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留学生文化交流调查

2017-07-31 16:22王鑫童
青年时代 2017年20期
关键词:适应文化交流

王鑫童

摘 要: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使得我国高校的留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如何增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以及中国文化的交流,如何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校园文化生活,值得我们每一位留管老师认真思考。本文以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析了当前我国沈阳某高校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文化交流的情况,从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出对策,提出了建议,以期促进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关键词:留学生管理;文化交流;适应

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伴随着国家鼓励高校留学生招生政策的出台,各高校外国留学生逐年增多,国别越来越多呈现样化,留学生已然成为高校中别样的风景线。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文化交流状况如何;留学生能否很快地适应校园生活,直接关系到留学生的留学体验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因此,笔者试着对沈阳某高校14名留学生采取随机访谈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对他们与中国学生的文化交流情况做出分析。

一、交流情况现状分析

1、留学生渴望结交中国朋友,但很少有人认识中国朋友

从访谈中我们得知,大部分留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或只有少数几个中国朋友。有中国朋友的留学生,大多是由于偶遇的原因,并且绝大多数为中国学生主动交流结识的。几乎没有留学生主动结交中国朋友的。当问及他们是否愿意结交中国朋友时,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希望结交到更多的中国朋友。当问及为什么不主动结交中国朋友时,大约30%的留学生觉得语言不通,无法交流,约60%的留学生觉得没有交流渠道和机会,只有10%的留学生觉得不太好意思主动交流,或是没有时间。由此看来,外国留学生远离家乡来华求学,身处陌生的环境使得他们有较强的心理孤独感,这时候就迫切需要结交新的中国朋友来帮助他们摆脱或减轻这种孤独感。结交中国朋友也是这些留学生了解接触本地文化,更快更好地适应校园文化生活,轻松融入校园及社会的绝佳途径。

2、留学生很少参与学校活动,没有加入学校社团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外国留学生在校期间都没有加入学校的任何社团组织。除了球类比赛以外,也较少参与学校非留学生组织举办的各项活动或比赛。当问到学校社团招新时是否向留学生进行宣传时,得到答复是一致的No。正因如此,所有调查对象也并不知道留学生也是可以参加学校社会团体的。进而,在学生社团设计活动或比赛时,便自然而然地忽略了留学生这一团体。所有的比赛、活动专业性很强,而且都是针对中国学生设计的,完全没有考虑到要请留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即使留学生报名了,也会由于语言障碍等缘故,没有获奖的可能。因此,也错失了许多中外学生沟通交流的好机会。因此,多数情况下不是留学生不想参加,而是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或比赛,这样也间接导致了留学生在与中国学生交流不足。

3、多数留学生对学校了解不足,课余时间多远离校园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学生一般都是由国际教育学院组织单独上课,而不是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所以,课上时间没有接触的机会。许多外国留学生由于更注重私人空间,以及居住的舒适性而选择在校外居住,对学校的各项活动了解不足也很少参与。多数在外居住的学生选择与同国家的同学合租,因而,课余时间自然也是与合租伙伴共同度过的。我们发现这两种现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关系,就目前而言,留学生呆在校园的时间较少,这与他们不熟悉、不了解校园,归属感不强,且了解的欲望也不强烈有关。这主要是因为学校本身对留学生这一群体重视不足导致,在开学初的新生入学教育宣传和校园引导方面做得差强人意,致使留学生对学校的了解贫乏,归属感缺失。而我们在鼓励留学生游玩感受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应不忘学校本身及校园文化对其适应中国生活的重要性。

二、建议与对策

1、引入新生入学教育,增强学生归属感

学生不愿参与学校活动,一个原因是由于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通过调查得知,学校将新生接待入学安排好食宿后,没有统一的入学仪式,也没有入学教育宣讲课程,学生们都是通过上课和住宿彼此逐渐认识的,既不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校园,更快地适应校园环境融入校园生活,更不利于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荣誉感。建议学校,应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1)学校规章制度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另一方面,免得学生犯错时,拿不知道当借口。(2)学校历史学校荣誉的介绍,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荣誉感。(3)校园生活指南。帮助学生较快了解校园的衣食住行各方面设施。(4)参观校园及当地代表性古迹。拉近学生与学校感情,熟悉环境,增强归属感,自豪感。

