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动态变化及林业防治措施

2017-08-13 16:09关健超覃良伟陈丽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动态变化石漠化防治措施

关健超 覃良伟 陈丽

摘要 以广西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为基础,介绍了广西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现状,综述了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及程度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变化原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快石漠化防治的林业对策。

关键词 广西;石漠化;动态变化;防治措施

中图分類号 S7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03-0187-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the seco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angxi,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 of Guangxi was introduced, dynamic chang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degree was reviewed, the change reasons were analyzed, countermeasures for further accelerating control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Guangxi;Rocky desertification;Dynamic analysis;Control measures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是广西岩溶地区的灾害之源、贫困之根。土地石漠化导致岩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劇,不仅使生态状况和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还直接影响珠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成为广西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也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1-4]。因此,石漠化防治意义重大。

为掌握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为广西生态建设和石漠化防治提供决策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于2005、2011年组织开展了2次石漠化监测工作。监测范围为广西出露岩溶集中分布、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其行政范围包括南宁、柳州、桂林、贵港、百色、贺州、河池、来宾、崇左、梧州10市76个县(市、区),监测区面积为833.4万hm2。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底,监测区石漠化总面积192.6万h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23.1%。

笔者根据广西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数据,分析了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防治形式,提出了石漠化防治的林业对策建议。

1 土地石漠化状况

1.1 按地市分布状况

从全区来看,除梧州市外,其他9市均有石漠化土地分布。河池市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达72.3万hm2,占全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7.5%;百色市次之,为43.3万hm2,占22.5%;桂林市居第三,为17.5万hm2,占9.1%;其次依次为崇左、来宾、南宁、柳州、贺州、贵港,石漠化面积分别为16.9万、16.2万、11.0万、10.2万、4.6万、0.7万hm2,分别占8.7%、8.4%、5.7%、5.3%、2.4%、0.4%。其中,河池市和百色市石漠化土地面积115.6万hm2,占全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0.0%,是广西石漠化分布最集中、生态危害最突出的区域[5]。

1.2 按石漠化程度分布状况

在广西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7.5万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14.3%;中度石漠化面积56.7万hm2,占29.4%;重度石漠化面积99.9万hm2,占51.8%;极重度石漠化面积8.6万hm2,占4.5%。以中度、重度石漠化土地居多,两者之和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81.2%[5]。

1.3 按流域分布状况

广西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分布在珠江流域的石漠化土地面积187.7万hm2,占全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7.4%;分布在长江流域的石漠化面积为4.9万hm2,占全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5]。

1.4 按植被类型分布状况

广西石漠化土地的植被类型以灌木型、草丛型为主,灌木型最大,面积为134.0万 hm2,占69.6%;草丛型次之,面积为22.1万hm2,占11.5%;乔木型14.3万hm2,占7.4%;旱地作物型13.9万hm2,占7.2%;无植被型8.3万hm2,占4.3%[5]。

2 石漠化动态变化及原因分析

2.1 石漠化状况变化情况

与2005年石漠化土地面积(237.9万hm2)相比,2006—2011年监测区石漠化面积净减少了45.3万hm2,减少19.0%,年均减少7.5万hm2,年均缩减率为3.2%,占全国同期石漠化减少总面积的47.0%,是8个石漠化省区中减少最多的省区,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

2.1.1 石漠化土地面积有所减少。

2005—2011年监测期间各地市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均有所减少,其中以南宁市缩减最多,达35.6万hm2,其次为河池市,减少了15.9万hm2;全区其他7个地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呈好转态势(表1)。

2.1.2 石漠化程度逐步减轻。

与2005年相比,中度、重度、极重度石漠化面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轻度石漠化面积略有增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45.3万hm2,说明石漠化土地恶化趋势得到扭转。其中,中度石漠化减少9.2万hm2,重度石漠化减少30.5万hm2,极重度石漠化减少9.5万hm2,分别减少了14.0%、23.4%、52.5%(表2)。

2.1.3 植被状况得到改善。

石漠化地区的林地面积有所增加,与2005年相比,2011年监测区增加林地面积44.6万hm2,净增9.6%,且平均植被总盖度提高10百分点以上。岩溶土地生态状况改善型面积89.4万hm2,占前期监测面积的10.7%;岩溶土地生态状况退化型面积18.9万hm2,占前期监测面积的2.3%。岩溶土地生态状况改善面积是退化面积的4.7倍,石漠化程度向好转方向演变,生态状况得到改善[6]。

2.2 原因分析

2.2.1 顺向变化原因。

通过对生态状况好转区域分析可知,导致生态出现好转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措施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实施的林草植被保护政策、重点生态治理工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坡改梯等农业技术措施、富余劳动力转移及農村能源结构调整等,对促进岩溶地区生态好转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以植树造林种草和现有林草植被保护为主的生物措施对岩溶地区石漠化逆转起着主导因素作用,其贡献率高达74.1%;自然修复对遏制石漠化的贡献率为23.2%;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对遏制石漠化的贡献率为1.7%;其他因素为0.7%。

2.2.2 逆向变化原因。

土地石漠化扩展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破坏因素。在广西水热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其成土速度每年也只有104~26 t/km2,一般需600多年才能积累1 cm的成土母质,而缺乏植被覆盖的石山土壤流失是成土速值的6.5~17.0倍。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垦荒、乱砍滥伐、过度樵采等人为破坏活动是石漠化形成的重要因素。据研究,石漠化形成的原因中,人为破坏因素占93.3%,灾害因素占3.5%,其他因素占3.2%。

