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策略

2017-07-31 09:41金泽田何翔彬
青年时代 2017年20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机遇与挑战文化遗产

金泽田+何翔彬

摘 要: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出了的珍贵文化遗产。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6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使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会给未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有力的推动和促进。 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基层文物人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扎实推进并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关键词:文化遗产 保护利用 机遇与挑战

一、引言

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已成为日益重要的国家资源。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国务院在《指导意见》中第一次将文物和文化遗产上升到国家的“金色名片”的高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革,文化生态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很大影响。许多文化遗存,特别是古建筑、古遗址、墓葬、石窟及风景名胜区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整体风貌遭到破坏;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与变迁,地域文化特色的消失步伐加快,很多珍贵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观念滞后、体制障碍等问题仍然是不少地方束缚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桎梏。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加快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制度,并积极落实,使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遗产保护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新形势下,如何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保护好传统文化发展,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是文物工作者面临的机遇,更是挑战。在工作中,我们有必要理顺并把握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近期目标与远景规划、文化遗产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等几个关系,抓住难得的机遇,切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新形势下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策略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强调保护就意味着利用起来不那么方便,强调利用就意味着保护难以到位。特别在现阶段,由于法律法规规定、管理体制、部门设置等原因,保护和利用并不一定归口在一个部门管理,如很多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等,其保护在文物部门,但是其使用又在旅游、宗教、农业等部门或其他集体单位,如何解决“保护不利用”与“利用不保护”的矛盾呢?

首先,应当厘清保护和利用的目的。把保护的意义和利用的价值说清楚,让所有人都能够了解到,我们谈保护,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保护”上,保护是基础,保护目的是使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以完整地传承,但是,文化遗产必须有合理利用,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也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其次,开发利用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发展经济,应以发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并把文化传承作为首要目的,弱化淡化经济色彩。把“保护”和“利用”放在天平的两头,把握好天平的“刻度”,在相对平衡的前提之下,应对“保护”加以适当偏重,确保“保护”和“利用”处在一个正常的、合理的范围值之内。

因此,在保护与利用上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抓好文化遗产内涵发掘与特色保持

任何一处文化遗产,不论其是何形态,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是移动的还是不可移动的,都具有特定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地域形成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特点的文化形式。通常情况下,这些特色和特点都是比较脆弱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着不受人控制的改变或变异。因此,文化遗产地域特色保护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将珍贵文物保管好,把古建筑保护好,而是在做好保管保养基本工作的前提下,对文化遗产进行梳理、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文化遗产的地域特色进行固定,包括文字、图片、音像、出版物等一切现代手段,使得文化遗产能够在系统的、完整的基础上进行延续;

(二)抓好文化遗产为社会大众服务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服务社会大众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題,由于人员紧张、经费短缺等原因,造成很多博物馆的展览很少有变化,甚至有的博物馆开馆后多年一成不变;在传世文物收藏方面,难以提供鉴定、难以杜绝误导性宣传,在文物宣传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拍。

必须挖掘、研究文物价值内涵,以物知史,以物见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文明风尚。故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所有的考古成果、文物研究成果、文物保护成果、文物收藏成果都应该建立社会共享机制,决不能形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孤芳自赏”、与社会完全脱节的局面,因此,要把文化遗产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作为文物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不断拓宽文化遗产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渠道。着力发挥文物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公益属性,着力推动博物馆、纪念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时代在向前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互联网时代,基层博物馆必须尽快适应数字化新媒体模式,在博物馆自身力所能及(包括财力和人力)的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成果, 做一些必要的基础性、适应性工作,为融合新媒体时代多做一些准备。如果仍旧抱着老方法,墨守陈规,必然不能完美地服务于大众,不能解决人们文化需求与落后的展陈方式的矛盾,不能够担负社会赋予的教育功能。长此下去,基层博物馆必然与社会脱节,与人们的文化生活脱节,最后为社会所淘汰。

