇化这个问题。因为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涉及到全省106个县城和县级市,还有主动申请加入的若干个地级城市,这些县级城市是推进全省城镇化的主体。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就是要践行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和方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好河南“四张牌”这一战略要求,对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 把握准全省城镇化方向,提升全省城镇化质量,都是必要的。

一、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背景

(一)我省城镇化进程

1.我省城镇化进程的发展状况。2016年,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4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85个百分点。2003年,全国的城镇化水平为40.53%,全省城镇化水平只有27.2%,与全国相差13.3个百分点。当时,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结合河南实际,研究出台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提出本着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科学规划、注重特色,产业支撑、经济推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方针,提升郑州中心城市地位,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发展一批地区性中心城市,扶持发展省定重点县(市、区)和重点镇。到2020年,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郑州市要以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发展步伐,城市人口规模争取达到500万左右。洛阳市人口规模要达到200万以上。平顶山、开封、安阳、新乡、焦作、南阳、商丘7个城市发展成为150万人左右的大城市。信阳、周口、驻马店要进入100万人左右的大城市。濮阳、鹤壁、许昌、漯河、三门峡、济源要达到50万人以上的城市。省定26个重点县(市)中条件较好的巩义、潢川、固始、永城、邓州、灵宝、项城、义马等一批县级市和县要发展成为中等城市。经过这十多年的持续推进,当前,原来提出的很多目标已提前实现,比如郑州和洛阳都已提前实现城市规模目标,50%的城镇化目标今年底也会基本实现。“三头并举”的方针到目前来看,除了小城镇发展较慢以外,总体上是正确的,符合全省实际。

2.我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的措施。为进一步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2010年我省出台了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群众受益,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坚持产城融合、相互促进,坚持规划先行、“三规合一”的原则,以及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围绕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全面加强城镇建设,积极稳妥建设新农村,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0年以来,我省把产业集聚区、两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街区)、组团式发展、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措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产业集聚区发展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县级城市的发展,以县城的工业化带动了全省的城镇化发展。但建设新农村的路子出现了盲目求快的偏差。

3.我省城镇化进程发展的特征。我省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在加快,差距在缩小,但水平仍低。从2003年到2016年十三年间,我们持续不断地实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战略,城市化水平从27.2%提高到48.5%,年均提高1.64个百分点,但仍落后于全国城镇化水平8.8个百分点,差距缩小了4.5个百分点,差距仍然很大,要尽快赶上全国平均水平还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中涌现了一批比较好的县城如永城、长垣、巩义、新郑等,“十二五”末,河南省城镇人口40%集中在县级城市,40%集聚在地级城市,20%集中在小城镇。但全省新增城镇人口的约55%是落在了县城和县级市,小城镇容纳了近20%,省辖市容纳了25%。近几年,全省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了好几百万人,大多都被我省县级城市吸纳。根据中规院研究,从全国来看,人口向大城市、县级城市和小城镇“两端集聚”态势明显,县级城市人口与产业集聚能力增强,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层级。而且,从农民的进城意愿看,进入县级城市是首要选择。

4.我省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全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四十年的经济大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超过50%,逐步进入城市型社会,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城市病十大问题。一是在规划建设指导思想上重外延轻内涵、发展方式粗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新城新区层出不穷,大拆大建常年不断;二是一些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公开性不够,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取代法治,动辄“我说了算”“就这么定了”,违法违规干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一任书记一座城,一任市长一片新区”现象;三是一些城市越建越大、越建越漂亮,但居民上学、看病、养老越来越难,群众生活越来越不方便;四是相当数量的城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垃圾围城等城市病突出,且呈蔓延加剧态势;五是绝大多数城市地下管网标准低,不配套,许多城市平时缺水、每逢大雨“城中看海”;六是一些城市一边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边是棚户区、城中村破败低矮;七是一些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一些畸形怪状建筑拔地而起,个别城市甚至成了外国设计师“奇思妙想”的试验场;八是火灾、爆炸、垮塌等安全事故频发,老百姓生活不踏实;九是不少城市大量进城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生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十是有的城市管理人员不依法办事,选择性执法、粗暴执法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影响很坏。

