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触媒理论的传统村落复兴策略研究
——以福建省培田村为例

2017-08-12 14:07镇列评兰菁蔡佳琪
福建建筑 2017年8期
关键词:触媒村落传统

镇列评 兰菁 蔡佳琪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5)



基于触媒理论的传统村落复兴策略研究
——以福建省培田村为例

镇列评 兰菁 蔡佳琪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5)

针对当下传统村落开发片面化、单一化等问题,以典型传统村落福建省培田村为例,研究该村落资源基础及发展模式。分析培田村复兴过程中的触媒效应,探究触媒元素的合理选取、塑造及触媒效应的实践路径,并提出符合乡村特性、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策略。

传统村落;触媒;复兴策略

0 引言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呈现衰落趋势。近年来的呼吁及政策支持使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传统村落作为 “乡愁”与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价值越发得到重视,给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部分传统村落在物质形态上虽得以保存,留住“形”却未能留住“魂”,或处于人力流失、家庭空心化状态,或呈现出过度商业化,“千村一面”局面,丧失原有的乡土气息。随着未来中国城镇化红利的不断释放,乡村不仅不应成为被动的受损者,相反应当成为重要而主动的受益者[1]。传统村落的复兴应符合乡村特性与长远利益,将触媒理论引入复兴研究,具备可持续性的发展策略,为传统村落复兴提供借鉴。

1 概念解析

“触媒”(Catalyst)源自化学中的概念,即催化剂。触媒在发生作用时对其周围环境或事物产生的影响程度被称之为触媒效应。由此衍生而来的“城市触媒”概念,最早于1989年由美国学者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中提出[2]。城市触媒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城市触媒的建设,促使相关功能集聚和后续建设项目的连锁式开发,从而对城市发展起到激发、引导和促进作用[3]。当下城乡规划领域中的触媒效应,已在城市设计、轨道交通、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 传统村落复兴中引入触媒理论

2.1 传统村落特征

我国现存的传统村落约4100个,空间上呈现规模小、布局分散等特征。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乡村地区逐步形成并保持着稳定的社会结构与生活习俗, 依托血缘、地缘形成的村落有着较强内生力。相较普通村落,传统村落大多拥有优美的乡村景观,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具有较高的保护复兴价值。由于长期在城乡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传统村落呈现出物质空间自然性损毁,居住人群空间性转移,基础设施建设性无序和社会组织基础性失衡等问题[1]。

2.2 传统村落复兴驱动力分析

近年来,在各种情怀的推动下,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乡村地区广泛兴起“乡建热潮”,可看作是城市资本积累纠偏与城市资本扩张双向挤压下的一种物化呈现[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外生动力与内源动力共同作用于传统村落,自组织发展与外来其他组织相互博弈协调,共同推动传统村落复兴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村落复兴动力机制

2.3 原有复兴路径局限性分析

原有复兴路径侧重旅游开发,能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文脉与活力并存的案例少之又少[5]。物质基础改善多依赖蓝图式规划,成果可能出现同质化、脱离实际等问题,造成后期维护和投资浪费的经济负担。在精神文化方面,很多传统村落走上文化产业化道路,在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下,村民自发形成简单发展模式,盲目地对城市及外来生活方式模仿导致文化失真、碎片化倾向严重,原有特色弱化。

2.4 “乡村触媒”引入

传统村落复兴与城市更新面临产权、资金、观念等相似问题,随着国民总体素质的提升,村民的主体意识正逐渐增强,且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有着深厚的宗族文化底蕴,村民间观念分歧较小,乡村构成较稳定,这为“触媒式”复兴策略的运用提供良好条件。

“触媒式”的复兴策略注重 “个体开发”“柔性开发”对整体村落的连锁效应,通过小范围的更新活化逐步影响更大范围的发展。不同于“硬性指标”设限,创造出合乎居民需要的空间,开展满足村民需求的活动,积极协调利益相关者意见。通过对触媒的良性引导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图2所示。

