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青少年社会爱的培育

2017-07-31 02:34杨思思
青年时代 2017年20期
关键词:青少年培养

杨思思

摘 要:当代青少年自爱有余,对社会的爱却明显不足。社会爱要求青少年要爱他人、爱社会。但在目前频频被爆出的校园霸凌事件、青少年犯罪等现象都说明了当代青少年对社会爱的不足。家庭的宠爱培养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学校教育的缺失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使的培养当代青少年的爱陷入了困境。因此应从开设课程教育、社会实践、日常引导等方面强化当代青少年对社会爱的情感,才能够增加他们的社会能力,使社会更和谐。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爱;培养

爱是人存在的根本,是道德的基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有关于爱的问题就会始终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和全球化的大潮使得当代青少年比以往更早,更频繁着接触着这个社会大环境。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需要让青少年,建立起对社会的爱和基本信赖,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社会规则内化为自己行为标准,才能形成关键的社会能力。

一、当代青少年社会爱缺乏的具体表现

当校园霸凌再次成为社会热点在此彰显了青少年在初级的社会化过程中爱的能力不足。他们大部分可以做到爱自己爱父母,却做不到爱他人爱社会。

(一)校园霸凌层出不穷

目前关于“霸凌”概念的分析主要依据 Olweus 的定义:主要是指当一个人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更多他人的负面行为之中,即是遭受到霸凌。〔1〕校园霸凌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在本应该充满爱和关怀的校园内被霸凌者或受到孤立敌对或被拳打脚踢遭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的伤害,这对人格还在形成期的青少年来说受到的伤害将是长期难以消除甚至是永久性的。“安徽小学生被副班长逼吃屎喝尿,事后被威胁弄死你”、“广东海丰女中学生遭脱衣殴打拍摄”等这些事件中霸凌者都是青少年,他们漠视生命的态度让社会震惊。校园霸凌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更会营造一种恐怖的校园气氛,给其他孩子带来伤害。针对校园霸凌事件国家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校长、教职员工与家长和当地居民结成合作联盟,形成反校园霸凌的网络。〔2〕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依旧屡禁不止并且引发了巨大的负面社会反响。我们要在青少年思想认识的根源上来构筑起霸凌的拦截网才能够有效遏制这种行为。造成校园霸凌现象的根源是霸凌者缺乏爱,缺乏爱他人爱社会之心,所以我们要从根源去解决霸凌问题就得从对青少年爱的教育入手。

(二)青少年犯罪事件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主要是指年满14周岁且不满16周岁的少年或者已经满 16周岁但还不满18周岁的青年实施的行为,该行为触犯刑事法律、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应该依照我国刑事法律对其行为给予处罚的行为。〔3〕近几年的青少年犯罪逐渐呈现低龄化、复杂化和多变化等突出特点。青少年时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不稳定,如果缺少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花季少年抢劫”、“政法学校大学生砍死自己的老师”以及“某高校宿舍投毒事件”等血淋淋的事件摆到我们面前触目惊心。在这些犯罪少年中一些人的家庭不健全,父母爱的缺失导致了他们人格不健全,不被爱的人何以谈爱社会。一些青少年确实因为家庭优越一心追逐物质享受,他们的世界观中只有个人享乐主义,根本没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此外当代青少年收到社会文化垃圾的荼害也是其犯罪的主要原因。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对于激发青少年爱的需求,树立他们爱的信仰的培育始终没有具体的开展。

二、当代青少年社会爱缺乏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家庭稀释了青少年对社会的爱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今青少年这个群体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从小享受家庭所有人的宠爱甚至是溺爱,这种溺爱养成了他们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使得他们进入学校与社会中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不愿意分享的冷漠性格。此外,在家庭中父母使用暴力也使得孩子无意识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式,父母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公和社会的黑暗就会将负面信息和能量间接的传递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对社会的印象。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深地的,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稀释了他们对社会的爱,父母的负面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对社会的善恶。

