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西藏精准扶贫实施对策研究

2017-07-31 10:32崔磊吕翠苹
青年时代 2017年20期
关键词:对策

崔磊+吕翠苹

摘 要: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作为政府有效的治贫方式,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点带面,在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西藏那曲地区精准扶贫面临的困难与不足基础上,结合那曲地区具体情况进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希望西藏能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对全区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对西藏如何同全国一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西藏精准扶贫;对策;那曲地区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唯一位于西南边陲的重点省级集中多片贫困地区,通过精准扶贫能够有力应对当地自然环境差、占有资源少、劳动力素质低等的困境。本文主要通过那曲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现状的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那曲地区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结合精准扶贫对地方经济的助推作用,提出了那曲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希望对西藏地区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起到借鉴意义。

一、精准扶贫工作对西藏那曲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西藏那曲地区的攻坚脱贫任务繁重,据相关数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仅那曲县贫困人口就有5003户20074人,占全县人口的24%。那曲地区在扶贫脱贫工作上做了很大的努力,无论是项目申报,资金贷款支持、创业与就业岗位安置、教育、健康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政策与财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保障了人民的各项基本权益,为那曲地区今后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具体来说,那曲地区在“十三五”期间共申报3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5.29亿元,2016年期间,在牧业发展、商业运营、运输和砂石开采等方面共申报产业扶贫项目9个,总投资30767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392万元。 那曲地区还特地成立精惠扶贫开发有限公司,以开展经营性贷款、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周转金贷款、生产发展贷款、农牧民施工队设备采购贷款等方式,为贫困人口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通过创业和发展生产实现脱贫。2016年那曲地区共发放贷款455.6万元,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133户552名贫困人口从中受益。转移就业成效明显,2016年通过扶持农牧民施工队,开展挖掘机操作、汽车驾驶、水电安装等技能培训力争转移就业脱贫1216户,2330人。截止2016年年底,那曲地区开展实用技术类、就业类、创业类等三大类培训共24次,培训人口555人次,就业人数达1184人。同时那曲地区共争取到了16473个生态脱贫转移就业岗位,召开生态脱贫转移就业岗位分配讨论会并制定分配方案,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教育扶贫方面,那曲地区将894户1571人全部纳入脱贫范围内;实施改善学校基础设施等项目17个,总投资9782万元;那曲籍1330名贫困在校学生享受国家的“三包”政策,同时,已经兑现183名在校贫困大学生学费及生活补助金141.5万元,通过教育帮扶的人数为1523人,完成率达96.9%。健康扶贫方面,自2016年以来,全县5726人完成体检。截至2016年年底,共办理就医绿色通道卡145张、落实医疗救助资金65.54万元,受益群众112户116人。

二、西藏那曲地区精准扶贫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尽管那曲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许多困难与不足:

1.那曲地区地理位置加剧精准扶贫难度

那曲地区地处西藏自治区北部,平均海拔高于4500米,环境恶劣,大多时候都是雪季,气温较低,不利于农业发展。同时,那曲地区地广人稀,道路建设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导致其精准脱贫难度加大,存在很多的特殊因素。

2.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

目前那曲的现实情况也增加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难度,一是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愿意到工资水平更高的城市打工,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较少。二是一些农村干部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很多问题村一级都未仔细了解和解决就直接交到乡政府要求解决,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三是精准扶贫工作中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在村一级帮扶人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不强,村级帮扶都是被动的接受上级帮扶措施和办法。

3.扶贫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找准难

一是地处高海拔地区,养殖、种植业周期相对较长,产品市场行情波动大。项目从投入到收益有一定时间,给扶贫项目的选定带来困难,也增加了扶贫工作中收入达标的不确定性。二是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差和观念落后。贫困户多是老弱病残,贫困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4.贫困户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

由于农牧区教育的缺陷与乏力,农牧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等因素,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精准扶贫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由于贫困农牧民经济基础不同,智力能力差别较大,导致帮扶要求千差万别,扶贫措施难以满足个性化要求。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通过自身解决贫困的主动性不强,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在一些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农牧民眼里,政府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欲壑难填的依赖心理,使他们躺在救助的温床上裹足不前。

5.社会扶贫资金参与力度不够

一是扶貧项目中,扶贫资金只能到扶贫户,不利于吸引和引导社会人士参与投资扶贫项目。二是扶贫项目只在于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不能形成连片和规模效益;还有项目区有的贫困群众素质不高,不利于社会资金进行企业+协会+农户的模式参与扶贫。

6.精准扶贫对象难以界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困户越来越难以界定。精准扶贫对象的界定虽然有条款,但是实际生活中却很难以条款来圈出。例如贫困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是取决于银行存款还是难以解决温饱问题。

三、西藏那曲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1.精准扶贫,帮扶到户

按照习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要求,以低收入群体和有劳动能力、有开发条件的低保户为主要对象,以改善民生、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增强贫困人口自主发展能力为主线,突出发展生产、公共服务和农牧区教育,全力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这更离不开基层干部的积极配合,村一级干部要做好排查工作,选择符合精准扶贫要求的村民作为精准扶贫对象,坚持有的放矢。

2.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结构单一、农牧民增收渠道少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虽在农畜、林业等产业上有所发展,但受制于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支撑,市场对接差、抗风险能力低等原因,产业发展困难重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扶贫除了给特困户基本保障之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与指导作用。以政府的大力财政支持为后盾,使贫困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思想结合现今那曲崛起的新兴产业——旅游业、畜牧业及虫草资源为摆脱贫困的契机。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到“十三五”末,实现村村通公路。二是加大农村电力建设,到“十三五”末,切实提高农牧民用电质量,全面解决人口用电问题。三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四是修建村民文化室,提高村民文化素养,宣传党政教育。建立农牧民合作社,例如藏式家具加工、装修、销售合作社,其能为农牧民群众最大限度的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成本,减少浪费,更能确保藏式家具产品售后服务和产品质量,从根本上大幅度的增加农牧民群众的收入,使村民既能脱贫又能致富。

4.建立扶贫长效机制

扎实推行“聚焦式扶贫、滚动式开发、梯度式发展、综合化治理”的模式,建立贫困地区扶贫长效机制。“聚焦式扶贫”即集中精力将扶贫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滚动式开发”是指先投入基础设施或一部分资金,在其不断发展运作的同时向外辐射,带动周边项目开发,“梯度式发展”是基于缪尔达尔、赫希曼等人的“二元经濟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差异,形成了经济梯度,梯度式发展就是利用发达地区的优势,借助其扩散效应,为缩小地区差异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而“综合化治理”顾名思义就是指统筹兼顾,综合化发展。

5.注重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首先,培育信贷资金获取能力。一般来说农村地区十分需要资金等物质支持,但是农村地区又是资金较为缺乏的。因此,资金缺乏可以说是制约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培养村民获取资金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信贷作为农村地区获取资金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当地村民的信贷资金获取能力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其次,提高成人文化素质和生存技能。贫困家庭不仅面临儿童辍学问题而且还面临着文化素质低,生产技术缺乏问题。后者则直接导致家庭贫困。成人教育未受到足够重视,导致贫困人口低素质徘徊。而要真正的改变农村贫困现状进行成人文化素质及生存技能培训是十分关键的。第三,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基层组织及其功能发挥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建设至关重要。精准扶贫的实现离不开该地区农牧民自身的积极参与和基层组织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06):78-8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R].北京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12).

[3]刘永富.多措并举推进扶贫开发.中国扶贫,2014,(22): 30-31.

[4]刘彦随.精准扶贫当依靠科学体系(新论)[N].人民日报,2015-10-19.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