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乡土民宿发展新模式

2017-08-13 16:09罗施贤成曦段捷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新模式發展策略

罗施贤 成曦 段捷

摘要 聚焦于现今火热的民宿发展潮流,针对我国民宿现有的弊病,在四川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之际,主张从更加健康和长久的角度入手,培育西蜀民宿新品牌。希望新模式能帮助四川地区民宿更好地发展,从乡土的角度入手建设更加规范和特色的乡土民宿。

关键词 乡土民宿;發展;策略;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03-0207-04

Abstract Focuses on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days B&B, aiming at the drawbacks in Chinese current B&B, this paper insisted that a new brand of Xishus rural pension should be developed from a more healthy and longterm perspective, when the deepl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n Sichuan. The new model was hoped to help Sichuan B & B better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 a more standard and characteristics local pension from the rural perspective.

Key words Rural pension;Development;Strategy;New model

民宿一词起源于日语“Minshuku”,即多数以闲置乡村房屋作为主要设施,提供家一样氛围的体验,强调主客情感互动,分布于风景优美的乡间的住宿形态[1]。德国、日本与我国台湾地区乡村民宿发展较早且各具特色,在法规制度、经营管理、活动策划、品牌营销等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2]。近年来,我国民宿随着现代乡土建筑的构建、乡愁的回归、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而得以发展,今后将成为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和元素,并有向城市扩散的趋势。如今,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的住宿处所[3]。实际上,民宿在台湾学术界有多种定义,涵盖甚广,除了一般常见的饭店以及旅社之外,其他可以提供旅客住宿的地方,如民宅、休闲中心、农庄、农舍、牧场等,都可以归纳成民宿类。

我国民宿正值如火如荼的发展时期,但由于某些原因,民宿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内涵和功能,而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改善和规范工作也势在必行。四川省,尤其是西蜀地区历来为休闲揽胜之地,郊游风气盛行。如今该地区民宿兴建潮盛行,却也盲目多样。近年来,国内民宿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学者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等角度对民宿发展中所呈现的问题和规律进行了探讨,2004年开始围绕民宿的文献大量增加。纵观国内学者对民宿的研究,视角更为多元化,但缺乏对民宿文化内涵与意象的探讨,仅仅把它看作是乡村旅游中“宿在乡村”的一个元素[1],且国内有关民宿的研究对象多是“农家乐”类型,而家庭旅馆类型的民宿文献较少[4]。笔者聚焦于现今火热的民宿发展中存在的几点问题,从长远、健康的角度入手探讨新的发展模式,循序渐进地先探索后实践、先模式后推广,以期为四川乡土民宿发展及成都西蜀民宿品牌形成提供参考。

1 我国民宿的发展概述

民宿一词在我国既有历史发展的序列,最早的形态可以追溯到对于“逆旅”的记载(逆:古语中为迎接,旅:旅人、行者,“逆旅”即引申为旅店的意思),如“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左传·僖公二年》)、“逆旅整设,以通贾商”(《步出夏门行》),均可以看出逆旅这种最早的旅店、客栈雏形。而后从《逍遥游》《秋水》,至西晋的“竹林七贤”隐匿山中喝酒、纵歌(图1),到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图2),再到大家熟悉的刘禹锡所作《陋室铭》以及杜牧对于乡村游历的叙写,都不难看出中国人自古就确定了一种乡村隐逸的情节。物质和精神以及乡土文化层面的延承与交织产生了乡土民宿的延续和发展,一直到近代中国步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主导下,乡土民宿精神搁浅,农民活动和精神世界融入城市,城市居民经济占据精神世界,对于乡村旅游、观光、休闲的需求和动力减弱,民宿开发的热潮暂时降了下来;民宿又有时空差异,并积极地体现地域文化与地域差异,不同的地域环境产生不同的地域差异。地域环境不仅是指自然环境,还指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环境等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广义的环境。地域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以乡土文化为代表的旅游资源的差异[5]。

1.1 我国民宿发展的动因

我国的民宿依托于近30年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各个地区由于具体的情况而体现出微小的不同,但是通過资料和文献的收集分析,归纳起来主要分为物质(地区拥有各种优越条件、国家政策对于乡村建设的支持、国家GDP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增多等)和精神(充裕的闲暇时间、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城市的污染、精神层面审美的提高、回归乡土的情愁等)2个动因。

