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改造提升项目的海绵城市构建探讨
——以泉州市区绿化改造提升项目为例

2017-08-12 14:07吴炳煌
福建建筑 2017年8期
关键词:园路绿地海绵

吴炳煌

(泉州市园林管理局 福建泉州 362000)



城市绿化改造提升项目的海绵城市构建探讨
——以泉州市区绿化改造提升项目为例

吴炳煌

(泉州市园林管理局 福建泉州 362000)

以泉州市区绿化改造提升项目为例,结合绿化改造提升类项目的实施,探讨海绵城市在此类项目中的应用实现。认为:绿化类项目设计时要结合原有周边及场内地形地貌,多利用透水型的材料,同时要对土壤进行改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方式,以实现雨水的有效渗透、蓄存、利用,实现水资源循环,要针对园路、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绿地植物、生态护坡等进行具体分析。

绿化改造;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1 概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人口急剧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内涝问题越来越严重,频繁遭受暴雨袭击,基本上是逢雨必涝,造成交通瘫痪,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如2016年台风“莫兰蒂”造成泉州中心市区大面积内涝,经济损失近7亿元,绿化损失10多万m2,树木倒伏1.3万株,各种市政公用设施损毁300多处,刺桐泵站泵房被淹,北渠水厂停产,东海供水加压站暂停供水,外江水位居高不下,泉州大桥处达4.23m,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造成内涝的原因有多方面,比如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落后,排水管网及泄洪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中大面积的硬质地面的增加及园林绿地面积的减少直接造成地表径流变化,雨水不能很快渗入地下,汇流加快加大城市内涝的风险。

针对日益严重的城市内涝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4年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1],旨在指导各地在城市建设中,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缓解城市内涝。国内的一些研究人员亦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用的措施、意见[2-4]。2015年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福建省县(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要求在城市的新一轮规划中要重点突出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福州、厦门于2016年编制了有针对性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厦门还编制了海绵城市技术规范来指导海绵城市具体规划建设。根据专项规划和实施细则,配套了相关项目进行试点建设,如在建道路、公园绿地、保障性住宅小区、公共建筑等。本文拟以泉州市区绿化改造提升项目为例,探讨城市绿化改造提升项目的海绵城市构建。

2 泉州市区绿化改造提升项目概况

泉州从2014年开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制定了实施方案,截至2016年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58.7%,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9m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5%,道路绿化率达81%,水岸绿化率提高80.9%。为创建森林城市,并做好海绵城市建设,泉州市拟对中心市区绿化景观进行生态提升,开展3年行动并分期组织实施,前期项目主要是两条门户走廊,包括泉州动车站站前广场、站前南北大道、安吉路、山海路、城东街等城市主干道,绿化改扩建面积为39.1万m2。5条城市主干道绿化景观生态提升,包括丰海路蟳埔段、站前东西大道、站前南北大道江南段、站前东西大道西延伸段(临时绿化)、洛江滨江南路等5条市区主干道路绿化景观提升。5个门户节点“口袋公园”改建,包括泉州新车站西侧绿地、津淮街美食街口绿地、宝洲街刺桐东路口绿地、安吉路医高专对面加油站前绿地、安吉路聚融韵动领地前绿地。在进行绿化改造提升的同时,对雨水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按海绵城市要求进行建设,以达到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既实现绿化的景观功能,又实现绿地的减灾功能。

3 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思想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利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思想,最大程度地不影响原有雨水排放系统,对雨水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方式,进行收集利用,实现水资源循环。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初步的研究[5-7],本文认为做好园林绿地的海绵城市建设首先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

3.1 充分利用地形

雨水降落后,在路面或者硬质地面形成地表径流并向低处汇聚,因此可在绿化改建过程中,结合地形地貌,设置部分低洼绿地、下沉绿地,使雨水不但可以直接流入低洼绿地、下沉绿地,亦可通过管道等流入低洼绿地、下沉绿地,实现雨水的拦截、渗透、收集、储蓄。为防止雨水淹没低洼绿地位置植物,低洼绿地在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此位置雨水渗透率,可结合渗井并布置地下雨水收集管道,当雨水收集的量超过低洼绿的容纳量时,能及时通过管道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施工时要特别注意低洼绿地、下沉绿地与周边道路、硬质铺装直接的坡向连接及雨水衔接口的连接,以及低洼绿地处土壤渗透率控制,要根据土质情况设定夯实系数,必要时可以换填土壤。

3.2 多采用透水型材料

最原始的雨水排放方法就是雨水降落地面后,由地面渗入土壤,并存蓄起来,一段时间内供给植物根系吸收生长,或者随着温度升高继续蒸发进入大气,形成水资源的循环。城市开发建设中大量采用的硬质铺装阻断了雨水直接渗入地面,造成地表径流突然增大,排水不及时而导致城市内涝。因此在绿化改造中提倡大量使用透水型材料,将雨水及时渗入土壤,减少地面径流,恢复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低影响开发建设。

透水材料主要包括园路、广场等的各种透水路面、生态透水砖等,现在的生态透水砖透水率可达95%以上。透水路面结构层由上至下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分别为透水面层→透水基层→垫层(蓄水层)→过滤层→土层。面层主要为各种透水面砖材料,透水混凝土材料;基层主要为级配碎石类材料;垫层为多孔蓄水材料,雨水主要通过渗透、存蓄、过滤等环节进入地下,最终渗入土层。垫层中一般还设置集水管,雨量过大时雨水渗入集水管并排至低洼绿地、下沉绿地或其他排水设施。园路、广场周边同时设置集水井、排水口,没有渗入地面的多余径流水可直接通过集水井、排水口排走。

