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的创建

2017-08-11 21:15李汉学柳燕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校园安全中小学模式

李汉学++柳燕

摘 要“互联网+校园安全”是指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校园安全工作中来的一种模式,由“轨迹追踪”系统和“访客”系统两部分构成,具有实时性、互通性和准确性等特点。该模式的运用有助于各方实时掌握学生信息,保障学生安全;有助于实现公安机关与学校的互联互通,实时保障校园安全;有助于构建校园安全“大数据库”,形成保障校园安全的“天网”。在“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理和合作共赢原则,注意数据信息的及时存储、更新和维护,各方应加强模式外的沟通、交流,注重公民隐私的保护。

关键词中小学 互联网+校园安全 模式

“校园安全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1]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仍面临较大挑战,学生人身安全保障工作不容忽视。但是,在谈到校园安全问题时,人们着重关注校园内部学生间、师生间的伤害行为,而对来自校园外部安全威胁的关注度有所降低。但事实上,校园安全形势仍旧严峻,有效应对校园外部的安全威胁仍旧是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学校,发现一些城区通过公安机关、城区中小学校和学生家长等多方合作的形式,利用网络信息科技手段,构建起“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有效应对了来自校园外部的安全威胁,在保障校园安全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

一、“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及其特征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套信息技术,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2]顾名思义,“互联网+校园安全”就是指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校园安全工作中来的一种模式。“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以射频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为技术支撑,由“轨迹追踪”系统和“访客”系统两部分构成。

“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因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而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实时性,“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可以实现校园安全信息的实时传输,能够为学生和校园安全的保障争取宝贵时间。二是互通性,“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通过信息科技手段实现了学校、家长、学生和公安部门的互联互通,一方面,可以使公安部门通过与学校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学校周边的安全情况,确保校园安全;另一方面,学校、家长和公安部门还可以及时就学生的安全情况进行信息沟通,保障学生人身安全。三是准确性,“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构建起一个完备的系统结构,可以联网操作,运行安全可靠。“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通过大量的信息存储、传输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科技的准确性优势,确保公安、学校、家长等各方能够接收到及时、精确的信息,有助于各方就相关信息作出科学研判、合理应对。

二、“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的运作

“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由“轨迹追踪”系统和“访客”系统两部分构成,两个子系统由学生佩戴的电子校园卡,校园门口的射频感应系统、监控系统和人脸识别系统,公安部门的信息存储终端和家长的手机接收平台为主要组成部分,实现校园安全信息的实时互联互通。

1.“轨迹追踪“系统的运作概况

图1 “轨迹追踪”系统运作图

(1)学生入校和离校的时间节点

学生佩戴电子校园卡进入或离开学校时,学校门口的射频感应器会自动记录学生信息,并将信息实时发送到公安民警、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手中,各方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入校和离校时间,以便就学生是否安全作出判断,及时处置应对。

(2)学生上学和回家途中

首先,公安民警、学校和家长会根据学生上学路程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路线图,并将路线图信息存储到学生佩戴的电子校园卡、家长及学校教师的手机和公安民警的信息平台上,系统默认学生会按此路线图上学和回家。学生佩戴电子校园卡离家上学或离校回家时,每当经过一个监控节点,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的运动轨迹,这样学生离家上学或离校回家的运动轨迹就会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当学生的运动轨迹出现较大偏差时,系统会自动向公安民警、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报警,各方会及时就异常情况进行沟通、处置,以实时保障学生安全。

2.“访客”系统的运作概况

图2 “访客”系统运作图

(1)信息存储

“访客”系统在公安部門建有校园安全数据库,公安机关将学生及其家长的姓名、性别、年龄、照片等人口学相关资料存储在该数据库中,数据库会把存储的学生家长视为“安全人物”,公安机关可随时提取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核查。