我省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病也是日渐凸显,有些大城市病已蔓延到了小城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片面追求规模。现状与规划城区人口规模对比,县级城市2010年城区人口1572.27万人,2014年1659.31万人,规划到2020年2810.79万人;规划增长1.8倍。规划2010—2020年县城区人口增速为5.98%,2010—2014年实际增速为1.36%。现状与规划城区用地规模:县级城市2010年城区面积2029.88平方公里,2014年2108.27平方公里,规划到2020年2976.56平方公里;规划城区规模增长1.5倍,年均增速为3.90%,实际年均增速为0.95%。县级城市的规划目标总体乐观,但现状建设进度缓慢,必须加快县级城市经济发展,加速人口集聚。

二是规划编制水平不高,科学性不足。经费投入不够,规划技术力量参差不齐;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性不足;结合现状不足,增加了规划实施难度;规划编制中规模和指标测算一味套用固定的标准和规范,盲目照搬大城市标准;控规和专项规划编制滞后;规划对地方文化、乡土特色重视不够,缺乏城市设计。

三是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宽马路、高楼房等“面子”工程,忽略城市的“里子”建设,如基础设施管线建设严重滞后,县级城市的基础设施人均水平和普及率远低于地级城市水平。

四是县城建设缺乏特色。县级城市建设缺乏特色,“千城一面”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县级城市发展速度快,建设工程量大,工期紧,加之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导致建设过程中忽视县级城市个性,“克隆城市”现象在各地规划建设中都有不同程度存在。县级城市模仿大城市的规划建设,建高楼宽路大广场。

五是城乡统筹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导致城、乡建设发展两张皮。主要表现:城乡一体化研究不深入,总体规划重城轻乡。村镇规划缺失,建设滞后,乡村地区的规划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县级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乡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县级城市依托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等载体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乡村地区缺乏产业支撑,以小农经济和外出务工为主。

六是忽视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很多传统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没有被看作是财富,反而当成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障碍给轻易拆除改造了。

七是忽视自然本底,对现有的坑塘、自然水系、山体、丘陵等县级城市自然本底不加保护,随意挖山、填河,辟为平地,造成县级城市景观破坏,削弱了城市环境特色。

八是老城人居环境较差,设施陈旧不全,环境质量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不足。私人建房未得到遏制。

5.解决当前城市病的措施与路径

党中央、国务院2014年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镇化建设所出现的问题,实施新的引导方针。2016年2月国务院制订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同年10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充分发挥综合试点的示范作用,着力解决“三个一批人”城镇化问题;坚持纵横联动、协调推进,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确保改革举措和政策落地生根;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加快完善现代城镇体系,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充分发挥城镇化建设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的总体方针,重点是强化“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机制,有序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提升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点推进枢纽体系、物流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和开放体系建设,加快郑州都市地区建设。推动郑州与周边毗邻城市融合发展,打造中原城市群核心增长极。省政府提出要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培育壮大新兴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并要求完善土地保障机制,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进“多规合一”,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增强城市活力。同时,还要实施提升县级城市管理水平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城市“脏、乱、差”等顽疾,努力提升县(市)整体形象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由此,我厅正式开始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政策研究,希望通过科学全面地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尽快解决或缓解城市病,显著提升城镇化的质量。

(二)加快县级城市发展是“十三五”河南城镇化必然选择

“十三五”期间单靠大城市或中心城市难以实现新型城镇化任务,目前除郑州发展势头强烈外,洛阳稍好,其他城市进度不是很快,要解决一两千万人的城镇化,必须发挥县级城市主力军作用。县城房价便宜,对劳动力专业素质的要求不是太高,劳动力转移成本低,有很多的优势。

1.县城在我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县级城市已成为城镇化的主力军。什么原因呢?我们分析主要因素就是省委省政府从2010年实施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政策。各个县级城市通过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以比较偏低的土地成本、优惠的投资政策、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承接了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容纳了大量的农业转移劳动力。近几年出省的农民工大量回流就是例证和效果。县级城市物价、房价显著低于省辖市,甚至可以工作在城区、居住在城郊,进城成本低,更能够较快地吸纳农业转移劳动力。而且,县级城市的农村文化习俗和城市文明交混,广大农民工更容易适应,文化上更亲近。全省县级城市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兴头方起,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正在逐步配套完善,招商引资的经验更加丰富、思路更加明确,还会有更快更大规模的发展。因此,“十三五”期间全省要加快城镇化,还必须继续依赖县级城市这个主力军,加快发展县级城市。