1.2 我国民宿的现状

我国民宿现阶段大多规模小、档次低、类型单一,全国行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无论规模档次,还是类型发展都不成熟,未形成规模,更没有形成行业。经过查阅资料和文献总结得知,我国民宿现今的主要模式有“自主、分散经营”“农户+农户”“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租赁、整体租赁”“村办企业开发”“个体农庄”“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股份制”9种经营模式[6]。主要分为3种形式:景区私人旅馆型(如莫干山民宿群)、经过完善规划的民宿型(如浙江杭州法云安缦)、城市周边的“农家乐”型[7](如成都三圣乡)(图3~10)。

2 四川民宿发展的问题

2.1 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模式问题

我国2014年3月提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政策都为新农村的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机遇和可能。四川成都地区为响应国家政策,创新打造“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也为民宿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四川成都是“农家乐”的发源地和辐射中心,及早进行了先期民宿的实践探索,形成了郫县农科村、锦江“五朵金花之幸福梅林”等品牌。近5年来,成都周边乡村在文艺群体、农业企业等思维转型下,形成了一大批休闲农业与都市农业等观光农业产业,这应该是民宿的第二发展阶段。国家战略以及省市政策促使乡村民宿随着四川省各个乡村地区的乡村旅游热而兴起,在多方驱动下,很多外来业主也加入到民宿建设中,其中不乏小资投资者、艺术群体、文艺青年等,然而由于缺乏对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考察以及深入了解,很多外来的民宿经营者没有正确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只是照搬其他成功模式,各自为政,因此難以形成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2.2 乡村规划问题

乡村规划是乡村的社会、经济、科技等长期发展的总体部署,是指导乡村发展和建设的基本依据。近年来,成都由于地方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视,让规划相关人员间的座谈讨论、深入学习和实地调查数量日渐增多,以及“多元化”“专业化”“高学历化”人才的引进,让乡村总体规划水平逐年提高。随着城乡统筹实践进一步深入,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工作推进、农村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正确的设计指导以及广大乡镇和农村对强化规划工作实际和迫切的需求,对于乡村规划师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同时,由于政府在乡村旅游推进过程中扮演着较为强势的角色,使得某些乡村旅游规划在某种程度上未切合实际,因此建议借鉴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乡村民宿的经验,以乡民自治为主体,构建多方协作的运营模式,完善乡村社区参与机制[2]。目前,成都市对于百名乡村规划师的引进就是一次极有意义的行动。

2.3 乡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乡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如乡村的价值观念、民俗风情、生活方式、宗教制度文化及地方行为标准的破坏。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历史,作为农耕文明大国,具有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人们之所以关注乡土文化的保护工作,是因为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8]。民宿作为乡建的排头兵,是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要的媒介和载体。其次,民宿的规划建设和新农村改造是密不可分的,而在现代城市形态和传统乡村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是民宿要肩负的重大责任。当今的民宿比起单纯的住宿和早餐,更应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灵魂的载体,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成都地区应该在西蜀文化的引导下突出休闲文化、西蜀乡土美学所指代的形态并加以演绎。

2.4 四川农村产业与乡村旅游问题

四川乡村地域范围广,资源类型多样,总量巨大,除少数较发达地区外,绝大多数农村产业没能充分合理利用本地区资源,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尚不配套。工农牧业开发粗放,生产率极低,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资源丰富与居民贫困现象并存。这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也明显提高,然而四川地区农村人口比例仍然较大,农村产业大多以第一产业为主,游客到乡村之后大多只能在某些专门开辟的园子里“看看田”“摘摘果”“种种地”“采采菜”,无法深入互动,参与性不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进程相联系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已经表明,在各种资源利用方式中,旅游开发的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各产业中最高的[9]。四川地区乡村资源丰富,特色明显,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特别优势,同时可以使各类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而在农村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是无法满足“住、行、游、娱”这些旅游需求的[10],因此乡土民宿的规划和打造将有助于农村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合理结合。