(2)身份甄别与处置

“访客”系统在学校门口建有人脸识别装置,人脸识别装置与公安机关的校园安全数据库联网。

学生放学时,人脸识别装置会实时甄别来接学生回家的家长身份。当来接学生的人员并不属于校园安全数据库中的“安全人物”时,人脸识别装置会自动将该人员列为可疑人物并实时向公安机关自动报警,公安机关会立即通知学校核查该人员身份,切实保障学生安全。

学生上课时,有人到访学校,学校门口的人脸识别装置会对到访人员进行自动照相、甄别,当确认该人员属于“安全人物”时,系统会提示安全并实时记录到访信息;当人脸识别装置确认该人物不属于“安全人物”时,系统会提示校园警卫注意核实到访人员身份,如确属“危险人物”须拒绝其入校并及时报警。另一方面,当校园监控摄像头监控到可疑人物在校园周边徘徊时,摄像头会联通人脸识别装置将该“可疑人物”的图像信息实时传输到公安机关的校园安全数据库,公安机关数据终端会自动利用校园安全数据库对学校监控系统传输回来的人脸图像进行筛查,当数据库确认该“可疑人物”有犯罪前科或危险倾向时会向片区民警自动报警,民警会及时赶往学校进行处置,以确保校园安全。

三、“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的作用

“互联网+校园安全”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手段,将公安、学校、家长和学生有效地联结起来,实现了各方的互联互通,共同将学生置于三方的保护之下,较好地保障了学生和校园安全。

图3 “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各方关系联结图

1.各方实时掌握学生信息,保障学生安全

“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可将学生信息通过信息科技手段实时传送到家长、教师和民警手中,使各方实时掌握学生位置和运动轨迹,有助于各方对学生安全状况作出正确判断。当学生遇到安全威胁时,“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可以根据学生运动轨迹和位置的变化实时确认学生位置,帮助公安民警、家长和教师等各方高效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置。

2.实现公安机关与学校的互联互通,实时保障校园安全

该模式还可以通过学校安装的人脸识别装置和监控摄像头将学校周边情况实时反馈到公安机关,使公安机关能够实时了解校园周边情况,遇有可疑人物和突发事件可以及时进行有效干预。

3.构建校园安全“大数据库”,形成保障校园安全的“天网”

该模式通过建立访客验证系统,可以有效存储安全访客信息,识别并拒绝可疑访客,能够有效排除校园安全隐患。“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通过互联网科技将学生、家长、教师和民警有效联结起来,使各方能够实时沟通信息,构建起了保障学生和学校安全的“天网”。

四、“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应坚持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将互联网技术与平安校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既涉及到相关信息科技的有效运用,也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和公安机关等各方数据信息的交流,模式的运行需要坚持以下原则并注意相关问题。

1.“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运作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原则。”[3]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频发,安全形势严峻,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小学校园安全建设涉及千家万户。而“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的运用,目的是为了保障校园安全,维护中小学生切身利益,模式本身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的运作,应避免模式运作的机械化、程式化,避免出现泄露公民隐私、侵害公民正当权益等顾此失彼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发动学校、家庭和公安机关等各方力量,采取人性化的制度措施,才能真正共同推进校园安全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依法治理的原则

法律可以“规范人的具体行为,保障社会成员的权利和利益,实现稳定合理的社会秩序”[4]。“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的运作正是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联结学校、家庭和公安机关等多方力量,保障学生切身利益,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模式的运作必须遵循依法治理的原则,学校、家庭和公安机关等各方的合作及信息化手段的运用都必须置于相关的法律制度之下,以法律为准绳,避免本末倒置,出现违背公民个人意愿、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问题。只有在“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的运作过程中遵循“依法治理”的原则,才能够真正有效协调学校、家庭、公安机关等各方关系,规范各方行为,真正构建起各方共同参与的法治校园,切实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3)合作共赢的原则