3 石漠化防治形势分析

3.1 石漠化防治任务艰巨

一是面积大。如果按照现有的治理速度,治理好现有的192.6万hm2石漠化土地,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此外,广西重度石漠化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的56.3%,石漠化程度较高,生态修复难度大。二是治理难度逐步加大。随着防治工作的推进,自然条件较好、交通条件便利的地段优先实施了治理,山高坡陡,基巖裸露度越来越高,缺土少水问题愈发突出,立地条件越来越差,交通不便,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所花费的成本更高[7-8]。

3.2 导致石漠化的深层次因素仍然存在

一是社会贫困,发展压力大。岩溶地区是老、少、边、穷地区,区内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1 300余万元,有44个扶贫重点县,占全区的81.0%,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广西平均水平,发展经济压力大。二是人口密度大,土地承载力压力大。岩溶地区的人口密度高达157人/km2,据专家研究,在岩溶山地条件下,当人口密度超过100人/km2,就会出现不合理垦殖和严重水土流失;而当人口密度超过150人/km2,就极有可能发生石漠化[9]。

3.3 岩溶生态系统依然脆弱

岩溶地区植被以灌木居多,大部分植被群落处于正向演替的初始阶段,稳定性差,易受破坏。广西地区有229.4万hm2的潜在石漠化土地,岩石裸露度高,土壤贫瘠,植被稳定性差,在极端气候和人为破坏的干预下,极易形成新的石漠化土地。

3.4 成果巩固困难较大

石山区石多土少,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少,以往群众依靠不断开荒耕作获取粮食,生存与生态的矛盾突出。石山区建设沼气池条件差,难度大,入户率较低,使用率不高,部分农户仍砍伐薪柴,影响石漠化治理成效。森林生态效益补助标准过低,当种粮和其他经济作物收益高于现行生态建设补助标准后,就会出现毁林毁草垦荒现象,也影响建设成果的巩固。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工程区面临极端天气危害的挑战进一步加剧,干旱、暴雨、洪涝、有害生物等自然灾害及火灾对工程建设及成果巩固的潜在威胁越来越严峻[10-11]。

4 对策建议

4.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将石漠化综合治理作为生态建设、扶贫攻坚的重要工程,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实行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级行政领导负主责的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使其成为各级地方行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发改、林业、农业、水利、畜牧、扶贫等部门要继续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目标责任,完成年度各项建设任务[12-15]。

4.2 加大资金投入

继续争取中央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投入,并将新一轮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农村能源、“美丽广西·生态乡村”绿化专项活动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向石漠化地区倾斜,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格局。

4.3 大力种植经济树种

将石山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科学选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优的树种造林,确保在改善生态的同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石山灌木林和疏林地中补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珍贵树种,以提高石山森林整体质量。

4.4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充分利用石山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林地资源,引导和扶持石山区群众因地制宜地发展林禽、林牧、林药、林菌、林草等林下经济,提高林地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生态扶贫,夯实石漠化治理的经济基础。

4.5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对有林地或灌木林地的潜在石漠化地块,继续采取封禁措施进行长期管护,使石山植被从灌木型向乔木型演替,形成生物多样性更丰富、生态系统更稳定的森林植被。严格控制石山林木采伐,打击乱砍滥伐、乱采滥挖、毁林开垦等破坏石山植被行为。

4.6 大力发展农村能源

在石漠化地区建设集中供气式沼气池或半埋式沼气池,采用玻璃钢沼气池等新技术,加强后续服务和旧池改造,进一步提高沼气使用率。继续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减少薪柴消耗,保护石山森林植被。

4.7 提高治理科技含量

加强石山造林树种选择、治理模式、造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科学治理技术和模式。大力推广容器苗、保水剂、地膜覆盖等实用技术,提高石山造林成活率。开展治理模式、经营模式、林下经济试验示范,形成科学的治理技术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8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广西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扎实,桂北有闻名遐迩的桂林山水,桂东有景色优美的姑婆山,桂西有景色各异的跨国德天瀑布和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桂南有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八桂大地旅游圈正在形成。充分挖掘岩溶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的旅游产业。通过大力培育旅游产业,特别是森林公园建设,推动以作物种植为主的传统型农业经济向复合型经济转型升级,能有效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减少对土地的扰动,逐步实现生态恢复。

参考文献

[1] 白建华,但新球,吴协保,等.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5,34(2):62-66.

[2] 但新球,喻甦,吴协保,等.我國石漠化区域划分及造林树种选择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22(4):20-23.

[3] 戴晓勇,杨成华,王进,等.贵州石漠化地区主要人工造林树种调查分析[J].贵州林业科技,2008,36(3):35-39.

[4] 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编写组.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8~2015年)[R].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2009.

[5]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报告[R].2012.

[6] 卢峰.广西岩溶土地现状与石漠化治理模式探析[J].广西林业科学,2012,41(2):183-185.

[7] 刘拓,周光辉,但新球,等.中国岩溶石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8] 莫剑锋,陆志星,尹国平,等.新时期广西石漠化土地治理对策与建议[J].林业调查规划,2015,40(2):143-148.

[9] 屠志方,李梦先,但新球.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4(4):4-7,13.

[10] 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2):120-126.

[11] 吳协保,孙继霖,林琼,等.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土地生态建设分区治理思路与途径探讨[J].中国岩溶,2009,28(4):391-396.

[12] 吴协保.我国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9,28(1):5-7.

[13] 徐琨琳.广西石漠化危害与治理对策[J].矿产与地质,2006,20(4/5):574-576.

[14] 朱克恭,吴小芹.林业措施与病害的综合治理[J].林业科技开发,2001,15(3):3-5.

[15] 张菁.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J].草业科学,2008,25(9):93-102.

猜你喜欢
动态变化石漠化防治措施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侦查阶段“证据材料的动态变化”监督与控制研究
广西木材产量动态研究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动态变化的网络系统安全处理机制研究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