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上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7-07-31 22:53步梦佳
青年时代 2017年20期
关键词:审美培养

步梦佳

摘 要:音乐课作为艺术培养的载体,承载着对学生的审美培养,精神的净化。艺术美是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集中体现,音乐这种教育在形式上是相对自由的,生动活泼的。寓教育于美的形象之中,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定能启迪学生的心灵,引起精神的升华。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审美;培养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人格培养,美好的人格能为之相伴终生。健全的人格能使你生活得更幸福,社会更加安定。郭沫若曾经说过“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是人的改造,而人的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美的教育着手。如果一个人自幼就热爱美,追求美,就会自觉抵制一切丑恶的东西,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类的人。”歌德曾经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人的心灵。”音乐它本是一门艺术,艺术美则是对社会美和自然美的集中体现,音乐这种教育在形式上是相对自由的,生动活泼的,寓教育于美的形象之中,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因而最易启迪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精神的升华。

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个个容止若思,看我们教育出来的大多优秀少先队员也都像个保密局干部一样的,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着一种矜持的气质,更可悲的是,我们早已习惯于这种刚毅木讷的深沉之姿态。早在《世说新语》里就有大量的赞美这些刚毅木讷的深沉之士,像什么“穆然清恬”“喜愠不形于色”等等,以至于我们现在一说到崇高,就有人说你虚伪,一说到悲悯情怀,就有人说你矫情,一说风雅,就有人说你是附庸风雅,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已经习惯于拒绝感动,拒绝自己内心深处的美好的触动了。马克思说过“人类在探究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究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以后也不可能有的。”因此我要通过这生动活泼的音乐形式向学生传递审美意识,让学生内心细腻的情丝被触发,要让感觉审美是游戏而不是负担,这也许是最关键,审美的范围和方式有很多,如何培育,不管不问不行,操之过急更使不得,就像把不喜欢弹奏钢琴的孩子硬捆绑在琴凳上,那就让孩子得上“审美厌食症”了。在我看来,“审美的培育”不仅在于避免孩子成为一个枯燥的人,希望孩子将来能处处发现生活的情趣,更在于“审美培育”是一个树立信心的过程,美必定会给孩子以勇气和信心。

音乐是最能展现出美的意境的,但是它却被毫不留情地也称作了“课”,“音乐课”!一位语文老师可以教给孩子字词的意思,从而使之获益,一名数学老师可以教孩子们解题思路以及计算公式,使之获得解答,但是一位音乐老师呢?她没法将肖邦的《夜曲》翻译成中文,也没办法将《春江花月夜》转换成方程,她必须和孩子们共同体验,共同发现,才能够发现音乐带来的美,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研究,把人教育成美的和善的。在考试压力,学业负担双重压力下,如何将音乐幻化成真正的音乐,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力,而不是成为另一门课程是我作为音乐老师以来,一直钻研,学习,奋斗的目标。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知识

(一)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好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很多教师,从师范院校一毕业后就踏入了工作岗位,冗杂的日常工作使她不经意间就冷落了自己的专业练习。大多音乐老师,可以问问自己,“你有多久没认真练琴了?有多久没有投入练声了?”这些答案不难猜测。好像从毕业开始,我们的专业道路就停滞不前了,总觉得自己教授小学生水平绰绰有余,可时代在发展,我们的知识日新月异,倘若不能紧跟着前进的步伐,总有一天,我们终将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挤出自己的每分每秒,每天多多练习自己的专业一两个小时,对自己无疑是种进步,也会将课堂组织得更加完善。

(二)教师在音乐细节知识的深入

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为上者,实无法选择,但次者却不是无法触及。教师给人的概念应该是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我们是音乐老师,不能停留在会唱歌的层面上,我们不但会唱,还要懂它,从作者了解到创作背景,从曲式分析了解到声音表现,每一个小细节都处理完善了,那音乐老师的魅力自然而然地就会流露出来,学生在一堂音乐课中感受到了音乐给老师带来的美的体现,同时也就能享受到音乐之美。

在课堂上,一方面要让学生按照所制定的目标将歌曲学会,另一方面,在一些有关音乐的基础知识上也不能忽略。现在很多音乐课堂上,教师只顾学生最后的声音表现力,但学生却经常连《国歌》的词曲作者是谁,都仿佛闻所未闻,这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所以夯实基础,不断自我提高,不断提升学生在本课程内的知识水平,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修养

