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图书出版模式的优化

2017-07-31 12:43陈玉姣
青年时代 2017年20期
关键词:图书出版流程优化互联网+

陈玉姣

摘 要: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我国的图书出版行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其不仅仅增加了图书的传播主题,导致图书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还使得图书传播的内容可复制性更强,图书的版权和著作权保护更加困难。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也给我国图书出版带来了新的机遇,而要发挥这些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的优势,关键就在于优化图书出版的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出版;流程优化

一、负面效应:互联网对图书出版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我国信息传播的媒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纸质媒介在文字传播和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而这也是互联网给我国图书出版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出版行业竞争更为激烈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网民数量快速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7.3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3%。正是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网民在文字阅读方面的选择更为便利,可以不再依靠传统的纸质媒介进行文字阅读,而是依靠互联网和手机就可以完成文字阅读。由此,图书的传播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出版社,互联网网站、网民、微信、微博等等,都可以成为图书传播的载体。

在传统出版格局之中,国有出版社一直在图书出版发行过程中扮演着主导性的角色,国有出版社在图书出版的定价、发行渠道、回款速度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在互联网的影响之下,图书出版已经不再需要传统的出版和发行流程,这实际上大大降低了图书出版的门槛,使得更多的中小型民营出版社开始介入图书出版行业,大大增加了图书出版产业的经营主体,这使得出版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

(二)传播内容可复制性更强,版权和著作权保护困难

传统图书出版是以“纸”作为主要媒介的,纸质媒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复制性较差,这对于图书版权和著作权的保护较为有利。但在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不再依赖于纸质媒介,数字化出版逐渐成为了图书出版的重要方式。但在数字化出版的过程中,图书的很多资料都会在互联网上公布,这就给图书内容的复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任何人通过互联网,都可以对图书的相关内容进行复制,这导致各种盗版图书作品泛滥,直接侵害了版权人和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不仅如此,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这导致互联网图书版权和著作权侵权的取证十分困难,这给图书版权和著作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二、正面效应:互联网给图书出版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在带给给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的同时,也给我国图书出版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图书具有内容源头优势

在丹·席勒出版的《传播理论史》一书中,他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互联网的优势在于信息储存、信息传播以及信息资源共享,但从媒介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并不能带来新的思想”。丹·席勒的观点实际上说明了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与其他传统媒介相比,其也有自身的缺陷不不足。图书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形式,其往往是各种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重要来源。但在互联网环境之下,虽然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之快,但互联网在传播内容过程中却缺少相应的信息筛选和过滤机制,不利于网民把握信息的源头。但就图书出版而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多维立体地开发好优质内容资源,将成为业界各大竞争者追求髙溢价权的主要手段,对于内容这一重要资源的争夺尤为关键。出版社作为内容源头,可以把握住这一优势,有很大的机会做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产业领导者。

(二)出版公信力凸显

霍夫兰在其说服论模型中认为:“最可能改变传播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传播者在受众也目中的形象。”他将传播分为四类,即:传播者、信息、阅听人、反应。经过实验发现,阅听人对于自认为可信任程度不髙的信息,对于其来源往往也认为是非正常和不可信的。他同时还发现,信源对于信息可信任程度的影响能力,与时间成反方向。简单来讲,在短期内,信源的信誉影响信息的信誉;在长期内,信息的可信任程度取决于本身。从这一传播学角度而言,出版社具备了天然优势。这是因为在信息浩若银河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迅速、内容鱼龙混杂,阅听人在短期内将更愿意接受可信任程度高的信源信息,而出版社则具有送样难得的公信力优势。换句话说,拥有社会公信力、优质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将得到信赖,在网络时代优势凸虽。

(三)便于图书检索与互动

互联网出版吸收了多种现代技术,有丰富的检索能力,能进行关键词信息检索,并能进行信息筛选。对信息统计、排序、分析可以出具新的结论。在文化产业领域,己经有利用互联网检索取得巨大成功的先例,这对于提髙出版选题效率而言,是一个比较好的工具。

互联网带来的互动功能,在生产端,将会使出版社与作者沟通更加便利;在消费端,将会使出版社与读者沟通更加便利。例如,编辑用手机或电脑软件通过微信等形式输送稿件、关注进度,大大提高了审稿效率;营销人员可以利用语音推送和读者群体建立良好关系,做好线上、线下互动工作。這对于提高出版编辑效率、提髙书籍营销推广能力是很好的工具。不仅如此,随着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的发展,网站、论坛、博客、手机终端上的信息发布形式多种多样,手机和网络出版物大量增加。手机和网络出版是拉动数字出版业务收入的主力军。新型技术已经在出版领域取得良好发展,况且电子书増速很快,这意味着大量出版物将更多的依赖手机和网络得到传播,出版物的传播渠道发生重大改变。移动传播工具的诞生,对于提升出版编辑、营销能力是很好的工具。

