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为小学生筑好英语词汇功底

2017-08-04 00:46谭红霞
关键词:首字母英语词汇语境

谭红霞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语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拥有扎实的词汇基础才能在语法学习中占据优势,从而为连词成句,出口成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本文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 创设真实语言环境,在语境中学习词汇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独教学词汇,更不能一见到单词就告诉学生相应的汉语意义,而是要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词汇,让学生了解词汇在句子中的应用意义。在传统词汇教学中,虽然学生掌握了某一单词的含义,但是却无法灵活运用,使学生错失很多接触英语语言的机会,更不会使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词汇的应用价值,体会词汇的意思及用法,提高学生对单词的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car”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应的画面,或者用肢体做出开车的动作,一边呈现一边说:“I can drive a car.”尽管学生之前并不了解“drive”这个单词的意思,但是在现实语境中,通过教师的呈现他们可以明白“drive”是驾驶的意思,同时也掌握了drive和car是相互搭配的一组词汇。

2. 采用词汇接龙比赛,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比赛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词汇教学中可以采用相同首字母单词拼读比赛。比赛之前,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4-6个小组,然后由教师或找出一名学生说出单词的首字母,在由学生说出带有这个首字母的单词。比如,让第一组学生说出首字母是b的单词,如:bed、bus、bread、bird、bear、book等等,每一位学生不限个数,说得越多越好,说得越多,得分越多;反之,如果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错误,就要扣掉相应的分数,最后看看哪组得分最高就获得胜利。其次,单词接龙比赛。同样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的第一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单词,第二位学生再上台以第一个单词的末尾字母为首字母再写一个单词,以此类推,如:egg—good—dog—girl—look—kite—eraser等等,看看哪个小组写得又快又多,哪一组就获得胜利。

3. 采用语义联想教学,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虽然英语单词是表音文字,但是可以通过语义联想法加强记忆,赋予字母一定的意义之后,单词就变成了一种表义的文字,达到形意结合的效果,提高学生对单词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eye”这一单词时,教师可以在单词的外围画上一个圆圈,这样学生就会发现,两个“e”像是人的眼睛,而中间的“y”就像是人的鼻子,这一形象的呈现,有效加深了学生对单词的印象。又如,在学习“look”这一单词时,可以引导学生将中间的“oo”想像成人的两只眼睛,不管是“look”,还是“book”都需要眼睛来看。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尽量将单词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实施教学,让学生感到学习词汇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反而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勤于复习和练习,保持长久记忆时间

勤能补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通过课后复习与练习往往能快速提高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能力。当学习新单词后,在最初的时间内是最容易遗忘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逐渐变慢,所以结合“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教师可以将单词复习设置为八个时间点,分别是:5分钟、30分钟、1天、2天、4天、7天、15天、30天。当设置如上记忆时间点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这一周期进行复习与练习,实践证明,通过间隔记忆法,逐步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例如,在教学“Window,board,light,picture,door,floor,classroom,computer,wall,fan”等单词之后,指导学生分别根据30分钟、2天、七天、15天的间隔进行复习,然后给学生听写,从听写成绩来看,学生对单词的掌握效果很好,大都能全部掌握,有的学生甚至能将单词的音标写出来。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注重词汇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顺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育规律,激发學生的学习兴趣,筑好学生们的英语词汇功底,为未来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北博山中心校)

猜你喜欢
首字母英语词汇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5 STEP BY STEP随堂通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4 STEP BY STEP随堂通
浅析高中阶段的英语词汇教学工作
Unit 12 STEP BY STEP 随堂通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游戏的应用
Unit 7 STEP BY STEP 随堂通Section A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