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17-08-02 23:19王江泉许倩倩潘江滨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育体系创新创业高校

王江泉++许倩倩++潘江滨

摘 要: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了福建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指出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不高、创新创业教学资源不丰与扶持力度不够等不足。结合实际提出“导师+教育+服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从创新创业基础夯实、师资打造、能力提升、平台搭建和基本保障5个方面,构建了“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学生”多方联动及导师全程服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 创新创业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c)-0250-03

政府、高校、社会对创新创业的大力扶持,点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大军中。在双创浪潮与就业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备受关注,发展势头强劲。为了适应新时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高校急需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下文以福建某高校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 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的弹性学制,允许条件成熟的在校学生调整学业进程。开设《创业基础》《创业创新执行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创新创业类课程,将把创新训练通识教育和《创业基础》作为必修课实现一年级全覆盖。并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训练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与实践经验,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精神。

依托科创园、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培训咨询、项目指导、创业扶持等软硬件支持。科创园占地面积约80亩,主要作为科技创新企业入孵用地,为学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生实训与创业等提供载体。学校目前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7个,校内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6 000余平方米。此外,与政府部门共建“互联网+”教育实践基地,与知名企业建立了创业创新服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 创新创业教育不足之处

2.1 學生创新创业素养不高

从调查数据来看,75%以上的被调查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持赞同态度,但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不强。只有5%的被调查学生会经常学习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而近30%的学生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许多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

(2)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少。大部分被调查学生认为目前自己还不具备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其中,4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基本没有提升,只有不到5%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很大。

(3)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一是创新创业参加此类实践活动的学生不多。50%的被调查学生参加过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训、讲座、论坛、培训等实践活动,他们中仅13%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创新创业。二是有创新创业想法并付诸实践的学生不多。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占比为31%,他们中仅4%的学生已开始尝试创业;倘若有较好的工作机会,他们中也只是25%的学生会选择创业。

2.2 创新创业教学资源不丰

目前学校创新创业教师主要来源于承担商业与专业教育的二级学院和负责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或就业创业工作的行政部门,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多数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虽然学校也聘请了一些具有创业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企业家以及各行业专家担任创业讲师,但由于资金有限、制度不完善,同时部分外聘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时间没保障,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创新、创业硬件平台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前提条件[1]。学校在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科创园、创业孵化基地的开放与建设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由于场地不足,创新创业项目的入驻受限。此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不强,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2.3 创新创业扶持力度不够

学校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各部门之间资源没有有效整合,管理效率不高,无法形成强大合力。目前学校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管理与服务网络综合平台,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信息主要发布在相关部门的网页、易班网站上,信息查找不便捷,使得创新创业政策、实践活动等信息较难及时为学生所了解,同时不少同学也不清楚何处咨询创新创业方面的疑问。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经验交流活动较少,缺乏项目或团队一对一辅导。此外,由于学校财力、引进的资助资金有限,相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资金需求来说,显得杯水车薪。学生创新创业资金不足,创业项目类型主要是网络创业且多数是电商。

3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构建“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学生”多方联动及导师全程服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采用“导师+教育+服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3.1 创新创业基础夯实

学校要建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楼”,必须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打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地基”。第一,把好创新创业教育方向。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大力扶持创新创业研究,不断完善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第二,增强创新创业活力。做好创新创业政策宣传,表彰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创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第三,固创新创业源泉。创新创业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学习是学生创新创业行进的“发动机”。为此,学校应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以创建优良学风[2],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为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2 创新创业师资打造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3]。当前,学校一方面应继续引进校外师资,并不断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首先,聘请金融、创业投资、法律等行业专家作为创业导师,并签署创新创业指导协议,通过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外聘教师的作用。其次,继续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支持力度,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明确分工,奖励到位,充分发挥现有师资队伍的作用。建立创新创业三级导师制度,以学院为单位分配导师人选,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全程扶持,将教学与服务贯穿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学生需要帮助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向指定的一级导师、二级导师咨询,或者直接向指定的三级导师咨询。其中,一级导师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一对一指导,主要是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二级导师负责创新创业教学,主要是从事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教师;三级导师负责创新创业日常服务,同时作为创新创业学生联系其他导师,乃至政府、企业和社会等第三方的桥梁,主要是辅导员以及学校负责创新创业相关工作的教师。由此,实现学校与政府、企业、社会之间,学生与学校、企业、社会之间的多方联动。

