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07-31 07:51王远峤
青年时代 2017年20期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远峤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两者互相统一,相互影响。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的运用。简要提出加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使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的关注和认同。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国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在中华的沃土上扎根发芽,蕴含了博大精深、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国强大的民族精神。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而这个价值观的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理论,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总的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上,要批判性的吸收营养。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孔子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表明了首先要民富然后才能国富。司马迁提出,“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不论是先民富还是先国富,两者都是对富强的辩证统一的表达。所以,要想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就必须深刻体会这两种观点。同时也要搞好我国的经济建设,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虽然我国的古代是封建制度,但是很多思想论断仍然体现出与民主相关的思想。管子指出,“政之所在,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意思是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要顺应民心,国家的发展如果没有重视民意就会衰败。这些思想表达了君主要为人民着想。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努力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要想使我国更加民主,首先就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古语中文明与“礼”的意思相近。《论语》中说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道德和礼法来治理百姓,会让百姓有廉耻之心,并且还会真心归顺于当时的君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明就常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提高个人修养水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对于国家而言,文明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重大精神依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 “和”与“谐”的意思较为相近。孔子强调“人和”,主张处理人和其他各方面的关系要和谐。和谐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外交也注重和谐,“百姓昭和,协和万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领导人发表关于处理人民矛盾的著作。此外,我国现今还应注重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自由有关的思想比较完善。《逍遥游》中的一段话:“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忘掉自己与万物化而为一,无意求功于世间,表达了人超越自身追求精神的自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党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想一个国家更好地发展,自由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与人民、社会的进步都是相联系的,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我国古代关于平等的思想有很多。法家主张“刑无等级”,这体现主张把君主和平民百姓同等看待,谁犯了罪都要用同等的刑法。太平天国时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田地无处不均匀的主张,体现了人民对平等的美好设想。我国自建国以来提出许多措施来保障公平。如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有提倡城乡协调发展,减小城乡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等可以体现公平的法律政策法规。

公正的观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丰富的体现。韩非子认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说明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有坚持公平正义,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公正是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追求的目标。我党对实现正义的追求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特点。

法治在我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荀子·君道》中写道“法者,治之端也。”这句话的意识是法治是治国的开端,体现出法治的重要性。法治是实现国家自由平等公正的保证,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我党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修正宪法,并陆续出台相关的法律并将法制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并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是一直是中国民族最强大的精神理念。《史记》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许多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了近代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许多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以生死,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口号。爱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是人民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敬业在我国古代的思想中也有较多的体现。古代文化中的敬业是指做好本职工作,例如君主做到勤政爱民,臣子要做到廉洁奉公,无论从事哪种行业,都要兢兢业业,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敬业精神是一种对热爱工作的精神追求,是要求我们恪尽职守,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我党也要求党员干部要为人民服务,勤俭节约,廉洁奉公。

诚信是自古以来我国思想家就很崇尚的品质。《中庸》写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诚信是一切人际关系的起点。因为彼此诚信,才能互信。孟子提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古代思想中的诚信在中国的运用就是“实事求是”。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这对我国建设成为更强大的国家有十分积极地作用。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要和谐友善,这样才能推己及人,宽厚待人。墨子也提出了“兼爱”的思想,“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爱别人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排斥在外,在爱别人的同时也时在爱自己,这句话体现了友善的价值。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友善”的价值,真诚、友善、宽容、理解地对待他人,建立一个温馨美好的社会。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

要想更好地踐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必要的引导。我们应该通过重视和丰富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来加强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例如利用春节、清明节等的节日意义,发挥节日的培育功能。春节全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清明节我们祭奠亲人和先祖,体现我们的孝道和感恩的心。我们可以丰富和扩大节日的内涵,使其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形式。

此外,还要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观念深入人心。可以通过改变公益广告固有的宣传模式,提高公益广告的制作水平,使公益广告更加的通俗易懂。教育要从学校抓起,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惠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资源研究[D].大理:大理学院,2015.

[2]黄晨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底蕴研究——基于历史虚无主义批判[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