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彼岸陌上花开

2017-08-11 18:43许卫国
关键词:主观大卫教育者

许卫国

【摘要】 “静待花开”是当下教育中的流行词,花,原指草本植物,而在文学与艺术中被赋予了多样性的内涵。在教育当中的“花”同样是意义深远。“静”是教育的客观存在状态;“待”体现教育者的主观心态;“花”是教育对象;“开”便是教育结果。这是教育者为什么常用“静待花开”来表现教育现象的原因所在。“静待花开”是对自然法则的遵从,也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关键词】 静待花开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8-003-02

0

“静待花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教育中的常用词。笔者在网络中搜索了许久,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实该词所出何处!但发现,古往今来对花的描写与比喻的句子倒是很多。

明代严蕊在《卜算子》中写道:“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作者用“花落花开”自喻其身世磨难,从落难到摆脱灾难,体现强烈的个人意念。“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则是以“花”为参照,认为只要耐心等待,花开之时春将至。再如“时光不语、静待花开、你若不来、怎敢老去……等运用到小說中的唯美或凄美之句多如牛毛,它暗示时光流逝,信念依旧。

“花”原意指草本植物,而在文学与艺术中被赋予了多样性的内涵。在教育当中的“花”同样是意义深远。以花的生长规律比喻学生的成长规律,花既有草本植物的本意,也有“花即学生”的寓意。“静待花开”体现了教育的规律所在。本文将从“静待花开”四字出发,运用拆分、探析、归纳的方法,对“静待花开”的教育内涵进行阐述。

一、“静”——教育的客观存在状态

“静”指停止,不运动。与“动”相对应。它体现的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状态。如静止、安静、冷静和平静等等,都是指个体或对象的一种客观存在状态。譬如教室、书房,自习室、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场所,“静”成为它们共同的环境要求,以“静”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和警示牌随处可见。可见,“静”在教育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状态。它是区别于集市会客、走亲访友等活动的标志性特点。联系到教育,学生的学习、听讲、写作、思考和内省等外在或内部的状态需要“静”;教师的备课、教研、教学反思等状态同样需要“静”。“静”是这些状态的最佳模式。因为,只有在“静”的维持下,以上活动便能有效地进行,否则,将浮于表面。此外,对教师或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社会道德感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积淀意义。“静”在教育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提炼、升华出教育与学习中珍贵的经验和成果,在“静”思中把握教育的方向,回归教育的本质。它是教育的客观存在状态。

二、“待”——教育者的主观心态

“待”有“等候”之意,也有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的意思。还有“将要”的意思。从待的本意来看,是一种在个体意志引导下的心态。如:“期待”“看待”“等待”“厚待”“对待”“看待”等等。在教育活动中体现了教育者的主观心态。

现实中,教育者面对教育对象往往不甘、不愿、不想以“待”的主观状态去面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甚者,做出拔苗助长的行为。如此,教育将成为一种伤痛。伤痛的是教育者,更是受教育者。而利用“待”的主观心态来对待教育者,就是要求教育者应当顺应教育的发展规律,依据受教育者的成长特点来实施教育行为,因为教育的实现,最终是要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变化来体现。

古人向来懂得“待”之道。如“礼尚往来”的待人接物之礼;“以诚相待”的处世之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谋事之智等等,都在不同层面巧用“待”的技巧。“待”是一项技巧,属于“器”的领域;更是一种智慧,也属“道”的范畴,它是“技”法与“心”法的共同体。学会“待”的人,绝不是平庸之辈。

因此,在教育中,教育者学会以“待”的主观心态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实属教育良策。

三、“花”——教育对象

花。原意指一种植物。因“花”的形状、色彩、质地优美,故把花比喻成世间美好的事物。“花”作为一个名词,实指具体事物,可用来比喻孩子或受教育者,是因为处在教育中的孩子如“花儿”一般美好,正如有人把孩子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一样,这说明孩童时期是人的发展过程当中最美好的阶段。故“花”在此具有多重的含义。