(三)抓好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

文化遗产保护说到底,应该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做公益事业无疑是要花钱的,但这种投资或投入很难用经济指标加以衡量,它完全不同于商业投资,不能够在投资之前预测回收预期,同时这种投入很难体现一级政府的政绩,因此基层政府很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无底洞”。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文物管理部门在所有的政府部门或单位里属于弱势群体,在政府财政资金分配上没有多少话语权,客观上造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偏少,历史欠账多的局面。因此,在保护资金投入上,必须充分调动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智慧,一是在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上多做实际工作,“勤调研、勤汇报、多展示”,多争取同情分,让各级政府领导加深文化遗产保护的印象和意识,取得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支持。二是在利用社会资金进行保护上多做实际文章,参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地区甚至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进来。

(四)抓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务实与创新

务实与创新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对关系。谈到务实,就要求我们扎实做好基础工作,文物工作者要能够坐得住“冷板凳”,在平常工作中,少点“花架子”,多点实际内容,在文物保护、文物科研等领域多出成果。当前,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文物工作者大多在本职工作岗位,踏实敬业,务实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许许多多显著成就,但是,在创新上,显得明显不足。谈到创新,就是要求我们打破惯性思维,不偏安于现状,在务实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在保护手段上创新,在保护科技上创新,在合理利用上创新。积极创造新的资源整合机制,推动文化遗产科研、规划、实施,构建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三、近期目标与远景规划

文化遗产保护近期目标与远景规划的关系同样为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如果我们只专注近期保护,不考虑远景,那是鼠目寸光;如果只想到远景目标,不用心近期保护,那是好高骛远。

既要坚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就必须把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和长远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那么,如何把握好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的平衡点呢?

首先,保护文化遗产,尊重文化传统,意味着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精神家园认知,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文化渊源、精神象征和物質承载形式。有了这些基本认知,我们的近期保护目标才能够比较清晰。在近期目标上,可以设定一年计划、三年计划等短期能够实现的和必须实现的目标。一是扎实立足当前的文化遗产基础保护,使得中华传统文明的承载物能够完整、清晰地传承下去;二是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在不改变文化遗产内涵的基础上,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文化外延,做到与时俱进;三是要总结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及存在的问题等等,使短期目标的实现与否在可控范围之内。

其次,在确实做好前期保护的前提下,设定发展方向和保护目标。文化遗产远景规划忌讳的是“假大空”式、或“口号式”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在5年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出10年、20年的奋斗目标。以务实为主要手段,分阶段实施。

因此,在制定近期保护目标和远景规划方面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抓好工作的根本。邓小平同志曾极其精辟地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是规范,制度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因此制定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并且切实可行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尤为重要。基层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应该在《文物保护法》的框架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在古建筑保护维修、摩崖石刻碑刻保护、馆藏文物保护等方面制定便于操作的地方性规章制度,使得文化资源保护能够在完善的制度下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保护更加完善。

(二)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贯彻与落实

当前,从法律法规上看,文化遗产保护可谓法制健全、措施完善,除《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国家级法律法规之外,各地纷纷制定了《实施办法》或《实施意见》,但归结到落实上,似乎存在很多问题,难以落实是困扰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重要问题。有鉴于此,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落实上,应多下功夫,多做工作。一是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二是要改变原有管理模式,积极主动加强管理,在贯彻落实上探索出新路子和新方法。

(三)制定务实的近期保护目标

文化遗产近期保护目标的制定,应遵循文物工作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保护规划,着力加强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一是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要制定“申报和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二是对已经申报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要制定“保护维修规划”。三是对近期取得的保护成果要制定“编辑出版规划”。把保护过程中的优秀成果整理出版,实现文化遗产成果社会共享。

(四)文化遗产保护远景规划

中长期规划是人类社会实现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人类对自身发展形势、社会发展趋势进行规律性认识的集中体现。因此,文化遗产保护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必须严谨,遵循客观规律,摒弃不切实际。

四、结语

纵观人类文明史,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就不可能强大。但是,如果缺乏与时代相适应的民族文化,没有为本民族所认同的民族精神,就不会有真正的强大。文化遗产正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文明标志与精神支柱。当前,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关注,文化需求、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这也进一步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空间。新形势下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文物工作者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扎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谢天星,新形势下强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对策[J],大众文艺:学术版 , 2015 (4) :5-5.

[2] 王荣荣,新形势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13 (8) :468-468.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机遇与挑战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