(二)学校爱的教育的缺失

学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青少年阶段大部分都在学校中度过,学校承担了主要的教化引导作用。学校学习不仅仅要传授科学知识更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当今的教育却患上“功利症”,我们的中学階段一切瞄准了分数,无数个补习压缩着孩子们彼此亲近交流的时间,他们被老师一再告诫着分数能够改变命运,升学是他们命运的唯一出路。稍微有点集体性质,能够激发学生爱的情感的课程成为了包装学校素质教育的外壳。而来到大学阶段这种情况依然改善不大,大学本应该是进入社会的最近一站,应该对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态度把好最后一关。实际情况是各大学纷纷忙着搞科研搞排名,学校在如何育人?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学校爱的教育的缺席。

(三)社会复杂环境的消解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形成阶段,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使得青少年的可以做到爱自己和家人,却做不到爱社会。本应属于人类情感中最广博的爱被自私与冷漠挤丢了,当然当代青年并不是不变真假善恶,而是社会复杂的环境大大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在面对在“让不让座”这个简单的问题都让当代青少年无所适从,老年人们精力旺盛要不要让、道德绑架被迫让座等问题使得青少年在面对此类事件时不敢施展自己的爱心,久而久之这种爱心就会被冷漠取代。社会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在无声无息的消解着青少年们对这个社会的爱,这同时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强化当代青少年社会爱培育的途经

(一)把爱的教育纳入学校课程

应该把对青少年爱的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的课程中。立德树人这个高度的任务使得我们更要抓住青少年对社会爱的情感的培育。充分利用学校课堂这个主要渠道、主阵地,开设爱的教育的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结合时代主题和案例提升爱的课堂吸引力和亲和力,激发学生成长发展对爱的需求和满足他们对爱的期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认知和把握爱是一门学问,一种智慧,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爱的课堂的开设能够引导当代青少年爱他人、爱社会,让他们明白爱让社会和谐,让生活美满幸福。”。

(二)强化社会实践育人

实践出真知,对青少年社会爱的培育应该实现课堂理论和社会实践的相结合。在行动教育中才能对爱有更深的体悟,才能够将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对当代青少年社会爱的培养中我们可以增加社会实践,在学校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公益,通过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劳动体验等途径途径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去感受社会正能量的一面,并让学生身体力行的加入进去感受付出爱后所获得肯定与愉悦,进而形成尊重他人,热爱社会的真挚情感。

(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强化引导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并通过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培育青少年的社会爱不是一朝一夕,短期努力就能培育出来,而是要通过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沉淀下来并固化为一种对社会稳定的态度。只有将助人爱人亲自付诸行动,才能感受来心灵深处的满足和幸福,才能收到来自他人来自社会的善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强化引导学生,学校除了开设课程还应该创新德育载体,如通过军训、拔河、宿舍评比等集体活动锻炼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对他人对社会要树立起友爱的态度。家庭方面,父母要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要彻底地反思和自我约束,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孩子应当如何友善与人相处。同时学校工作者应该与家长保持有效沟通,形成良性互动,在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共同努力下,教育引导青少年培育起对社会深厚的爱。

(四)加强榜样的示范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青少年的社会爱也需要榜样的引领,可以从以下角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来强化当代青少年对社会的情感。首先是教师的示范效应,大学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行为示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多时候,学生从老师本人的故事分享和行为示范中所汲取的向上力量,远比简单的说教要大的多。〔5〕其次是身边榜样的引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缺向上向善的动人故事,汶川地震的八方相互、快递员徒手接高楼掉落小女孩、美丽女老师留守贫困山区等社会正能量事件就可以成为案例用来向青少年宣扬社会爱的正能量。再次是让青少年们真正走些模范,讓他们近距离感受爱带给每一个人的幸福是金钱买不到的,借此培育他们深厚的社会爱。

参考文献:

[1]Olweus.D.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M〕Washington DC:Hemisphere,1978.

[2]孙晓冰.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1):26-29.

[3]张轩.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N].人民日报,2010-9-29.

[4]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5]李珂.多主体视角的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4).

猜你喜欢
青少年培养
青少年发明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