3.3 进行土壤的改良治理

海绵城市中土壤是主要的蓄水体,需具有较大的渗透性、蓄水性,要疏松透水。现状绿地土壤经过长时间的路面使用等,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发生了变化,土壤易板结成块,土壤被压实使其透气透水性差,造成雨水聚在土层表面,降低土壤渗水、蓄水性能,因此有必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处理。特别是位于低洼绿地、下沉绿地位置的土壤,不但需要进行土壤改良,还需种植两栖植物。土壤改良主要是换填疏松透水的土壤材料或其他颗粒状土壤材料。

4 海绵城市在绿化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4.1 园路、人行道

园路、人行道建设时主要采用透水型材料敷设,结合土壤改良,使雨水能够及时渗透进土层。其铺装方式如图1~图2所示,以透水砖为基本材料,中间结合嵌草、嵌碎石等方法,透水砖面、嵌草及碎石部分雨水可直接渗入土壤,溢流部分雨水流入园路、人行道周边设置的草沟、低洼绿地或者碎石盲沟。

草沟一般设置在绿地周边、园路周边、有高差的地方,沟中种有植物,不但能起到渗水、蓄水作用,还能起到收集、净化、排水作用。碎石盲沟是一种在沟中填充碎石的沟,可以起到渗水、排水作用,此法取材方便、施工快捷环保,造价成本低。

(a)

(c)

(d)图1 园路铺装方式一

(a)

(b)图2 园路铺装方式二

4.2 停车场、广场

停车场、广场的铺装全部采用高透水性材料敷设,雨水通过透水材料直接渗入地下,未渗入的雨水同样排入周边的草沟、低洼绿地或者碎石盲沟储存起来,溢流部分通过排水沟进入集水井最终进入市政雨水管。停车场、广场的铺装设计如图3~图5所示。场内的树木可以结合树池施工,如图5所示,树池能够很好地起到渗水、蓄水、滞水作用。

(a)

(b)图3 广场、停车场铺装方式一

(a)

(b)图4 广场、停车场铺装方式二

图5 广场、停车场铺装方式三

4.3 绿化植物

绿化植物是绿化改造的重点,要兼具观赏性及生态性,还要考虑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绿化项目中的海绵城市植物主要按照以下4个性质来选:一是首选本地区域植物;二是两栖类植物,要具有很好的耐旱性及耐涝性;三是选择根系发达,枝叶茂盛的植物;四是选择景观性能好的植物;五是选择多层次多样性的植物。地表的状态直接影响地表径流情况,增加地表植被的层次能促进根系增长,可以有效缓解地面径流,使雨水更多的渗入土层。在泉州本地可以多选择樱花木棉、南洋楹、象牙红、大丝葵、腊肠树、凤凰木、银叶金合欢、美花红千层等不同高度的植物进行搭配。

4.4 生态护坡

绿化改造过程中,对于65°以上的岩质护坡采用生态袋堆叠及生态袋护坡,如图6~图7所示。生态袋护坡即在生态袋内装土, 扎好后按一定顺序堆叠,然后将生态袋锚固进入背后岩体,生态带内种植绿化植物,可有效起到景观绿化、坡面保护的功能,同时生态袋无毒、环保无污染,具有一定的透水性能,可有效吸收雨水,减少地表径流。

图6 生态护坡一

图7 生态护坡二

5 结语

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项目建设中要时刻坚持“渗、滞、蓄、净、用、排”的建设思想,做好雨水的开发利用。

本文结合绿化改造提升类项目的实施,探讨海绵城市在此类项目中的应用实现。绿化类项目设计时要结合原有周边及场内地形地貌,多利用透水型的材料,同时要对土壤进行改良,以实现雨水的有效渗透、蓄存、利用,实现水资源循环。并针对园路、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绿地植物、生态护坡等做出了具体分析,可为类似项目进行海绵城市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每个项目不大,但积少成多,只有点点滴滴都做好,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内涝。

[1] 建城函[2014]275号.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Z].2014(10).

[2] 孙曙恋.“海綿城市”值得期待[J].中国环境报,2013,11(2).

[3] 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1): 37-40.

[4] 龚捷.做活雨水利用大文章——江苏南京市建造“海绵城市”[J].中国水利报,2014(4).

[5] 孟岭超.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生态景观重塑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5.

[6] 刘洋.雨洪资源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的景观应用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5.

[7] 来凤涛.“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2016(5):25-27.

The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Sponge City" of Urban Greening Transformation——Promote the project in QuanZhou urban greening transformation as an example

WUBinghuang

(Quanzhou City Gardens Bureau,QuanZhou 362000)

This paper taking Quanzhou city green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roject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upgrading project,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sponge city in such projects. That green project design should combine the original venue and the surrounding terrain, more use of permeable materials, at the same time to improve the soil by infiltration, stagnation, storage, net, row, to achieve effective infiltration, rainwater storage and utilization, realize the recycling of water resources to make a concrete analysis for the Garden road, sidewalks, square, parking lot, green plants,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and so on.

Greening transformation; Sponge City; Low impact development

吴炳煌(1980.11- ),男,工程师。

E-mail:147425037@qq.com

2017-04-14

TU985

A

1004-6135(2017)08-0013-04

猜你喜欢
园路绿地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浅谈园路铺装的形式及其装饰作用
海绵是植物吗?
园林绿地规划中的园路设计剖析
园路施工常见问题分析及防止措施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