2.5 急功近利

民宿个别案例的成功,如大理双廊、杭州西湖、无锡田园东方等,加之利益的驱动,许多人开始跟风,在短时间内全国上下都在效仿这些成功案列进行民宿的打造(其中也有不少优秀、别出心裁的作品),同质化、单一化等问题开始凸现出来。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民宿的经营者未充分了解地域文化,只是简单照搬个别成功案列,导致很多人为利益驱动而恶性竞争,产品质量下降,直接导致当地的游客流失亦或是一味追求高端而迷失了民宿的精神和内涵等。

3 四川乡土民宿发展策略

3.1 四川民宿的分类研究

我国民宿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其经营体系和结构等各方面必然存在相似性与差异性。同一个大类无法将民宿的各个异同点完全展示出来,因此需要透过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大类别的划分,再根据每一个大类别中不同民宿的差异点划分为次一级的小类。不同大类的次级种类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相似之处,而不同大类的民宿又会有一定的区别。

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分类依据肯定也有很多方面。参照之前的文献资料,发现大部分学者都从经营发展模式、民宿产品、民宿功能及体验、主题特色这4个方面进行分类研究,而四川民宿以后应从新的类别进行分类(表1)。

3.2 建立良好的互动与反馈机制 在现代社会,一个民宿的发展需要借助各类平台的宣传,不能单纯只是把自己的信息登载在旅游住宿信息网站,更需要一个能够将自己民宿特色完全展现给游客,并且能够在网上与其交流互动的论坛社区式的专类网站。网站也可以以地区方式划分,如某一个民宿游客觉得不满意老板,就可以将其推荐到本地其他合口味的民宿那里,这样既给予游客好的体验与印象,又能充分利用住宿资源,避免了恶性竞争。

3.3 建立完备的行业标准及监管机构

日本、法国就有对于民宿的专门行业规范标准,并且还成立了民宿协会,以此来监督各个民宿,统一地区民宿标准:如卫生、消防、空间大小、床位数量、价格、民宿个数上限(一个区域最大合法认证民宿数量)等。当游客与民宿存在纠纷时就会出面调解。当然,游客也可以随时投诉存在问题的民宿,由协会进行整治。这些对于地区民宿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3.4 打造四川自己的特色民宿品牌

现今一提到民宿,很多人就会联想到“英国民宿”“日本民宿”“台湾民宿”。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源自他们对民宿多年的努力经营和特色的营造,从而最终形成文化招牌。民宿的发展必然依赖于特色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四川地区自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富庶、人文兴盛[11],应该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融合当地民风民俗,提炼创新。再者,民宿形式的打造必然会因当前时代和经济形势的不同而不同,四川与浙江、江苏等地的条件差异较大,因此该地区的民宿模式仅能作为参考,只有充分了解并形成相对应的体系和框架模式,才能够创造充分构建四川特色的民宿品牌,如结合地理区位、地域文化、乡土美学、休闲习惯、产业特征和可持续发展,培育建设西蜀民宿、川北民宿、川东民宿、川南民宿等品牌。

4 四川乡土民宿发展原则

4.1 循序渐进,不急功近利

人往往会有一种田园情结,特别是文艺青年,在城市中待得久了,总希望能回归田园。据统计,一般民宿的普遍经营周期是6~8个月,好的可以勉强支撑到一年半。現今大多数民宿的经营者只是为了经济利益,因此价格往往较酒店高,然而大部分游玩的游客都希望寻找低廉的住宿,因此给民宿的正常经营带来困难。部分普通的民宿由于维持不下去,只有转让给下一位经营者。一个好的民宿经营者的心态应该做到循序渐进,不要妄想短期内就回本盈利。

4.2 注重情怀、精神内涵,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

民宿的打造让很多农村古建筑得到了重新的修缮和维护,并且好的规划和设计能够在不破坏原有农村景观风貌的前提下让民宿更好地融入乡村。然而一个好的民宿绝不仅限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奢侈的装潢、一流的设施以及高质量的美食,人们选择民宿更多的是期望体验归乡、回家的感觉。民宿的经营者应该把自己当成这间房屋的主人,是民宿的灵魂。墙上斑驳的老照片、桌上的旅游纪念品、房间里手工打造的桌椅,甚至一顿亲手做的饭,都足以体现主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怀。民宿也不单单只是住宿的地方,还应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带着客人一起庆祝当地的节日、去田里收割农作物、教授客人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等,都是民宿所应承担的角色。四川地区的民宿理应尊重地域文化,利用和传承西蜀文化,挖掘西蜀文化和民宿精神内涵的关联。

