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隐喻和意象关系及翻译策略

2017-08-15 00:55王玉凯
长江丛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原语意图译者

王玉凯

一、前言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应用广泛的修辞手段。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就中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方式,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将两个不同领域的事物并置在一起,将其中一个事物的属性映射到另一事物上,最终形成新的抽象概念,从而认识新事物。意象也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基于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形象,是情感与形象的统一。由“意”和“象”两个部分构成,其区别于一般的“形象”,更具主观色彩,并且与隐喻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隐喻和意象是互相依存的。意象需要通过隐喻展现出来,而隐喻的转换也需要意象的介入。意象是情感和形象的统一,如果要体现意象,隐喻通常是最常见的手法。如:You are a lucky dog. 句中通过寻找“人”和“狗”的相似性,再通过“狗”这一意象,说话者对听话者隐喻出自己的心思,并传递出想表达的内容。

然而隐喻是根据熟悉的事物,表现或表达不熟悉的事物。通过已知的领域,去理解认识新领域。由于特定的交际环境、文化、思维意识和心理状态,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也有可能不同,不同文化对同一隐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如上文中的“狗”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狗总带有贬义,诸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等。但在西方,狗却寓意着忠诚、勇敢和聪明。其文化意象与中华文化相差甚远。You are a lucky dog. 意为你真是个幸运儿。如果不加处理直译出来,难免造成误解。因为自身体验不同,对隐喻的解读会有偏差,对施喻者所营造的意象的把握也非常有限。因此了解影响意象隐喻翻译的一些外在和内在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影响因素探讨

英汉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对彼此隐喻中意象的理解也会不同,这也成为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难题。从客观因素来看,语言、文化习俗、地理和宗教方面的差异,都制约着意象隐喻的解读。但翻译活动最终还是需要主观因素的介入——译者。译者作为翻译主体,根据施喻者的意图,以施喻者的感受为依据,分析其话语中真实的意图。完全融入到特殊的语境中去,利用自己对文本的认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还原并提取意象。但如脱离语境,感情倾向不明确,言语就会失去活力,意象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从而导致隐喻构建不成功。由此可见,译者作为主体因素对隐喻中意象的解读尤为重要。然而翻译内容和文化意象往往容易顾此失彼,隐喻中意象的提取,不仅依赖于译者的审美标准和还需要翻译策略的灵活运用。

三、翻译策略探讨

1、保留原语的意象隐喻。译者直接翻译原语意象隐喻,不加注释。虽然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不可否认,两者还有许多相似之处。采取直译既能与原文保持一致,也能如实传达原文寓意。如:

(1)The teacher is an encyclopedia. 可直译为这位老师知识渊博,像本百科全书。

(2)Life is a colorful stage. 人生就像一个五彩缤纷的舞台。

2、直译原文的意象隐喻,并附注释,以保留原语特有的隐喻文化。如:

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魔盒。(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件物品,里面装满了灾祸。)

3、因文化、环境、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目的语和源语间概念的转换不平等,引入目的语中的意象隐喻,以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

He is a dragon. 他是个邪恶的人。

中西方中,对龙的理解有很大的出入。中国文化中,龙常常代表权威、高贵。相反,在西方寓言故事中龙常常是邪恶的化身。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作意译处理,消除文化中冲突的成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隐喻和意象相互依存。通过隐喻来表现意象,使意象更加饱满,更加具有表现力;通过意象的介入,还原隐喻中施喻者所想表达的真实意图。与此同时,影响意象隐喻翻译的因素众多。施喻者在构建隐喻过程中,又在原意基础上引申出其他意象,隐喻意义和施喻者表达一致,受喻者才能正确理解真正含义。因此译者应根据具体语境,结合文化背景,完全融入到特殊语境去,利用已有认知正确把握施喻者真实意图,正确选择翻译策略,处理好翻译内容和意象隐喻的关系,消除文化冲突,从而完整的再现作者真实意图。

猜你喜欢
原语意图译者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