“合作共赢的发展才可持续。”[5]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系统而单独存在和发展。“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通过学校、家庭和公安机关的相互联结而得以运作,在模式的运作过程中自然须要各方履行责任,发挥各自在这一模式系统中的作用,形成“1+1+1>3”的合力。而当某一方因某种原因放弃合作或并没有真正履责时,这一模式就不能持续健康运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只有在“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的运作过程中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各方交流合作,不损害其中任意一方利益,才能真正构建起学校、家庭、公安机关等各方合作的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多方共赢,切实保障校园安全。

2.“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数据信息的及时存储、更新和维护

“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的有效运作需要以全面且准确的信息数据为基础。由于学生、学校和家长的信息是实时变化的,这就需要公安机关的校园安全数据库能够根据各方信息的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维护。例如,当学生因转学、家庭变故等原因发生个人和家长信息变化时,公安机关的校园安全数据库要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同时,在“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的运行过程中,还应注意对相关信息数据的及时维护,避免数据信息外泄,确保相关数据信息的安全。

(2)各方應加强模式外的沟通、交流

校园安全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绝不是仅仅依靠某一种安全模式就可以一劳永逸。“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维护校园安全的有效方式,其高效性、互通性和准确性的特征使得公安机关、学校和家长可以及时互联互通,有效保障校园安全。但是,校园安全的维护同样也离不开各方在“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外的沟通和交流。“完整的公共安全管理是全过程式的,包括安全事件发生前的准备、预防,到事件发生时的应对,以及事件过后的恢复。”[1]在校园安全事件的预防、处置过程中,需要公安机关、学校和学生家长等各方构建起协调联动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和善后机制,以家长委员会、警校合作等形式及时有效应对校园安全威胁。当校园安全事件正在发生时要按照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处置,将危害降到最低;当校园安全事件发生后,各方要根据善后机制依法合理明确责任,使校园安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注重公民隐私的保护

大量事实表明,“大数据未被妥善处理会对用户的隐私造成极大的侵害”[6]。“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的有效运行建立在公民大量数据信息储存和交流的基础上,其间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个人信息的处置问题,极易产生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况。为此,在“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的运行中公安机关应依据相关法律制定“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下的《公民个人隐私保护规定》并严格贯彻执行,时刻注意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一是应注意保护公民位置隐私。“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通过“轨迹追踪”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运动轨迹和位置。这一方面有利于各方实时掌握学生位置信息,保障学生安全;但是也可能造成学生及家长的位置信息的泄露,侵害其位置隐私。为此,在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应严格落实《公民个人隐私保护规定》,严格限定学生运动轨迹信息的使用范围,杜绝学生、家长等人员位置信息的泄露,切实保障公民位置隐私。二是应切实保障公民信息隐私。“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通过“访客”系统存储了学生、家长及学校外来访客的肖像、人口学资料等大量相关信息,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会造成相关信息的泄露,侵害公民隐私权。为此,在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应从大数据的隐私保护、信任、访问控制等层面出发,严格检查、控制,及时维护,着力保障公民信息隐私。除了以上涉及的公民位置隐私和信息隐私的保护外,在“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的运行过程中还应进一步完善公民隐私保护的责任机制,对因人为原因造成的公民隐私侵害事件及时追责、处置,以构建起完备的“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下的公民隐私保护机制。

总之,校园安全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校园安全工作中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也只是校园安全建设的一种思路,该模式既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检验和完善,也需要其他各种方式、方法的协调配合。只有将“互联网+校园安全”模式真正统筹、内化到校园安全建设的体系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多种模式、方法的合力,切实保障校园安全。

参考文献

[1] 徐志勇.英国校园安全管理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4).

[2] 刘琳琳,等.“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馆员培训与发展方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5(13).

[3] 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J].中国社会科学,2007(6).

[4] 马长山.法律的“人本精神”与依法治理[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4).

[5] 胡皓.合作共赢的发展才可持续——现代科学的重要启示[J].社会科学,2001(8).

[6] 冯登国.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J].计算机学报,2014(1).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校园安全中小学模式
制订应急预案 完善高校安全保障体系探究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
开学季,打好校园安全堡垒战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