养花的方法多样,不同的花适应不同的地域、季节、气候等环境;“祖国的花朵”也是如此。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育背景下所成长起来的人也必定有所区别。花靠土壤,人同样依赖于所生长的环境。从“花”的生长环境来看,有野生与人工培育之分;野生的我们可以称作为“野花”,人工培育的把它称作“盆栽”。野花与盆栽哪个更好看,势必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由此,教育中的孩子,是小心呵护、多方关注得一帆风顺的好,还是几经周折、问题不断、任由自然发展的好呢?答案也势必众说纷纭。花是自然之物,人也是生长于自然之中,孩子既然比作“花”,那应当可以用欣赏花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成长。野花也好,盆栽也好,只要盛开,就值期待,花美各有所长。因此,作为育花之人——教育者,应当对“花”的类别、习性足够了解,把握花期,为花的盛开提供合适的环境。“野生”也好,“盆栽”也好,只要是以“花”的本性为依据,定能生长出让自己绽放的花朵。

四、“开”——教育结果

开。就是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开启。“开,张驰也”。《说文解字》又引申为:

舒放。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千树万树梨花开”;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春暖花开”等等,都是指“花朵随花期所致而花瓣绽放”。

如果把“花开”比喻到教育中,无疑是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积累之后,学有所成而反哺社会之时。这当然是最灿烂而绚丽的“花开”了。可是,在教育中,能够开得如此灿烂而绚丽的“花”并不多。所以“花开”还可以是一次考试的进步,一场比赛的成功,一个在观念或行为上的转变。顺应自然规律,花开美好,但仍有凋落,而每一次凋落,都是为了下一次的盛开。每个人为花期将至而兴奋不已,也为今日花开不如往年亦或胜过往年而议论纷纷。故,花只要能开,都是能让人雀跃和兴奋。尚处于成长中的学生,是否能到花开之日,则具有太多的不确定,且花开之后是否持久?花开之后是否芳香?花开的过程是否艰难?花开的代价有多巨大……,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护花者和育花之人。不管如何,“花开”仍然是教师价值的重要体现,教育的意义所在,教育的最好结果。

“静待花开”体现出教育的客观存在状态、教育者的主观心态、教育对象和教育结果。这是教育者为什么常用“静待花开”来表现教育现象的原因所在。“静待花开”是对自然法则的遵从,也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鲜花绽放是美丽的,赏花是令人心醉的,而静静地等待花蕾绽放更需要一种持续的、向往的、心动的情愫。

譬如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面对他人无计可施的顽石,用他年轻而又沧桑的双手塑造出《大卫》这一经典形象。此时,我们对他超凡的雕刻技艺已无需褒奖,关键是他能在多纳泰罗这样的大师基础之上再行创新,且创新之处不是选择大卫打败哥利亚,并把对手的头颅踩在脚下之后获得胜利的欢欣鼓舞的瞬间,而是在大卫与哥利亚战斗之前的那一刻,这一刻的大卫则是最具表现力;其生命力积蓄到了最完满的状态。这种力量被米开朗基罗以高超的技艺凝聚在“大卫”雕像中的每一块肌肉中,每一根经络里。爆发前的所有一切被米开朗基罗发现并选择与表现出来,这就是使《大卫》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静待花开”与《大卫》作品的创作有着某种暗合。通常情况,世人往往只愿意关注“花开之后”的荣光与芳香,而不太注重“花开之前”的能量积累。但作为教育者——育“花”之人,应当更注重“花开之前”的陪护与打理;以一种祥和、宁静的心态等待花期的到来。教育中“静待花开”的“开”是教育之果,“静待”应是“善待”,它是教育之果的重要保障,是智者之道。

猜你喜欢
主观大卫教育者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疯狂星期二
大卫,不可以
大卫,不可以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后印象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