2.加快县级城市发展,适时启动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了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进行,2016年12月9日出台《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百城建设提制工程的意见》,2016年12月2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县城规划建设导则的通知》,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县级城市优质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集聚,推进县(市)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壮大县(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显著改善城市面貌,塑造城市特色,增强发展活力,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加快全省新型城镇化进程,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大支撑。我省的这个意见也全面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体现了坚持依法治理与文明共建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坚持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坚持统筹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的原则。

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重点任务

百城提质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美好的城市,那么好的城市是什么样的?联合国人居署提出的标准是:发达的生产力,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活品质,社会公平和谐,可持续的环境。这与我们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一致。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城市。即生态良好环境优越的城市,功能完善经济繁荣的城市,社会稳定和谐包容的城市,文脉延续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优美生活舒适的城市,设施完善保障有力的城市。可以说,我们的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是在县级城市全面落实近一个阶段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型城镇化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重大方针和政策的大集成,也是我省加快城镇化进城的一系列政策的持续深化。省委省政府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意见中明确了如下主要工作任务:

(一)强化规划引领

1.建设一流县城。总体目标:一流的理念:“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绿色低碳、传承历史”的规划理念;一流的空间:全域统筹、扁平化发展“田园城市、街坊制”的空间布局;一流的设施: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城乡居民机会均等,构建“十分钟生活圈”的设施配套;一流的活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城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人口集聚;一流的环境: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均公园绿地12平方米;鲜明的特色,因地制宜,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保护,塑造特色;一流的管理:构建多规合一管理平台、一张蓝图绘到底。

2.构建完整的规划体系。县城应当编制县(市)城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3.完善总体规划。多规合一,一张蓝图、一本规划;城乡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定位;合理布局空间结构;实事求是,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合理确定城市开发强度。

4.加强专项规划。县城应依据总体规划,及时编制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海绵城市、综合管廊、防洪、供水、排水防涝、燃气、供热、绿地系统、环境卫生、电力、通信信息、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人民防空、综合防灾、地下空间利用等专项规划,并根据专项规划建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库,明确近期建设重点和重大建设项目。

5.加大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单元控规层面,把城市按照功能分区划分成若干单元,将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中总量、用地等控制指标在各个单元内进行分解。以编制单元为基本单位,从一定范围内协调用地布局、各类设施配置、人口和建设规模、城市设计等要求。这个层面落实上层次规划意图并指导下层次规划的编制。管理单元层面:在控规导则基础上,根据项目选址,以管理单元为基本单位逐步编制,详细规定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

6.全面推进城市设计。当今中国城乡,“快餐”建筑和“山寨”建筑盛行、文化失范、原创缺位。以恶俗、媚俗、低俗为代表,动用公共财政资金的“奇奇怪怪的建筑”混淆并挑战着公众的审美底线。形成这些乱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规范和引导。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体现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1)总体城市设计。六项任务:明确城市风貌与特色定位;确定城市总体形态格局;确定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构建公共空间体系;确定城市高度分区和城市天际线;确定城市特色建筑风格和城市色彩体系。

(2)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应当划定城市重点控制地段,并在下一步编制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城市的重点地段主要包括:老城区与历史文化街区、滨水和沿山地区交通枢纽地区、城市商务商业中心区、城市新区、城市出入口。

(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1.加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2.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要根据功能需求,同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统筹安排综合管廊建设。

3.强化供水节水及水质提升。实施一批供水水厂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用水普及率。对工艺老旧、水质安全保障性差的水厂进行改造升级。全面更新改造老旧管网,淘汰混凝土管等落后管材。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单位(企业、小区)创建工作,推动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道路清洗等用水要优先利用中水,积极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市备用水源和供水监测能力建设。

4.实施城市燃气气化工程和城市供热民生工程。提高燃气普及率,多途径开发气源,积极引导管道燃气向有条件的乡镇延伸。新建城市燃气管网3000公里以上。积极推进县级城市集中供热设施建设,鼓励采用供热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推进区域和分布式供暖系统建设。