(一)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做到“善教”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至。”音乐老师则必须既要善歌,又要善教。在课堂上,教师是一条主线,他牵引着几十个孩子们的思维活动,音乐教师由内而散发的艺术气息的美是最能打动孩子们的,再者音乐教师如果不能在音乐中找到美的闪光点,那如何能要求学生演唱得动听,演唱得更有感情呢?那些所谓的动听些,强一点,弱一点都是毫无意义的表情记号,音乐无法通过这些生硬的标记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更应该主动引导孩子们去想象,去联想,去体会,更自主地把握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二)课堂外要摆脱自己的功利心

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还必须要克服狭隘的功利性。教师的职业本不该充斥任何功利性质的,他的付出是纯粹的,教师更应当“只管耕耘,不顾收获”,我们应当正视它,它终将成为一种生命的缠绕,而生命的真是意义正实现在这种缠绕之中。费尔巴哈曾说“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想想我们所培养的孩子们,我们是要为塑造他们美的灵魂而奋斗。因此,别林斯基也曾说过“只是用脑子去感受艺术,而没有心灵的参与,那就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还要坏。”所以,真情的付出,心灵的参与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氛围

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氛围似乎越来越难把握了。在一系列的公开课,评课选优活动中,每堂课都华丽丽地登场了。华丽的语言,丰富的课堂活动,将每堂课几乎展示得完美非凡。每位教师都大展奇才,各种课件眼花缭乱,各种道具夸张离奇,你的琴声出色,那我一定要歌唱上胜你一筹,各类公开课竟也成为各位老师争相的走秀课。为了给孩子创造出氛围,我们的老师们煞费苦心,各种课件做的个个堪比电脑高手,各种道具,器具一箩筐,恨不能把所有能用的全部都搬进课堂上来,但是这样做真的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美吗?孩子们的审美情感,究竟是被音乐的本身所感动呢,还是被这些新奇课堂氛围所吸引呢?

尤记得小时候自己的音乐课,那时候没有太多的现代化设备,但我却能牢牢记住小时候学过的歌曲,对于有些甚至印象深刻,那时候的老师,一支粉笔,一架钢琴,难得才会播放录音卡带。可是现在,多媒体贯穿于课堂,为了追求新课程的综合性,各种噱头也在课堂一一呈现,但一学期以后,竟发现孩子们对上学期所学的歌曲基本已经印象模糊,甚至毫无印象了。这不得不使我们这些老师反省思考。课改的三维目标本来很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必须深刻思考,是不是由于自己的理解过浅,过度的追求课堂氛围,师生本末倒置,引起我们的课堂愈发浮躁,我们应该需要的是一个完全属于音乐的审美空间,而不是一个浮躁的课堂。

因此,在我执教这些日子以来,要为音乐课创造出一个适可的氛围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将音乐本身作为课堂的主题,老师和学生在音乐中共同去欣赏,共同去发现。我追求着朴实自然的课堂氛围,反對华而不实的外包装。比如三年级音乐课《共同拥有一个家》的歌曲,叙述了孩子关爱被丢弃的“布娃娃”的生动故事。这一孩童化的典型事例,代表了全社会对弱势成员的关怀,我希望孩子们能将对布娃娃的关爱以及给予弱势成员的鼓励之情演唱到位,但过分的语言强调,情绪提醒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课程伊始,我便打开教室窗户,当时正值入春时节,风凉飕飕的,冷冷地吹进教室,此时便反复播放《共同拥有一个家》的背景音乐,再给学生讲述这一个生动地故事,无需过多的渲染,我相信音乐的本身一定能给予每个孩子以不同的故事画面。当学唱这首歌时,已经无需太多表情符号的提醒,孩子们却能真真实实的将我课前所制定的情绪目标演唱到位。所以我想,课堂氛围真实自然才是最重要,太多的包装反而会显得累赘,我们要相信音乐本身,它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的感受,而我们的包装一定不能。

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古人说“少年读诗,如隙中望月;中年读诗,如庭中望月;老年读诗,如台中望月。”也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伴随着整个的课程规划,细微点滴的不断渗入。诗人兹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这是一种何等的情愫在其中。然而我们早已告别了康德式的对纯粹精神韵味的追求,一系列快餐艺术将我们的生活所包围,我们已经做不到让学生“观千曲而后晓声”的地步了。但是,我仍然要说,为微小的美好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这是因为,教育基于真善美,直抵人的心灵,教育直接面对每一个正在生长中的生命,只有将美贯穿于教学中,使孩子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能通过音乐这个媒介,处处发现美,感受到美,深化自身人格,只有这样,才能播撒与邪恶对峙的种子,并继续最终摧毁邪恶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张文质主编.

[2]《美学》第一卷,作者黑格尔 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年版.

[3]《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出版.

[4]《审美世界的灵魂》蒋冰海著.

猜你喜欢
审美培养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