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弈视角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柠檬市场

2017-08-12 02:31刘涛田瑞洁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4期
关键词:博弈信息不对称

刘涛 田瑞洁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形成结构性失调的“柠檬市场”。本文首先考察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柠檬市场形成所带来的影响,接着从博弈视角研究柠檬市场的形成和求职者的不诚信行为,解释了现实中简历包装行为,最后提出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信息不对称;柠檬市场;博弈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毕业生达到699万,初次就业率仅为71.9%。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比2013年增加28万人,已经达到727万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企业对毕业生的“不满意程度”也呈上升趋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和“招不到满意的员工”两种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这种现象的存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双方无法准确获知对方的信息,由此带来的博弈结果是信息不对称下的柠檬市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是如何运转、失灵或消失的,揭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柠檬市场”理论。“柠檬市场”理论是以美国流行的旧车市场为例展开分析的。在旧车市场上,质量好的旧车称为“李子”,质量差的旧车称为“柠檬”。消费者难以通过价格鉴别旧车的好坏,而卖方却拥有充分的信息,信息上的不对称导致消费者只愿以平均价格进行购买。在平均价位上卖方出售“柠檬”能得到较高的差价利润,因此卖方大量销售劣质品导致市场中最终只有劣质车,“柠檬市场”出现了。在市场上“柠檬”对“李子”具有很强的替代作用,导致了消费者主观预付购买价格的进一步降低。

本文首先分析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的三种现象,接着研究了求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求职毕业生之间的博弈,最后就如何避免由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柠檬市场”提出对策。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现状分析

毕业生就业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在人才市场中,由于市场按照平均薪资水平确定工资,导致高水平人才不愿选择现有工资水平的职位,而不具备竞争力的毕业生充斥人才市场。道德风险是指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夸大自己的能力,致使用人单位承担一定的损失。具体来说,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了如下三种现象:

(一)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调与供需矛盾的产生

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与现实情况的矛盾突出,导致结构性失业比例增加。与此同时,专业性人才市场出现了严重短缺的情况。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对外企、三资等私企提供的工作岗位认识不足,同时高校在缺少事前调查研究的情况下盲目设定专业,由于“羊群效应”,高校仅根据人才市场反馈的热门专业信息进行专业设置。但是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与信息的短期性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部分热门专业在毕业生走出校门时已成为冷门专业,从而人才相对过剩。

(二)毕业生为获得工作机会而做出失信行为

就业过程中,部分毕业生违背“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出种种失信行为,这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只能通过简历来了解一个人,因此在劳动契约交易这一博弈过程中,求职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地位,用人单位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而容易被求职者的不诚信行为所迷惑,进而出现期望值与实际值的剧烈反差。

(三)人才市场上顶尖人才的流失

用人单位由于受到招聘过程中期望反差的影响,当再次回到人才市场上进行招聘时,必然降低购买劳动力的价格从而只愿付出平均价格获得劳动力,具备高能力的顶尖人才因自身价值得不到满足而离开市场,结果是在非协调性博弈过程中,顶尖人才被挤出市场,导致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满意的人才。这进一步引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水准的认知持续下降,反过来又加速顶尖人才的流失,促使柠檬市场的形成。

总结来看,高校根据人才市场中扭曲的信息盲目增开专业所引起人才结构的失调问题、高校与人才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所引发的“柠檬市场”问题必然会引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最终导致该领域的产业升级缓慢,甚至萎缩。

二、人才市场的博弈分析

本文将斯彭斯(1973)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应用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分析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毕业生之间博弈过程的影响。

(一)高校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号博弈

假设一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为A(可能高H也可能低L)。设A=H的概率为P,则A=L的概率为(1-P)。毕业生选择教育水平e≥0,能力为A并且教育水平為e的毕业生产出为Y(A,e)。在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将毕业生的教育水平解释为能力的一个重要信号,从而给教育水平高的毕业生开出较高的工资。由于求职毕业生在同样的教育水平e下,可能是高能力H也可能是低能力L,因此为保险起见,用人单位实际希望开出的工资为:

g(e)=P(H I e)Y(H,e)+[1-p(H I e)]Y(Le)