5.完善电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电网和输配电设施建设,重点解决110千伏县域用电报装受限、35千伏及以下线路变压器重过载、10千伏供电半径过长、部分地区“一乡一线”等薄弱环节。实现220千伏变电站覆盖所有县、110千伏变电站覆盖所有产业集聚区目标任务。实施“宽带中原”战略,大力推进房屋建筑光纤到户建设改造和移动宽带网络覆盖优化,全面提高县级城市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和普及水平。

6.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满足小康社会、老龄化的需求重新安排,中小学、幼儿园、医院以外的养老设施、健身设施等,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和10分钟生活圈。

(三)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1.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产业集聚区要和主城区加强在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的连接。县城主城区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支撑,完善功能。产业集聚区适度配套完善基本配置银行、商业、科研、停车场等设施。

2.加强“两区”规划建设。规模较大的县级城市可以规划布局商务中心区,规模小的县城可以通过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来集聚商业服务业。

(四)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1.生态修复。加强生态修复,保护城市山脉、河流水系、植被等各类自然特色,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制定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明确城市规划区内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等各类生态资源的保护主体和措施,分类制定已被破坏的生态资源和采矿废弃地、重污染土地等的修复和再利用方案,划清责任主体,明确具体修复利用措施和各项工作推进时间节点。

2.城市修补。实施城市修补,制定城市修补工作方案和老建筑维护加固措施,重点开展广告牌匾整治、违法建筑拆除、街道立面改造、城市色彩协调、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并改造利用旧厂房、旧公共建筑,提升老城区环境品质,增加老城区公共活动空间,完善老城区功能;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保护和利用好现存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盘活老城区产业业态。

3.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及处理力度。编制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城区内黑臭水体的垃圾清理、截污纳管工作,现有及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或优于一级A排放标准。

4.强化城市环卫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公厕建设与改造,建设水冲式公厕,全面消除旱厕。健全环境卫生管理机构,落实环境卫生管理责任,保障环卫作业经费。加快露天、敞开式生活垃圾集运设施改造,建立机械化、密闭化、压缩化垃圾收集和中转运输系统。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区域性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和大中型中转设施,扩大垃圾处理厂服务半径,202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加快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水平,2020年县级城市主次干道全部实现机械化清扫。

5.新居住区建设。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直管县(市)居住用地的容积率指标应控制在2.0以下;其他县(市)居住用地的容积率指标应控制在1.8以下。合理确定开发量,避免出现库存。严重出现库存的县级城市,要严格控制土地供应,实行货币化安置,以利于消化库存。

6.老旧小区改造。改造利用旧厂房、旧公共建筑,提升老城区环境品质,增加老城区公共活动空间,完善老城区功能。

7.历史文化保护。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保护和利用好现存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盘活老城区产业业态。河南的城市要做历史文化元素的文章。

8.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建设绿地,提高周边土地收益,有利于城市开发。建设绿道,连接生活区、工作区、休闲区等城市功能区,创造适宜便捷的生活环境。坚持慎挖山、不填湖、少砍树。

(五)提高精细化水平管理

1.整治环境卫生。针对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各类市场、城中村、河道、公路及铁路沿线等重点部位,集中解决积存垃圾、卫生死角、白色污染、乱丢垃圾、乱倒渣土、沿路抛撒等突出问题。制定清扫保洁精细化管理标准,推行环卫作业精细化管理,道路卫生实行全天清扫保洁。转变清扫保洁方式,增配机械化清扫设备,增加道路冲洗保洁频次,遏制道路交通扬尘,逐步提高机械化清扫能力。集中进行旱厕改造,加大水冲式公厕建设力度,力争到2017年年底全部消除建成区内旱厕。加快垃圾收集站、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实现密闭运输,推进城乡垃圾运输一体化。

2.整治市容市貌。广告牌屋顶不能设、不能遮挡立面、檐口要统一。

3.整治交通秩序。优化完善路网结构,提高主干道通行能力,加强次干道路、支路建设。大力推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辆停车场所建设,新建商品住宅按不低于户均1个的标准配建停车位。在商业繁华区、老城区,鼓励建设立体式停车场。加强社区、停车场充电桩建设。坚持“公交优先”,积极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通行,加快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有条件的城市要积极推进步行和自行车慢行交通系统改造建设。科学合理划定道路停车区域及泊车标线,加大管控力度,严厉查处违规占道行为。综合整治车辆违章占道、违禁行驶、行人乱穿马路等突出问题。加强对摩托车、电动车违规行驶、违规停靠的管理。未来交通发展,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很快,加强停车场和充电桩的建设、共享单车系统建设。

