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2017-07-31 22:13熊璇
青年时代 2017年20期

熊璇

摘 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力量与能力,反应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政府公信力也是政府职能向服务社会方向发展的一个标志,凸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政府公信力最重要的就是其引导作用,体现在引导政府自身和引导社会风气两个方面。应当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各种办事程序,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全面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

关键词:公信力现状;政府权威;政府能力;政府诚信;提升公信力

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由来已久。20世纪后半叶以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政府都遭遇着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国内的数次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美国政府的信任率逐年下降。此后,政府公信力就引起了美国国内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反思的过程中[8],中国政府也越来越关注自身的信用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明确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目标。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力量与能力,体现着政府在处理自身与社会关系中取信于民的基本价值取向,反应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中国政府公信力在当前阶段受到广泛关注,有其必然性。笔者认为这是民主意识进一步加强的体现。表明政府已越来越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根据卢梭的契约理论可知,人民最初为了避免动荡与混乱,将自己的个人权利让渡给了政府,建立契约,于是政府的合法权威就建立在这种契约关系之上。然而一旦政府从人民中产生并成为一个外化的机构,他就不是每个个体意志的简单集合。除了代表公共意志之外,他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于是就变成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政府在出现之初,还能紧紧依照公共意志的要求行事,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利益诉求不断变多。于是政府慢慢失去了公共意志代表者的身份,也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也就是说,政府会有这么一段失去自我的时间。随着物质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民对于自身所追求的目标更加明确,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那么政府就会向着服务人民的方向回归。而政府公信力的提出就是回归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相关概念辨析

政府公信力与许多概念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性。为了更好地理解政府公信力,我们需要将其与这些概念区别开来。

(一)政府权威

政府权威是政府的权利威望,即政府自身拥有的权利及其权利的行使获得民众的认可与拥护的程度。政府权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其合法性,即其地位是否获得法律上的认可。在此基础上,政府的一切行动都必须有法律依据,受法律监督。另一方面,来源于公民的认可,即社会成员对政府自身及其行为表现出的主观认同。

由此可见,政府公信力与政府权威都是政府自身素质的体现。政府公信力是衡量政府权威的众多指标中的一个,也是政府权威的来源。一个政府具有权威的重要表现就是该政府得到大多数人的信任。

(二)政府诚信

诚信是一个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实必然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但同时也要守得住这份信任。不能因为得到了他人的信任就觉得偶尔欺骗一下他人也没有关系,或者将诚实抛弃。要将诚实一以贯之下去,才能守住信任,形成良性循环。

政府诚信也就是政府要具有诚信品质,具体表现为政府能忠于自己的职责,确保公开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在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等等。由此可见,政府诚信是政府公信力的最重要来源和保障,即一个必要条件。当然,政府要拥有公信力仅仅做到诚信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过硬的能力。

(三)政府能力

政府能力其实是政府能力系统的简称,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宏观的概念。政府能力系统是由财力、权力、人力、物力等等构成的一个系统。政府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政府任务的完成情况,从而决定了其获得人们信任的程度的高低。因此,政府能力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础和来源,而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能力的一个考评指标。有能力的政府必然会有较高的公信力,较高的政府公信力又会进一步增强政府能力。从动态过程来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时起,信任问题就已存在。无论是心理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还是历史学家,他们都对信任有过各自的阐述。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对安全感的追求,这种本能使他们去努力构建一种可以相互信任的社会环境。所谓信任,也就是人对某件事物的期待和信心。对政府的信任也属于信任的一种,但这种信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表现在信任方与被信任方力量的悬殊以及影响面广等方面。政府自身应当明白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是在长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失去信任很容易,维持信任却不易。政府应当珍惜并合理利用这种信任资源,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政府的完整性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很多很杂,也就是说,很难找到一个切入点。尽管如此,政府仍然应当坚定地致力于自身公信力的提升。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提升政府公信力有利于政府对社会示范作用的发挥。政府是一个社会中相较于其他组织而言具有更高权威性的组织,这也就决定了政府对社会成员有很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政府失信不仅会使民众丧失对政府的信心,形成防御心理,造成人们对政治的冷漠与鄙视,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风气,增添负能量,造成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因此,政府应当严于律己,完善自身的同时也为社会树立榜样。

第二,政府公信力与政府的行政成本息息相关。当政府公信力较低时,其政策的落实就会遭遇重重阻碍,这无形中就增加了行政成本。政府应当尽量减少这类行政成本,将其更多地用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去。

第三,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促进作用。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也就意味着政府自身行为能力的提高,这不仅对政府自身有利,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当政府与社会进入这种良性互动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因素将会极大减少。

三、全面提升政府公信力

我国目前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政府自身也面临着职能转变和结构优化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的调整将会对政府自身以及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政府应当做出战略性规划,而非只是应对性策略。政府公信力就是一个全局性概念,笔者认为应当将其纳入到政府转变职能和优化结构的总设计中。

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以及当前我国的政府公信力现状,就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提升政府自身能力,赢得公信力。从分析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具体表现可知,政府公信力缺失有两个最主要原因:一是法律和制度不够完善,给了政府行为不当的借口;而是政府工作人员自身素质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入手:

(一)完善各类办事制度及相关法律

1.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政府信息公开是人民对政府进行监督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一个敢于公布真实信息的政府是有足够自信的政府,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成为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里程碑,但从文件出台到实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学者们对应当公布的信息的类型以及如何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仍然存在争议,对信息公开的实践依然处于试点阶段。应当明确的是,政府信息公开是一个必然趋势,应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以及具体步骤,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行政决策对于政府行为有指导作用,政府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直接因素。因此必须保证其科学化与民主化。科学的行政决策程序是关键。通常来说行政决策的程序包括集体讨论、公众参与以及专家论证等环节。笔者认为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非常关键。因为一方面行政决策往往事关群众利益,对于事关群众自身利益的事群众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政府无论考虑的怎样周全,总会有忽略一些细节的时候,这时大家的集思广益就非常重要了。

(二)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素质

法律只是底线,它能防止最坏的情况发生。要想整个社会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还需要有道德规范的引领。

政府工作人员是政府行为主体,也是影响公众对政府公信力评价的主要因素。工作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赢取公众信任的能力的强弱。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是道德修养。在专业素养这一块,除了要制定合适的遴选标准,还应定期进行职业培训和测评,尤其要注意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而在道德修养这一块则需要注重培养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抵制诱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郝玲玲.试论现代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基础与存在前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2]张宇.浅析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现状与治理对策[J].商品与质量. 2012(S4).

[3]影响基层政府公信力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省政研会课题组.党史博采(理论).2012(06).

[4]张悠.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绩悖论及其消解[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04).

[5]刘雪华.谈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与政府职能转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6]秦丛丛.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J].人才资源开发.2010(08).

[7]纪海望.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東方企业文化. 2010(05).

[8]武晓峰.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