5 四川乡土民宿发展的新模式

5.1 众筹模式

通过所要服务人群参与设计,设计师可以提高自身的才能,让人参与进来也是过程的一部分[12]。众筹不仅可以减少经营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可以知晓他的经营理念和方式是否广受欢迎并及时得到反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很好地宣传了他的民宿。

5.2 返乡模式

当地居民相较于外來者更熟悉地域文化,也拥有更多的情怀。应该鼓励那些对家乡还持有一份纯真梦想的居民返乡,用心打造他们的世界。以台湾“天空的院子”为例,仅建造了一个自己的房子,却以此吸引了很多当地的大学生回到家乡从事父母的事业,很好地传承当地文化。四川地区乡土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然而很多乡村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打工潮,以致村里无年轻人耕作与经营,基本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久而久之,村里很多非物质文化就随着村落的衰退而丢失了。因此,乡村旅游的兴起以及四川民宿的构建应以当地民众的回归建设作为依托,融入特色的乡土文化和休闲模式,培育“西蜀民宿”品牌,打造独特的民宿体系。

5.3 政府引导与示范模式

部分地区的民宿势头初发,缺乏信心和经验,此时政府的决心和引导就至关重要。因此应积极开展培训,通过讲解、考察等活动建立民宿产业的认知信心,主动培育先知群体先行尝试。

5.4 招商模式

分析地域民宿特征和机遇,建立招商模式,引进相应的农林渔业等产业,挖掘乡村旅游机会,找到招商契机;同时积极结合现有精品景区景点、古镇、风景区等优势资源进行融合发展。

5.5 农村社区模式

民宿作为一种人们回归传统生活、享受自然和文化气韵的场所,农村必然是其首选之地,从而在我国实现常态化。但是现代生活要素和规律的不足会影响其持续发展,因此建立一种社区模式进行规范、管理才有利于稳定发展。

5.6 民宿带动区域发展模式

民宿是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收拢地域文化符号的载体功能,应该与地域文化建设、风貌建设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保护、传承和演绎的功能。

模式无定章,却要合理监管,制订相应的束缚条件,甚至乡规民约,才能形成良性产业链。同时,文化的入侵和交融的度的把握也需要谨慎对待。目前,急功近利的大量民宿建设、产业依托、旅游植入等形态是否会再次造成农村乡土面貌的更改和扭曲尚不得而知。

6 总结和展望

前些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提高,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我国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焕然一新,但新的城市文化美学和外来美学等因素共同造成了现代人们精神环境上的空虚、城市审美疲劳。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乡村的建设与投入,人们开始有了“乡愁”回归情节,对乡村自然景观的审美向往和体验使民宿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时期。为大力建设发展美丽新农村,四川乡村旅游的民宿建设已是未来公认的常态。

英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的民宿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时间,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我国大陆地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拥有非常鲜明的文化特色和风景资源,只要好好开发和利用,一定能在世界民宿之列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希.乡土文化在民宿中的表达形态:回归与构建[J].闽江学院学报,2016,37(3):114-121.

[2] 陈可石,娄倩,卓想.德国、日本与我国台湾地区乡村民宿发展及其启示[J].开发研究,2016,183(2):163-167.

[3] 周琼,曾玉荣.台湾民宿发展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乡镇企业,2013(9):64-68.

[4] 蒋佳倩,李艳.国内外旅游 “民宿”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2014,6(4):16-22.

[5] 李源.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初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6] 周林.农家乐旅游经营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7] 陈沫,齐岩波,刘海霞.台湾民宿产业发展及对大陆民宿的经验借鉴[J].旅游纵览,2014(10):274-276.

[8] 陈崇贤.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保护与传承[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9] 杨敏,白廷斌.乡村旅游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影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2):89-92.

[10] 邱云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5(12):39-41.

[11] 陈其兵,杨玉培.西蜀园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12] 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21世纪园林城市[M].刘晓明,越彩君,孙晓春,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8-79.

猜你喜欢
新模式發展策略
遊記的形成與發展
中庸之道的傳承和發展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開闢發展新境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