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诗晬语》看沈德潜的诗学思想

2017-08-11 14:03李芳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3期
关键词:沈德潜

摘 要:沈德潜以《说诗晬语》为中心,提出了不少新的诗学理论。《说诗晬语》以体制嬗变为脉络,以源流相继为特征,有着严密的理论体系。主张恢复温柔敦厚的儒家詩教观,同时又注重诗歌的审美作用,丰富了我国诗歌批评的经验,对后世的诗歌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他过分注重诗教的诗学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予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沈德潜;《说诗晬语》;诗教观;诗学价值意义

作者简介:李芳(1990.3-),女,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人,辽宁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的选诗家和诗评家,有许多诗歌选集,对历代诗人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各种诗体的典范作品及诗歌的创作鉴赏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雍正九年撰有论诗专著《说诗晬语》,以诗话方式对早年诗学主张进行系统归纳,代表了清代格调派的诗学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是总结《说诗晬语》一书所体现出来的诗学思想。

一、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观

沈德潜的诗学思想中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儒家色彩,而儒家诗论最重视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沈德潜论诗一直都坚持宗旨、格调和神韵的综合。沈德潜论诗强调先审宗旨,然后论规格,最后以神韵衡量诗作。沈德潜所说的“审宗旨”就是以儒家传统作为衡量作品的主要标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诗歌的社会功用。具体来说是诗歌有艺术感染作用,可以考见得失,可以交流感情来团结,还有“怨刺上政”的作用。《说诗晬语》整个思想和体系建构始终贯穿着儒家温柔敦厚的政治教化功能。在《说诗晬语》第一则中沈德潜就说: “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秦汉以来,乐府代兴;六代继之,流衍靡曼。至有唐而声律日工,托兴渐失,徒视为嘲风雪、弄花草,游历燕衎之具,而‘诗教远矣。学者但知尊唐而不上穷其源,犹望海者指鱼背为海岸,而不自悟其见之小也。今虽不能竟越三唐之格,然必优柔渐渍,仰溯《风》《雅》,诗道始尊。”这就是说教化功用是诗歌产生的一个缘由,只是随着诗歌的发展,艺术性的增强,其教化作用逐渐被诗人们忽视。当时诗歌具有审美作用是诗歌发展的正确趋势,而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重新强调诗歌的功用,并不是忽视诗歌的这一作用,只是要人们重新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性,并且将这一主旨贯穿到诗歌的批评实践中去。

2、比兴手法

与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相联系,沈德潜在诗歌的表现方式上主张温柔敦厚与比兴手法。“比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复杂而又常用的诗学范畴。郑玄在《周礼·大师注》中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彼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将感情倾向和比兴联系起来。《说诗晬语》第三则便对诗的这一价值进行阐释:“王子击好《晨风》,而慈父感悟;裴安祖讲《鹿鸣》,而兄弟同食;周盘诵《汝坟》,而为亲从征。此三诗别有旨也,而触发乃在君臣父子兄弟,唯其‘可以兴也。读前人诗而但求训诂,猎得词章记问之富而已,虽多奚为?”指出读诗不是简单的“求训诂”,更重要的是领会诗歌兴寄之意,从而实现诗歌的社会功用价值。

3、重视情感的雅化

长期以来诗学界多把“诗言志”和“诗缘情”看作两种对立的文学观。但从早期的一些材料看来,情、志内涵颇有共通之处。这是清代中期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和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诗学理论的根本差异所在。但是沈德潜尊崇儒家诗教并不意味着完全忽略了诗歌的艺术特征。沈德潜选评诗歌能够兼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审美特征。这也正是其诗选流传深远的重要原因。

二、主“格调”的诗歌创作观

沈德潜历来被视为格调派的代表,其基本特征是重视对体制的分析,通过考察前代创作来总结各种诗体的创作规范和审美特征,为后学者指明师法对象。沈德潜的格调理论不是僵化的教条,他在继承前代格调论者对诗歌声律要求的基础上,也吸收了王士祯和叶燮的诗学主张,重视诗歌的审美特性,努力调和诗歌的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使之达到完美的统一。沈德潜的“格调”是一种具体的法度,诗歌会因创作者和体裁等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而沈德潜又不是只重“法”的,他进一步指出,“法”在诗文创作中只是一种技巧,最终是了为表达“意”,如果把“法”作为一种不可改变的规矩遵循,诗歌创作必然会走上拟古的道路。

《说诗晬语》的叙述方式与文学史的叙述方式有相同之处,是按照时代顺序来梳理各种诗歌的发展变化和不同诗歌之间的继承关系,这既是最传统的论诗方法,又有意识地将零散的观点放置在一个总体的逻辑框架之中。这是有意识地在解决我国传统诗论体系松散、零乱的弊端。“诗教”是《说诗晬语》的重心,但其中基本指出不符合诗教的要求的诗歌,但它并没有规定说什么样的诗歌是符合要求的。这样他的诗学思想就具有了极大的伸缩度,也就能在诗学论争之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获得最广泛的认可。这对我们当下也有一定的启示,即充分考虑时代背景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状况来来完成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薛雪著,杜维沫校注.一瓢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2]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3]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4]王宏林.沈德潜诗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5]王伟.《说诗晬语》和沈德潜的诗学思想研究[J].学术交流,2006.

猜你喜欢
沈德潜
沈德潜:人生七十才开始
论沈德潜格调说及其儒家诗学立场
试论《说诗啐语》杜甫研究
沈德潜的生前名与身后事
最高枪手的下场
沈德潜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沈德潜格调说研究述评
勿忘推恩施惠
勿忘推恩施惠
清乾嘉间三大诗说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