图2 触媒反应概念图

按照触媒的形态可将“乡村触媒”分为实体触媒与虚体触媒两种, 其中实体触媒指以村落中承载活力因素空间为主的物质空间;虚体触媒指非物质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乡建团队策划的经济文化活动。通过发掘与激发实体触媒与虚体触媒在影响乡村发展中的潜力,为传统村落复兴提供参考策略。

3 培田村案例分析

3.1 培田村情况概述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西南部,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被誉为“福建省民居第一村”,是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在农耕时代,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陆路和水路交通便利,曾盛极一时,有“民间故宫”之美誉。现今村庄被一条河流分为新旧两部分,古村内古建筑群布局合理、保留完好,如图3所示。新村位于古村落1km外,主要供居民居住。村庄姓氏构成纯粹,吴姓原住民拥有较强归属感与凝聚力,村内自然历史资源丰富,为触媒效应的发挥奠定基础。

图3 培田村现状风貌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变,培田村区位优势不再,逐渐衰败。早年培田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公共服务建设资金来源不稳定,古建筑面临破旧、损坏的危险,维护维修难度大,老村居住环境整体较差;村庄空心化,高素质的本地青年流失较严重,缺乏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队伍;村民与村两委缺乏有效沟通平台,村民对于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配合度低,整治发展效率不高;村庄耕读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较大冲击,村庄陷入发展困境。

2010年起,培田客家社区大学和耕心乡村众创两支乡村建设团队先后进驻培田村。基于当地实际情况,围绕培田村复兴分别在空间改造、文化传播、产业策划、经济组织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3.2 培田村“触媒式”复兴解读

培田村的复兴探索,多在提取旧元素的基础上,策略性地引进新元素,形成新旧结合的触媒元素。本文对其加以梳理并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培田村主要触媒反应

传统建筑及公共空间成为实体触媒的主体。2015年耕心团队首次同村民合作,以“策划换宿”形式进行参与式改造,对传统建筑进行功能更新,转型为剪纸艺术民宿,兼作艺术家创作室,展览空间,既使破败的老屋重获新生,又为屋主带来经济效益。这一实体触媒的成功,激发了村民自发更新改造的热情,推动村庄风貌的整体提升。开放厨房、“廊桥一梦”项目同样作为村落复兴中的实体触媒,成为传统村落活力再生的催化剂,为传统村落注入符合时代特性的新元素。

虚体触媒涵盖文化、教育、公益等活动。自团队进驻培田村以来,社区大学协助村民举办各类文化文艺活动;恢复筹划春耕节,通过乡土文化与民俗体验带动村落经济发展;举办培训班,增进村民间沟通,为提高整体素质,活化社会资本提供启动因子;联合培田村两委、培田小学等当地相关机构,开展夏令营与游学活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为培田村的乡土文化建设和发展带来新机遇;公益食堂结合网络众筹,为村中孤寡老人提供生活帮助。在虚体触媒的作用下,培田村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村庄吸引力日益提升。

通过梳理实体触媒和虚体触媒这两种触媒的反应过程,乡村策划是培田村触媒效应的主要实践路径,其贯穿复兴探索始末。通过乡村策划让村民看到村庄发展前景,激发村内分散资本投入乡村更新;结合网络众筹等现代模式将外来市场资源引入乡村,推动内外资本融合,为触媒效应的发挥提供经济基础,助力实现乡村复兴。通过新功能植入、新观念引入及新平台塑造,为培田村触媒效应的发生提供动力;通过产业策划、活动策划及空间改造,激活本地力量,并吸引外界设计、文化创意、创业等相关人才,为触媒效应的发挥提供人力资源。

