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低技术产业政策与创新”报告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2017-08-07 09:22张琼琼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高技术政策科技

许 超,张琼琼,郑 璇

(1.山西省产业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太原 030072;2.山西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太原 030002)

欧盟“低技术产业政策与创新”报告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许 超1,2,张琼琼1,郑 璇1

(1.山西省产业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太原 030072;2.山西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太原 030002)

结合我国现状,重点解读欧盟“低技术产业政策与创新”研究报告,倡导应当重视我国中低技术产业政策研究,并提出促进中低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中低技术产业;政策研究;PILOT;创新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科技工业司(DSTI科技政策处处长丹尼尔·马尔金曾经说过:“R&D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黑箱。”自1986年,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提出以研发密集度或研发强度(R&D intensity),即研发投入占销售总额之比标准,将产业划分为高、中、低技术产业。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渐接受,成为非常通用的标准,高技术产业也被普遍认为是提升社会整体福利的关键因素。但高技术产业也因此而逐渐成为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制定中重点的关注对象。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经济的高增长就等于发达的高技术产业,发达的高技术产业就等于R&D的高强度。”因此,尽管中低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依然做出了很大贡献,却在很容易被许多科技政策制定者忽视,不仅是在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研究中的盲点,也在产业发展趋势中日趋边缘化。

事实上,中低技术产业对于新兴经济国家而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与高技术产业不同的是,这类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主角更多的是中小型企业。另外,这类型国家也有相当比例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节点。2005年底,来自欧盟的研发团队,完成了“低技术产业政策与创新”研究(Policy AndInnovationin Low-tech)则为我们在中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经验。

一、中、低技术产业划分

中低技术产业(Low-and-medium-tech,LMT),一般是指研发密集度小于3%的产业。按照OECD在1986年制定的标准,根据研发投入(R&D经费或R&D密集度)将企业分为高、中、低三部分(见下表),典型产业有纺织业、印刷业、木材加工业以及五金业等等。

中低技术产业的特点一般有三个:第一,以工艺和设计方面的改进为主,从而提升企业的灵活性,提高顾客的满意度;第二,以渐进式创新为主;第三,以实践积累为主要驱动力。

OECD技术密集度分类表(2002)

二、“低技术产业政策与创新”PILOT研究概述与报告分析

(一)PILOT概述

2002年,来自欧盟9个国家的学者开始了为期三年的、针对11个国家的研究计划——“低技术产业政策与创新”(PILOT),并形成了“基于知识经济的非研究密集型产业特点与关联研究”的研究报告。这个跨国的研究团队经过了一系列基于“非研究密集型”的审慎研究,也就是普遍被称作“低技术与中低技术”领域。这一研究认为,几乎所有在OECD国家中的,中低技术产业都贡献了相当比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岗位,许多重要案例证明了“非研发密集型创新”的重要性。在特定领域内,公司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所产生的效率远远胜于那些漂亮的研发投入数字所带来的产出。而且,内部的组织实践(包括知识管理和个性化管理)在中低技术型公司内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联络和公司与社会支持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这一类公司得以充分发展的重要资源。这一研究也提出,在政策资源方面,过于注重于科学研发型和高技术型产业的政策偏见依然大量存在,政策制定者们应当尽快意识到“中低技术角色”在国家创新布局中所具备的重要意义。

(二)PILOT报告分析

PILOT针对OECD国家,主要针对性地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发达的工业国家中,中低技术产业为什么能够稳定发展;第二,中低技术产业具备怎样的创新模式;第三,如何制定中低技术产业未来发展的相关政策。

此报告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调查,包括中低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中低技术产业实现创新发展的组织与社会前提和运行机制、中低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低技术产业在欧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等。主要内容包括:

1.OECD成员国的中低技术产业按照传统标准衡量,虽然大部分属于非研发密集型,但仍为各自国民经济贡献了大部分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岗位。

2.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需要重新修订。因此,这项研究提出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一个复杂指标并不比一组简单指标更有效。一共由6项主要指标组成。它们主要包括了R&D强度(R&Dintensity)、设计强度(Designintensity)、技术强度(Technologicalintensity)、技能强度(Skillintensity)、创新强度(Innovationintensity)以及组织创新能力(Organizationalinnovativenes。希望通过这种新的指标体系适度修正原来对于研发强度的单一重视程度。

3.提出创新实现能力(Innovation Enabling Ca pabilities,IEC)指标。主要包括转化能力和重组能力。转化能力(Transformativecapability),即一个企业能够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的能力,而重组能力(Configurationalcapability),则是指企业将知识、制成品、参与者等内部资源进行再组合的能力。因此,在中低技术产业企业创新的研究前提之下,R&D投入强度并非最重要的原因。

