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悲剧

2017-07-31 21:12王晓丹
青年时代 2017年20期
关键词:人生

王晓丹

摘 要:路遥小说《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无疑是一个悲剧的人物,研究者对他的评价备受争议,而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正能体现出对这篇小说“人生”主题的把握。因此,本文将结合时代背景对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人生悲剧做浅要分析。

关键词:高加林;人生悲剧

小说《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向来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自私、懦弱,对待感情始乱终弃的人,诚然,就文本的内容来看确实存在这些人物的自身原因,但这只停留在浅层的解读。评价一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能只限定于文本,还要结合时代的背景全面把握形成人物性格的环境,分析造成人生悲剧的必然性。

一、人生悲剧的表现:事业与爱情

(一)艰难的事业

高加林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已经是很大的精神打击,这是第一次失败。之后,当了民办教师,本想好好努力,然后通过考试能转为国家正式教师,但是这一理想却又被村子里的当权者大队书记高明楼剥夺,重又恢复农民身份。高明楼出于私心,利用手中的权力勾结县里的教育干事,无情地毁掉了高加林的理想,取消了他民办教师的资格,让自己无知无识平凡的儿子当上了老师。一切希望化为泡影,这是他遇到的第一次失败。后来凭借着叔父的关系,通过“走后门”在县委大院当了宣传干事,做得有声有色,前途不可限量,但是被克南的妈妈举报了加林“走后门”事件。因此,高加林又一次回到了土地,成了农民,这是第三次失败。

(二)矛盾的感情

除了事业上屡屡不顺,感情上高加林也是一波三折。学生时代与都市女孩黄亚萍互有好感,可高考落榜回到农村,爱情还没来得及发展就已截然而至。后来民办教师的职位被撤换,在人生最失意最寂寞的时候得到了农村女孩刘巧珍的爱,让他重拾信心和快乐。但是这种快乐背后暗藏着高加林的遗憾,巧珍没有文化,而自己满腹文采,两人却乏共同话题,相互之间无法走进内心世界。后来当了通讯干事,这种缺憾更加明显。而黄亚萍的出现正好弥补了高加林的这种遗憾,两人高中时关系就很好,又有共同话题,更重要的是黄能让他在事业道路上走得更远,因此,他放弃了明明感情上更爱的巧珍,选择了黄亚萍,也算是为了前途而放弃爱情。但新的爱情也并不美满,黄的任性让高又一次陷入痛苦中,他怀念巧珍的好,又无法放弃前途。后来,因为被举报回到了农村,第二次爱情不得不结束,更悲剧的是心爱的人儿已为人妻,不能再陪伴、安慰他。

二、人生悲剧的实质:时代之悲剧

高加林是个有理想、有能力的知识分子,只是生不逢时,理想追求在现实中不具备实现的条件,可以说,他的人生悲剧是因为那个特殊的时代环境下造成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20世纪80年代初期,城市现代化进程刚开始进行,由此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市与农村完全割裂开来,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生活都迥然不同,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吸引着农村人,尤其是对于像高加林这般在城市接受过教育,有着远大理想抱负的知识青年。而对于处在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也使他具备接触、了解城里人生活的视野,去往城市的渴望更加强烈。然而作为一个农民,高加林的家境比较贫寒,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温饱”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高加林的父母是中年得子,对其十分宠爱,因此不惜一切代价供孩子读书,希望他能出息。高加林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因为物质贫穷产生深深的自卑感,渴望上进,希望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强烈愿望,对城市、对前途也就更加向往、执着。

城乡差距的悬殊也使得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人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农村姑娘刘巧珍是农民,因为传统的家庭观念没有能接受教育的机会,庄稼和劳动就是生活的全部,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巧珍到县里看高加林,说话的内容就是水井修好了,家里的老母猪生了多少猪崽。这让高家林无法忍受。由此可以预想,即使之后没有黄亚萍的出现,刘巧珍和高加林两个人的爱情也会因为缺乏共同语言而沦为悲剧。城市姑娘黄亚萍和高加林一样是知识分子,两人同在城市相处,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下,能一起交流,一起发展,但是黄亚萍身上也存在着生活环境形成的脾性。不同性格的刘巧珍和黄亚萍正象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而高加林,处在两者中间,一方面,他有着农村年轻人的朴实、善良,不怕吃苦,另一方面,受过城市教育、接触过城市生活的他不甘于回到农村,追求更高更好的前程,希望自己的满腹文采得以施展和认可。本身就存在多种性格特征的高加林感情上自然也是矛盾的,他更爱刘巧珍,但是黄亚萍能带给他事业和前途,在时代的压迫下,他抛弃了爱情选择前途。试想,如果去了更大的城市,有了更好的发展,遇到了比黄亚萍更优秀的姑娘,高加林可能还是会抛弃黄亚萍。

三、余论

作者路遥也曾谈到过:“高加林这个形象,我写的是一个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中,在生活里并不应该指责他是一个落后分子或者是一个懦夫、坏蛋,这样去理解就太简单了……像高加林这样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生活经验不足,刚刚踏上生活的道路,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不仅高加林是这样,任何一个刚走上生活道路的年轻人,也不会是一个成熟的、完美无缺的人,更何况高加林处在当时那么一种情况下,对任何事情都能表现出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个青年人的身上,绝不是一切都应该否定的。”此外,高加林对大城市的憧憬、向往是無可指责的,他放弃巧珍的同时是告别粗俗低下的农民生活,接受黄亚萍意味着对于更好的事业和前途,我们不应去苛责哪个正确哪个错误,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来说,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十分有限。而最后造成人生悲剧的选择也是处在那个时代环境下做出的选择,所以说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归根到底还是时代的悲剧。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2]谢宏.评《人生》的高加林[J].作品与争鸣.1983.

[3]邹文贵,郝歆.《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悲剧探秘[J].时代文学.2015.

[4]王昭,傅宗洪.矛盾心态下的双重人格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

猜你喜欢
人生
存钱和不存钱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沉重中走出的轻盈人生
俗话说,送礼是人生第三难的事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的另一种表达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