2、开设中外学生的公共课程或第二课堂

通过调查得知,中外学生双方交流的机会太少了。希望学校能够在公共课程设置上安排一些双方都可以参与的课程,促进双方的交流,互相学习。例如,将音乐鉴赏、影视作品欣赏,诗词鉴赏等课程。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第二课堂,供中外学生选择。例如,书法,剪纸,等课程,既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可以为中外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3、鼓励中外学生互相参与到对方的活动中去

一方面,为了使留学生能更好地適应校园文化生活,与中国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应该鼓励留学生多参与到中国学生的活动中来。比如,各类球赛、运动会、文艺活动及其它一些集会等活动,都是一些能够让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进行良性互动的好机会。活动宣传要用中英双语或多语书写,并在留学生公寓附近进行张贴,方便留学生第一时间获得活动信息。为了,鼓励和促进留学生参与其中,国际教育学院可以将参加学校活动计入评优,评奖学金的量化考核,对于参加活动积极踊跃的,可以在评优评奖时予以优先考虑。

另一方面,留学生开展的国际文化节,泼水节,万圣节等活动也要鼓励邀请更多的中国学生来参加,活动通知同样可以在中国学生经常出入的教学楼、宿舍楼进行张贴宣传。为了鼓励更多的中国学生参与到留学生的活动中去,可以采取有奖互动,免费品尝外国美食等方式,吸引更多中国学生参加。这样才能形成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良性互动。

4、学校多开展一些中外学生都可以参与的活动

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交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国际教育学院与中国学生社团的层面,学校应该增强对留学生团体的重视,多组织一些中外学生都可以參与的竞赛和活动。例如,校园卡拉OK大赛,中国印象摄影大赛,书法大赛等。有些专业性强的比赛,留学生不占优势,学校也可以通过设立一些特殊的奖项,来鼓励留学生参加。例如,最佳风采奖,最受欢迎奖,最具创意奖等等。如果连学校都重视留学生群体,那么学生社团,学生会也就不会忽视留学生,这一高校校园的一份子了。

5、加强对外国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和中国学生社团即便做足工作,仍然会有一部分留学生不愿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活动中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对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了解,所以不感兴趣。其实,真正完美的留学生活应该不仅仅停留在学好专业知识,或学好汉语,更应该对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有所了解。这种,留学体验要比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更值得留学生去花费时间。否则,他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国家里借助网络等去学习,而没有必要来中国了。因此,加强外国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留学生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促进其主动参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例如,可以在留学生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组织第二课堂,例如,中国剪纸,中国书法,中国结制作,京剧脸谱绘画等有中国特色的活动。经尝试,留学生们对于这些活动都十分感兴趣,并乐于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熏陶,他们会从不了解中国文化到了解,甚至到仰视。这样一来,再有文化交流的活动时,他们就会乐于参加。

6、加强对中国学生的国际化交流教育

目前,许多外国大学很重视对本国学生进行国际化交流方面的教育,包括世界及各国历史、哲学、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可增进对其他国家及文化的了解,对不同文化差异的理解,利于更好地接纳和帮助外国留学生,同时也可强化本国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使其开阔视野,促其培养和增强自身竞争力。据调查了解,暂时很难对所有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但至少可以通过针对部分相关专业的学生,或以全校公开选修课的形式,让更多有兴趣、有意愿的学生自愿参加,使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增进交流、加强了解,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学习国际文化知识,提高其国际化意识和素质。

总之,重视留学生群体,加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中国文化交流,不仅可以增强留学生的校园归属感,丰富留学生文娱生活,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利于中国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提高国际化意识和素质。同时,通过双方的交流可以促进双方的双语能力提高,促进专业的学习,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学生本身都是双赢,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式研究[J].安然.中国高等教育.2009(18).

[2]亚洲来华留学生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安然,张仕海.高教探索.2008(03).

[3]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ese University: Based on Network of Social Support[J]. Chaoping LUO; Ning ZHOU; Qiong ZHAI; Zhenglin CA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014(16-20).

猜你喜欢
适应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栖霞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