4.中低技术产业企业的内部的组织、知识管理能力和具体制度规范对中低技术产业自身发展的意义重大,其内在技术水平、运营模式以及与社会支持网络互动关系作用更加重要。

5.未来的产业发展将不再是单纯的高技术产业与中低技术产业之间的互相取代,真正的产业创新应当源自高、中、低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

报告最后提出应当尽量摆脱对R&D盲目推崇,制定中低技术产业内部的具体扶持政策,提升中低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拓展他们的支持网络。

三、我国中低技术产业的发展阶段分析与发展依据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制造业中,中低技术产业增加值约为85%。依照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划分标准,在37个主要的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仅有专业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医药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少数几类属于高技术产业,而其他多数行业,比如纺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其他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以及烟草制品业等等均属中低技术产业。

另外,我国企业总体上看,其研发投入均偏低,即使是研发强度最高的电气机械制造业,仅有3.4%;排在其次的通用设备制造行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也只有2.7%。按OECD标准,也仅处在中高技术产业层级。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当前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优势和制约因素。

(一)潜在优势

1.中低技术产业发展会更容易适应当前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主导产业。符合工业化中期阶段结构升级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和工业化的深化。

2.中低技术产业能更好地发挥中低技术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中低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上,一定程度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具备。

3.中低技术产业能更好地发挥现阶段的产业优势。近年来,我国高技术领域长期属于进口大于出口的情况。短期内提高技术产品市场比例会有很大困难,相对而言,提升中低技术领域的产品出口份额更加容易。

(二)制约因素分析

1.政策资源制约。目前,政策制定方仍然对知识经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片面重视,对中低技术产业也有相当程度的曲解,中低技术产业的受重视程度不足。

2.人力资源制约。中低技术产业领域内的人力资源欠缺,相当一部分企业在人才招聘上经常遇到各种困难,使得本领域内人才储备不足。

3.研究能力制约。目前的科技创新统计或者创新调查中,对于中低技术产业的界定与标准颇为欠缺,其创新活动大多与自身生产制造活动相关,难以用明确的指标实现清晰统计。

4.环境资源制约。我国针对中低技术企业的激励措施不明确,尤其财政金融层面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技术创新投融资体系,中低技术企业缺少重要的支持网络。

四、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正如PILOT报告所说:“由前沿技术所驱动的竞争优势、能力模型以及经济变化,无法取代那些经常被误读的所谓的低技术与中低技术产业。”因此,对于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而言,增加R&D投入和关注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的确是应该关注的重点。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营造政策环境。中低技术产业企业应当得到政策制定方更多的重视和支持。政策制定者们要更多地了解中低技术产业的特点与领域,研究制定适合其发展的针对性政策工具,提高整个产业领域的竞争实力。

第二,加大教育投资,引导企业提升创新实现能力。鼓励员工学习相关知识,为中低技术企业员工提供培训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第三,帮助中低技术产业企业与高技术产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快高、中、低技术产业各种成果在全社会产业经济领域的有效流动。

第四,完善社会整体创新支撑网络。尤其要注意拓展各类型金融支持,改善融资环境。积极拓宽各类中低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中低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各项创新活动。

五、结语

提升中低技术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高技术产业。重点在于,避免对中低技术产业的忽视。作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研究与制定者,需要能够深入了解各个不同的产业技术层次。这样,才能进一步研究并发挥高、中、低技术产业相结合的优势,为国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丹尼尔·马尔金.发展科技指标、促进政策的分析和评论——OECD的经验[J].科技管理研究,2003,(1):5-11.

[2]HartmutHirsch-Kreinsen,DavidJacobsonandPaulRobertson,“Low-tech”lndustries Innovativeness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ASummaryofaEuropeanResearchProjectPILOT[R].2005.

[3]GerdBender.Peculiarities and Relevance of Non-Research Intensive Industriesin the Knowledge-BasedEconomy,Final Re-portofthe PILOT[R].2006.

[4]白玲,邓玮.科技创新在中低技术产业中为什么同样重要[J].社会科学战线,2008,(6):80-85.

[5]江剑,官建成.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6):325-332.

[6]程华,等.政府科技投入与企业R&D——实证研究与政策选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李晓群]

F113.4

A

1673-291X(2017)21-0165-03

2017-02-07

2016年山西省软科学项目“山西省建设创新型省份研究”(2016042005-4)

许超(1980-),男,山西太原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科技创新与公共政策分析研究。

猜你喜欢
高技术政策科技
上半年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实现“双提升”
政策
政策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助企政策
政策
科技助我来看云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