具有高能力H的毕业生期望工资水平为Y(H,e),但由于在求职过程中,同等学历背后隐藏的能力水平无法被有效区分,导致这类毕业生的工资水平g(e)

(二)毕业生诚信行为的博弈分析

为了在短期内吸引用人单位并获得心仪的工作,高校求职者面临求职压力时会选择伪造获奖证书等荣誉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在求职过程中,同等水平的毕业生之间存在关于是否诚信的博弈。毕业生决策是否隐瞒真实信息,局中人的博弈过程和支付函数如表1所示。

由于求职毕业生A选择隐瞒个人真实信息,求职毕业生B在诚信与隐瞒个人真实情况之间做决策时,为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会选择不诚信行为。博弈的均衡结果是双方都选择隐瞒自己的信息。由此可见,在求职过程中,一方的不诚信会影响其他求职者的行为,最终导致不诚信行为普遍存在于人才市场中,即现实中的“简历包装”行为。

长远来看,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入职之后,可以逐渐知晓其真实情况。本文从这一现象人手,接着分析求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过程。在该博弈下,局中人包括求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求职者可以选择隐瞒或如实展现个人真实情况,而用人单位可采用的策略为相信或不相信求职者,局中人的博弈过程和支付函数如表2所示。

当毕业生隐瞒个人信息时,用人单位为了最大化其效用,会选择不相信毕业生所展示的个人情况;而当求职毕业生如实向用人单位展示个人信息时,用人单位相信其真实性即可最大化自身效用。在此博弈中存在一个纳什均衡:求职毕业生不隐瞒个人信息并且用人单位选择相信,局中人的总效用均达到了最大化。由此可见,毕业生的诚信行为对于整个就业市场是十分重要的。从长远来看,求职毕业生的诚信就业行为会使局中人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化。

为解决毕业生不诚信的问题,局中人可进行多次博弈,使得双方的知情能力提高,获取更多有利于降低“柠檬市场”产生可能性的信息。但多次重复博弈会带来时间价值引起的成本损耗,这将导致用人单位寻找合适人选的时间成本增加,同时也延长了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在短期内表现为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盡快就业。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第三方机制,推动双方的信息了解过程,进而减少柠檬市场的产生和多次博弈带来的成本损耗。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本文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四个方面给出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给予更多扶持。完善和规范就业市场,严惩打着招聘幌子进行违法勾当的企业,提高就业市场的信任度。提高就业服务方式的信息化方式转变,通过网络提供需求信息和就业服务实现就业选择双方的有效沟通。建立第三方机制,充分发挥当地就业指导中心作用,搭建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保证招聘信息的时效性。

其次,学校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社会需求人才。有专业特色的院校如理工科院校、财经类院校不应一味追求“大而全”而过多地设置各种学科门类,应根据学校的师资、硬件条件合理设置专业,确保学生求职时的比较优势能够被凸显出来。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社会的沟通与了解,建立毕业生与招聘企业间的信息互通渠道,进而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具体表现为:学校利用信息通道了解未来几年国家经济的增长点,以及未来政府准备优先发展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需要扩招或大力发展的专业门类;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使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实现现代化。同时高校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倡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

接着,用人单位要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避免虚假宣传,不可过分夸大所招聘岗位的优越性,应“以岗定人”,不夸大招聘岗位所需能力,盲目苛求高学历。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不应仅通过获奖证书以及所谓“名校出身”量化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应健全招聘制度,设立系统的招聘指标。同时要将关于企业比较全面的信息向大学生开放,以此降低企业和毕业生之间岗位的信息不对称,并提高就业效率。

最后,高校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诚信就业。高校毕业生应降低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在就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应诚信对人,展现真实的实力和水平,不应怀有侥幸心理,同时要做好职业规划,尽早确立择业方向和目标。

猜你喜欢
博弈信息不对称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论文物保护与开发的博弈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