三、模式优化:“互联网+”背景下图书出版的新思路

(一)选题优化

虽然出版行业目前己经基本具备了实现数据出版的资源基础——即海量的各种介质的出版物,它们体现为可供运算数据的价值,但将书籍资源转换成数据的成本还是太高,非一两个出版社能够独立承担。在现阶段,出版商主要可以利用“网络数据分析”功能做好出版内容策划工作。出版单位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其数据资源进行合理搜集、分析,经过分析用户以往购买书籍的类型、喜欢的作者、喜欢长篇或者短篇、每个地区不同种类图书的发行比例,甚至是购买人数最多的图书价格区间等数据,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读者信息,市场关键信息。主要有:通过互联网调查图书市场情况、查找相关书籍内容设置侧重及编写水平、查询信息时效性等,根据送些信息,能够协助我们分析读者想读什么,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而充分论证该选题立项运作的必要性,有针对性的开发出版物,确定选题及初版印数,利于准确抓住选题与出版时机的契合度,超前捕捉和挖掘读者潜在需求,使选题策划具备前瞻性,并进行精准投放。

(二)组稿优化

互联网具备的开放属性,使有创作欲望和能力的人都在借互联网来表达,涌现出很多原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者,很多新作者通过网络作品体现了自身才能和价值,拥有大量读者和粉丝。作为出版社而言,注重利用互联网平台找到好的作家,累计作者资源,为书籍出版寻找源头活水,将是出版工作的重要方面。这一策略的运用,将对提升书籍策划、组稿效率、减少成本起到重要作用。

以往出版组稿工作是预估市场形势,先约好作者,再写作品。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对网络人气、口碑的合理利化给这一传统工作形式带了新的发展思路,即可以先有市场反应良好的作品、再有作者进巧后续创作。即:通过网络发现人气曰碑好的网络作品或初步作品,再轻松联系到作者约稿,继续进行后续创作。这种反向精准切入市场的形式,缩短了冗长的选题论证期、写作出版周期,减少了市场风险。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送种模式将逐步发展,最终或可形成用网络检验作品市场认可度的新常态。

一是利用网络沟通,提升沟通效率。例如:在现阶段,某些书籍、杂志每年都会组织编委会在某城市举办讨会,对争议较大地问题集中会议讨论,促进沟通和联系,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人为、物力。而通过微信平台成立编辑群,设立沟通制度,每月或每半月进行审稿沟通,汇总意见,便于后期的会议讨论,大大节约了财力成本;同时可将更多的编委声音和建议,以文字、声音的形式记录下来,再以“作品缘起”或者“审稿故事”的形式,推广给读者,形成有效互动,提升品牌效应。

二是运用平台进行组稿进度管理。编辑可策划的形式,邀请专家或作者人群,定期通过平台了解组稿完成程度,协调各阶段遇到的问题;建立专题群、多平台管理,时刻关注作品推进进度。

三是时刻保持沟通,拉近作者、编者、读者的距离。微信平台等互联网工具带来的沟通及时性,可大大提髙组稿的效率和质量,紧密联系编辑和作者。出版社应注重网络平台的建设,出版社可以使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的策划方案,以集约、高效的途径在网络上实施。例如目前阶段,出版社可利用微信,由编辑主要负责,利用语音推送祝福,利用线上平台活动等形式加强与作者、编者、读者的联系。

(三)营销优化

读者在網络留下的信息足迹将为网络分析提供大力支持,对精准定位读者用户信息、区分读者群、做好图书推荐、图书广告工作等提升助推力。互联网为出版社和读者建立了更加快速的链接,方便出版社运用该手段,从而加强与读者的联络。

我们应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数据分析积累读者信息,主要是通过这一平台与读者深入互动,从而真正征求到、搜集到读者建议和意见,注重每一个读者体验的改善,在图书出版工作中予以改进。例如,读者认为开本太大,我们应对版本设计予以改良,使读者在旅途中便于携带阅读;年长读者认为字体太小,我们应设计字体适应;多绘画,少文字;家长反应孩子阅读时的安全,我们应当把童书的边角设计成圆弧形。对于这些细节的搜集,以往不可能调查取得,而现在通过在图书中设计二维码,直接使读者链接到出版社平台中,从而迅速取得读者阅读体验的信息反馈,树立这种读者即用户的思维,其效果一定是增强了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约翰.维维安.大众传播媒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周蔚华.数字传播于出版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胡育锋.大数据在选题策划下的应用[J].出版参考,2014(30).

猜你喜欢
图书出版流程优化互联网+
论中国图书出版业品牌化运作的理想模式
西班牙出版业发展现状
出版产业链视角下的图书质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