3.3 培田“触媒式”复兴成功经验

据百度关键词搜索趋势及知网学术关注度,可知培田村近年来所获关注度显著提升,其价值被重新审视,如图4~图5所示。培田村在复兴探索中,成功实现以点带面,由触媒元素引发村落特色强化与价值提升。在培田村原有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触媒元素间相互叠加作用,形成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触媒点。此外,村落触媒同外部交通条件的发展、村庄基础设施改善的项目相互叠加,改善所在区位条件,进一步带动了村庄复兴,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发展模式。

图4 培田古民居百度关键词搜索趋势

图5 培田村学术关注度变化趋势

“触媒式”发展模式使培田村找到合适的发展驱动力,避免开发片面化、过度商业化,成功实现“让乡村回归乡村”。培田村通过乡村众创、乡村游学的形式向城市输出传统文化资本与生态环境资本,不完全依赖城市反哺,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功能主体,在丰富城市功能方面发挥价值,赢得市场资本的注入,为传统村落复兴转型提供新的可能,如表2所示。

表2 培田村近年主要众筹项目

3.4 触媒理论导向下的传统村落复兴策略探索

在触媒反应过程中,能否引入合适的触媒元素对于传统村落复兴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触媒理论的传统村落复兴策略主要围绕两种触媒类型展开,其中节点公共空间、单体传统建筑可作为较理想的实体触媒,围绕其进行的相关活动可较好地发挥虚体触媒元素作用。实体触媒与虚体触媒互相影响,共同助推村落复兴的实现。以下列出部分具体措施,供未来“触媒式”复兴策略提供参考,如表3所示。

表3 “触媒式”复兴措施

触媒反应在传统村落复兴过程中具有灵活多样的特性,同时受到市场资源、乡村治理现状、空间管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需对触媒元素加以控制与引导,使各阶段各方面触媒反应指向相同目标,促进触媒反应形成良性循环,如图6所示。

图6 “触媒式”传统村落复兴流程

4 结论

在各地乡建热潮涌现的当下,乡村复兴应规范资本进入乡村的方式,以促进现代产业资本与乡村内生转型的有机融合[4]。基于触媒理论的复兴策略应通过制度设计,警惕出现对触媒元素的简单复制现象,避免陷入内在竞争激烈导致触媒失活的困境。

“触媒式”复兴策略以“柔性”形式介入,推动新元素与传统元素相互作用,促进传统村落发展由“单一型”向“精致型”转变,多角度挖掘发挥村庄原有特色,激发村落内生力,实现“自下而上”的发展复兴。触媒效应可通过“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的复兴方式[6],发挥基层自治能力与内生力,综合协调各方资源潜力,将助力传统村落的健康有序发展。

[1] 申明锐,张京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39(1):30-34.

[2] 韦恩·奥图,唐·洛干.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M].王劭方,译.台北:创兴出版社,1995:19-50.

[3] 运迎霞,田健.触媒理论引导下的旧城更新多方共赢模式探索——以衡水市旧城区更新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 19(10):60.

[4] 张京祥,姜克芳.解析中国当前乡建热潮背后的资本逻辑[J].现代城市研究,2016(10):2-8.

[5] 肖涌锋,张传信.归园田居——传统村落开发新思路[J].小城镇建设,2016(2):94-98.

[6] 翟辉.乡村策划:寻找乡村触媒[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1(2):15-17.

Research on the Revival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Based on Catalyst Theory——Take Pei Tian Village, Fujian for Example

ZHENLiepingLANJingCAIJiaqi

(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

Problems such as simplification are now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paper takes Pei Tian Village as an example. It studies the resources base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it also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 catalyst in the revival proces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electing and shaping of catalyst elements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path of catalytic effect. On this basis, suggestions which coincide with r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article.

Traditional village; Catalyst; Revival strategy

厦门大学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6Y0730)。

镇列评(1969.5- ),女,副教授。

E-mail:zzh3903@163.com

2017-04-21

TU98

A

1004-6135(2017)08-0001-04

猜你喜欢
触媒村落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
低汞触媒在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中的应用
电石法聚氯乙烯氯化汞触媒消耗评估方法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电石法聚氯乙烯中低汞触媒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