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音乐剧发展的现状

2017-07-31 00:54张浩
青年时代 2017年20期
关键词:音乐剧

张浩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经济都在快速的发展,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不管对于物质或者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大,音乐剧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分析了音乐剧在国内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音乐剧;原创音乐剧;音乐剧

音乐剧,诞生于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它的结局大多以大团圆方式收尾,传达给人一种乐观的思想。音乐剧比较能理解,深受百姓喜欢。它的娱乐形式和表演方式一直吸引着美国人。音乐剧在全世界都有上演,但在美国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最为集中。

音乐剧为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必须要容纳各种各样的需求。要考虑观众的喜好,让音乐剧可以在以后的发展中越顺利。在以前,人们刚开始接触音乐剧,对音乐的舞台效果,表演方式都有一种新鲜感,在音乐剧中,既可以看到优美的舞蹈,悦耳的歌声,这种吸引观众的表演方式也很受欢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科技的广泛应用,人们面对现代的新鲜事物,审美的多样化,多元化,音乐剧的内容已经满足不了群众的胃口,显然这对音乐剧显然是是致命一击。

一、发展现状

中文版的《妈妈咪呀》,让观众对音乐剧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点燃了观众对音乐剧的激情,这一功劳和他的团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语言上即保留音乐剧本身的特点,又不会因为语言不通让观众感到不理解,再加上优美的音乐,句与句之间的押韵,让观众们增加了对音乐剧的好感,纵观当今国内音乐剧的发展有几方面的趋势:

首先中国与西方国家人们的消费观念是不同的。在中国“民与食为天”,在人们的观念里,吃饭最重要,而西方国家观念注重的是精神食粮,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历史上,中国戏剧能登上大舞台的没有几个,各个地方的剧种只不过是人们饭饱之后娱乐的一种小方式,并没有大的舞台去展示,戏剧演员的地位不高,人们的不重视,使得戏剧发展并不是那么迅速。现在,音乐剧刚刚进入中国市场,寻找什么样的方法去发展它,音乐剧的引入是第一步,例如1958年《乐器推销员》,让我国人们知道什么是音乐剧,对于这种新颖的演艺形式,引起了国民的关注。之后1981年《猫》、1999年《妈妈咪呀》这些世界著名音乐剧的引进,是人们增加了对音乐剧的了解,开始对音乐剧的尝试,创作属于我国本土的音乐剧,如张学友的《雪狼湖》梁卿的《断桥》等。尽管人们在本土音乐剧这条道路上努力着向前进,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还是反响平平,这与我国的文化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毕竟音乐剧起源于西方,我国还并不熟悉音乐剧这种表演形式,所以在创作方面仍有欠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去磨练,去学习,让国人喜爱。直到2011年《妈妈咪呀》的团队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简单易懂,吸引了一大批观众。这一时期,引进国外优秀作品是我国音乐剧发展趋势,如《猫》《油脂》等中文版都走进了我们国人眼中。但是这和外国的音乐剧相比,我国国民对音乐剧的重视对比国外的状况还有一段距离,音乐剧的发展过程仍然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其次,音乐剧早期出现在人们眼中时,我国国民还没有过多的业余生活。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个步伐较快的时代,人们每天都忙碌在上班下班的路上,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人们有了一颗浮躁的心,所以,静下心来认真的听一场音乐会,让自己的身心都得到满足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人们也开始在工作之余寻找一些其他的娱乐项目,愿意进入剧院去看音乐剧来提升自己,补充精神食粮。音乐剧逐渐进入人们的眼中,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存在的问题

音乐剧在中国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和音乐人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些年,一些原版音乐剧在中国的成功上演,我国开始出现了许多原创音乐剧。据我所知,在北京,剧院就出现了《金姑娘》《香格里拉》等原创音乐剧,是我国音乐剧发展前所未有的盛况。但是这并不代表这就是我国音乐剧的发展程度,我国在实践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有四大方面:

(一)群众基础不广泛

就像上述所说,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人们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一个人对饮食方面远比对人个修养方面注重。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形成消费结构的不同,戏剧方面本就不受重视,在以前也没有什么像西方那么大的舞台让戏剧文化有所展示,演员地位不高,人们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等等一些问题导致了群众基础不扎实,戏剧文化一直得不到发展,所以在人们心中并得不到重视。另一方面,音乐剧制作成本太高,一张音乐剧的票价并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在伦敦、柏林等城市,票价最高也都只是国内票价的一半多。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国民对音乐剧的需求转移到其他上面,例如电影网游等方面,所以因为票价高的缘故,一旦创作作品满足不了观众,那绝对是赔本的,所以音乐剧在中国的创作还是很不容易的。还有群众基础不广泛,在我国一二线城市,音乐剧在人们的眼中还不是很陌生,偶尔还会走进剧院去欣赏,但是在三四线城市,由于发展的落后,人们对其需求不高,对音乐剧认知度很低,大型的舞剧院也很少,所以说音乐剧在全国的发展还是很片面的,这些问题都导致了音乐剧的群众基础不够扎实和普及不到位。

(二)缺乏创新

虽然《猫》《妈妈咪呀》的引进在国内成功上演,但是我国的原创音乐剧在创作中却没有得到较大的反响。单一、缺乏创新、不够新颖等字眼都出现在原创音乐剧的评价上,使原创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道路上走的特别艰难。和国内的音乐剧相比,国内的音乐剧在每个环节都出现了能力有限的问题,选题不新颖,剧情不吸引人,老套单一,人物缺乏个性,这些都是阻碍成为优秀音乐剧的因素。还要一些音乐剧多度强调某种因素,有的强调旋律,使得旋律与整个剧本分离,有的过度强调舞蹈,运用了个人的炫技、过大的场面、奢侈的舞台效果,没有表现出个人的个性,脱离了剧情,这些都是过度利用创新来吸引群众,但是创新并不是单单这一层面,这些也是一场音乐剧难以生存到最后的重要因素。

(三)模式陈旧

再者,音乐剧在市场运行方面也存在问题,经营者缺乏市场意识,看一部音乐剧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利润,美国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之所以可以在舞台上长期立足,也是因为它的创作与市场运营相结合,而现在我国管理方面还采用“作坊式”模式,缺乏规模化的运作和管理方式,得不到一种先进的发展模式就不会具有高水平的音乐剧。例如:巨额投资的音乐剧《夜半歌魂》在通过多方面的宣传,演出几场之后就销声匿迹,在商业上的回资只有10%。这就是为什么我国音乐剧市场一直处于水平化低、管制又多的一种低迷状态。

(四)培养模式不完善

专业人才的短缺也是音乐剧在国内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在制作音乐剧的各个环节都缺乏专业的人才,不是编写或编排就是演员。导致这一原因的不光是我国对音乐剧的认知不高,更重要的是我国音乐剧的教育学院寥寥无几,专业的学院大多是音乐学院和戏剧学院,从专业学院毕业的人群因为对口工作较少或者不合适而改变了方向。还有缺乏对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剧如不受重视,自然认知度较低,发展就会缓慢。

音乐剧在欧洲是个成熟的产业。它的发展过程是以时代背景为依托的,所以从出现、发展到经过不断的变化,从轻歌剧、歌剧再到现在的音乐剧,其中的演变过程都是因为社会发展方向的不断变化而成的。经济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业余生活丰富,音樂剧因为其乐观的方式深受人们喜爱,备受人们关注,是音乐剧能够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内音乐剧发展缓慢主要有四方面;群众基础不广泛、缺乏创新、模式陈旧、培养模式不完善。其中群众基础是关键,只有得到国人的认同,音乐剧才有发展的意义。提高对音乐剧的认知度、扩大群众基础对我们的国民文化修养方面都会有所帮助。改革和创新是音乐剧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经过不断变化才能发展,只有不断改革才不会走向灭亡,只有改变模式陈旧的音乐剧,我们的音乐剧之路才能越走越顺。教育是音乐剧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改变培养模式,创造优秀的人才才能创造出优秀的音乐剧。提高产业链价值,带动周围的产业,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慕羽.中国音乐剧艺术与经典[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16.

[2]居其宏.朝阳艺术与朝阳产业[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6:52.

[3]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88.

[4]金湘.困惑与求索[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111.

[6]周小川.音乐剧之旅[M]. 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音乐剧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