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艺术无国界

2017-08-01 21:48易丹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剧艺术

易丹

雅俗共赏,是中国戏剧得以海外传播的重要元素

让民族艺术成为世界共享的艺术,白先勇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可谓近年来的典范。

2006年9月,美国西海岸上演了一出神秘而唯美的东方戏剧,其票价高达上百美元,绝大多数人压根不懂唱词意思。然而该戏公演12场,场场爆满,非华裔观众就占半数以上。

“实在太美了!”演出结束后,金发碧眼的观众站立鼓掌,掌声持续十几分钟。这是青春版《牡丹亭》第一次走出国门的盛况。

自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以来,到2016年9月,该剧已经在海内外演出290余场。

在全球化语境中,民族艺术和世界艺术正处于一种复杂多样的关系网络中。中国优秀戏剧艺术被带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地方,经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被广泛传播,而中国戏剧同样也在不断汲取世界优秀戏剧的营养。

国戏“海传”渊源已久

中国戏剧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各民族地区的传统剧目更是形形色色,数以万计。

中国戏剧跨出国门的历史性转折点,是梅兰芳1930年的访美演出。

梅兰芳出国演出的成功,奠定了中国戏剧的历史性影响——梅兰芳体系被世界戏剧界列为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另两大体系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体系)。

如果再往前追溯,南宋至明清时期,中国戏曲就以皮影戏的方式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而有一定规模的戏曲跨文化传播始于17世纪下半叶:广东潮汕地区的潮剧随广东一带移民,在东南亚国家落地生根。至今,泰国仍是潮剧的第二大故乡。

中国早期戏剧的大规模对外传播,途径主要有两个:

一是到访中国的外国人的译介,比如18世纪法国传教士约瑟夫·普雷马雷把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翻译了出去;二是19世纪上半叶中国移民外迁,把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带向世界,其中之一就是戏剧。

1855 年秋天,旧金山的一家西式剧院被改造成了中国式的上海戏院,这一事件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注意。记者们惊讶于“光秃秃的舞台”。《加利福尼亚三角洲日报》的记者写道:“没有景片,没有幕帘,没有边厢,也没有天桥,更没有我们通常在西方剧院里见过的机械装置。”

“他们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旋律伴奏,贯穿整个表演。间歇时,他们吸管烟和雪茄以犒赏自己。”

因为听不懂人物对话,外国人多评点中国舞台的独特道具和华丽戏装。由于文化语境和成长背景不同,对于外国观众来说,中国戏曲往往“形”达眼中而“神”未达心中。

改造后的戏院不断演出中国戏剧,不断扩大着中国戏剧在美国的影响。其他国家如波兰也有诸如此类现象出现。

但这些影响并非全是正面的,更多中国人得到的回报是尖刻的讽刺,不少外国居民投书抱怨中国戏曲嘈杂扰民,请求禁止中国戏院敲打锣鼓铙钹。

19世纪下半叶以后,中国戏曲剧团代表中国传统艺术走向欧美,代表着真正意义上的戏剧跨文化交流的开始。

雅俗共赏最受欢迎

19世纪,俄国科学院院士瓦西里耶夫曾在自己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中如此评价《西厢记》:如果撇开语言、音乐不谈,单就剧情的发展来和我们最优秀的歌剧比较,即使在全欧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这样完美的剧本。

中国戏剧文学语言精妙、音乐典雅、写意脱俗,但瓦西里耶夫评价中国戏曲单从剧情入手,由此可以大致推测出,外国人看中国戏有“牛嚼牡丹”之嫌,他们以评价西方戏剧的眼光出发——更在乎故事情节。

中国戏剧疑起源于巫术,富有神秘的浪漫色彩,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相比故事情节,中国传统戏剧更重抒情性,更富于诗意。底蕴深厚的中华艺术精髓,一时间无法被外国观众领略,实为遗憾。

青春版《牡丹亭》杜丽娘的扮演者沈丰英曾表示,她注意到,华侨华人观众多半会欣赏表演,而美国观众主要是欣赏故事,被剧情所感动。

据专家统计,中国古代戏曲被翻译介绍到海外的作品有将近五十种,其中,《西厢记》《灰阑记》《汉宫秋》《桃花扇》《长生殿》等在海外甚受欢迎,有多种译本。

这些在国外大受欢迎的戏,在国内也是重头大戏,它们不仅文学性强,浪漫抒情色彩浓郁,辞藻华美,同时故事情节也饱满曲折。雅俗共赏,既能吸引内行看表演艺术,又能召唤外行看热闹,是中国戏剧得以海外传播的重要元素。

民族藝术也能感染世界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旧金山,是移民借戏解乡愁的集中之地。1912 年,美国人哈里·本里默和乔治·黑兹尔顿借鉴中国戏曲艺术创作了《黄马褂》,此戏上演之后,首演周期就是三年,这一轮漫长的三年刚结束,立刻又被人重排在纽约上演,依然场场爆满。

创作者曾表示,有一个中国人说过:“西方人可能觉得中国人以一堆椅子代表一座山很可笑,但在我看来,西方戏剧中画出来的水不会流动,把一捆破布当作婴儿也同样滑稽。”

中国戏剧里的舞台观念和戏剧法则,用一种奇特的方式启迪了这两位美国人:人的想象力有多大,舞台上的场景就有多大。

《黄马褂》的成功说明,重真实化、生活化、具体化的西方古典戏剧和重写意抒情、表达方式更为天马行空的中国古典戏剧,一旦博采众长、产生碰撞,是有可能催生出令人瞩目的戏剧新明珠的。

回顾往昔,中国戏剧在国外生存艰难,外国人虽欣赏中国戏剧的服饰、彩妆、面具等外在行头,但极为抵触其锣鼓喧天的架势,难以欣赏中国舞台上的写意艺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数事例证明,能打动民族的艺术同时也能打动世界。真艺术无国界。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戏剧艺术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纸的艺术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