3.3 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采用“导师+教育+服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与桥梁作用。将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在课程教学上,线上线下相结合,根据专业特点继续强化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增强课程教学的多样性、实践性。在创新创业实践上,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效果:(1)通过组织创新创业团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2)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讲座、论坛、交流会等活动,邀请各行业专家向学生传授企业注册、税务登记、创新创业经验、法律风险、银行借贷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申办企业的效率以及经营管理的能力。(3)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训练促进能力提升。(4)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

3.4 创新创业平台搭建

学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建立统一的管理与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创新创业政策与教学资源,为创新创业学生牵线搭桥。

(1)开放与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校应进一步开放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仪器设备操作培训,允许学生使用仪器设备,特别是先进的技术设备,实行预约管理,最大限度地提升使用效率。充分利用科创园,大力建设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放宽创新创业项目入驻条件,简化项目入驻审批流程,提升服务范围和效率。

(2)筹集创新创业资金。在经费、基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提高创新创业资助年度预算支出。同时,积极寻求银行、保险公司、互联网金融企业和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的支持。如营销慈善机构为贫困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启动资金;加强与正规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通过网络借贷、股权众筹为学生创新创业拓展融资新渠道,降低融资难度;学校按贷款总额一定比例拨付保证金、引入贷款保险等方式免除金融机构后顾之忧,激励其为学生创新创业发放贷款。

(3)建设创新创业网络系统。学校可建设专门的创新创业管理与服务网络系统,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该系统可设置如下功能模块:一是创新创业教学模块,包含师资队伍、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数据统计4个子模块,主要公布学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情况、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活动的安排;并对创新创业学生学习的创新创业课程、参加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情况进行统计,掌握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二是创新创业项目管理模块,包含项目入驻、项目资助、项目指导3个子模块,主要实现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与项目资助的申请和审批、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在线指导。三是创新创业宣传模块,包含信息发布、政策汇编、项目展示、交流互动4个子模块,主要发布创新创业方面的资讯、国家及各省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创新创业项目情况,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相互交流、寻找创业伙伴的平台。

3.5 创新创业基本保障

大学生社会经验与人脉资源缺乏,创新创业失败的概率很大,可能一夜之间一贫如洗。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政策与资源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基本保障,减少后顾之忧。第一,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止损与保障机制,导师在公司盈利模式有误、产品难以打开市场,公司继续经营将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时,建议学生及时退出。当学生创新创业失败时给予补助,减轻债务压力或作为二次创业的启动资金。第二,提醒学生创业者及创业公司按要求缴纳社会保险,即使创业失败,在无收入、低收入或遭受意外灾害时可依靠社会保障维持生存。第三,某些省市已出台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失败兜底的政策,可优先选择在这些地区创业。若创新创业失败,导师引导学生准备材料向当地申請补贴、临时救助等。第四,引导学生创业者合理确定公司注册类型、注册资本以及融资方式,如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将注册资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寻找风险投资,避免借高利贷或学生本人为公司提供担保,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创新创业失败带来的债务负担。

4 结语

学生创新创业不仅仅需要本人的艰苦奋斗,更需要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关心与支持。学校应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架起学生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桥梁,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全程服务,使其成功了可以稳步发展,失败了可以轻松退出。

参考文献

[1] 黄本笑,黄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4(1):140-145.

[2] 王江泉.高校学风建设的体制机制研究[J].才智,2016(23):40-41,43.

[3] 胥江河,王迎,张平,等.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探析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7):109.

[4] 乌功相.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科技资讯,2009(10):195.

猜你喜欢
教育体系创新创业高校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