4.整治占道经营。重点加强沿街商店、摊点和流动商贩管理,禁止在超出批准的地点、范围及时间从事占道经营活动。禁止违规占路(地)修车、洗车。按照便民利民原则,合理规划建设早餐网点、果蔬市场。按照便民利民、合理布局、疏堵结合、规范管理的原则,在老城区利用空闲场地规划建设一批定点、定时经营的便民小市场。

5.整治违法建筑。全面摸清违法建筑现状,结合实际,围绕年度城市建设管理重点,分轻重缓急,集中开展对占压城区道路红线、河道蓝线、绿地绿线、设施黄线等违法建筑的专项整治工作,保障城市公共安全。

6.整治城市大气污染。重点做好施工扬尘治理、道路扬尘,减少散煤使用,推广集中供热覆盖率。加强施工工地和建筑垃圾管理。

7.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管理。按照道路平坦、排水畅通、桥梁稳固、设施完好的要求,着力解决城市道路和步行道板破损、坑洼不平、窨井病害、道路积水、路灯缺失等问题。大力推进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高污水、雨水管道建设标准,加快雨污分流,实施积水点改造。严格地下管线施工管理,避免道路重复开挖。整治架空管线,推行弱电入地。积极推进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到2018年每个县级城市至少建成2个以上消防站。各地加强水源水质检测,严格按照106项自来水检测标准改善水质。

8.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加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推进数字化城管系统平台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推进措施

(一)创新融资方式。充分发挥省级各类基金平台作用;增强县级投融资机构市场化融资能力;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大力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基础设施项目运作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政府偿债能力。

(二)落实土地保障政策。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用地保障方案》。

(三)加快城建项目实施。

1.认真规划项目。依据专项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谋划好项目,提高项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项目的谋划还要结合新区开发、老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安排。滚动编制近期和年度建设计划。建立项目库,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2.分类打捆包装。通过采取整体项目推进、分片区打捆推进、同类项目打捆、项目收益异地平衡、经营性项目与准经营性或非经营性项目打捆等方式,提高项目规模,并合理配置收益性项目,吸引大型投资主体,提高政府议价能力,降低支付成本。

3.加快项目实施推进。建立健全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做到时间、进度、人员三明确,制定细化项目推进表和路线图。建立健全项目调度推进机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按时保质保量推进。建立健全项目督查督办机制,及时了解掌握项目进展及部署落实情况,并及时汇总通报。建立健全项目推进考核奖惩机制,将项目的实施、推进和落实情况纳入考评奖惩,与评优评先挂钩。建立健全项目推进保障机制,确保项目建设组织到位、资金到位、服务到位。

(四)扩大招商引资。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整体策划。创新招商引资理念,细化招商优惠政策,增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吸引力。积极探索招商引资新途径、新模式。推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旧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特色商务区、中心商务区建设等商业地产开发的市场化融合模式,配套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有效解决融资难题。加强项目储备和整体包装运作,定期向社会推介建设项目,详细明确项目规模、建设周期等内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各县(市)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台账,明确项目建设单位、政府部门责任,量化项目推进进度,建立项目联席协调协商机制,开展项目实地观摩讲评,强化项目督导考评措施,对项目实施常态化管理,确保招商项目实施。深化行政审批和行政管理方式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

(五)开展城市创建。各县(市)要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园林城市、节水城市、卫生城市、生态城市、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统筹推进百城建设。特别是陈省长要求要把文明城市创建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统筹推进。

(六)创新体制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工作指导、协调推进、监督检查、工作考核等。

2.加强队伍能力建设。针对当前各地城建、规划专业干部缺乏的现状,我厅将在省委组织部的支持帮助下定期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适当时间还将组织到三亚、浙江等省外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

3.加强部门联动。百城建设涉及面广,牵扯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各部门要加强配合联动,相互协作,形成合力。

4.加强督导,严格考核。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已经制定了督导办法,近期将开展督导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努力实现县城规划建设的有序发展,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猜你喜欢
百城城镇化建设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9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7个月上涨
8月百城价格指数环比连续16个月上涨
7月百城价格指数环比连续15个月上涨
6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4个月上涨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