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戏班的文化坚守

2017-08-16 09:33任廷会
当代贵州 2017年31期
关键词:戏班戏服戏台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任廷会

一个乡村戏班的文化坚守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任廷会

这个传承近百年的乡村戏班共62人,年龄最大的已有70多岁,最小的尚不足7岁。演员白天在田间忙碌,夜晚聚在一起切磋技艺。

夜幕降临,小广村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戏台上,演员们英姿飒爽,水袖飘舞。戏台下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因为爱”

剑河县小广村是一个有6 0 0多户人家的古老侗寨,依山傍水,风光旖旎。

相传,小广侗戏最初从湖南流传而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通过戏班成员们世代口传心授,承袭至今。

“只要戏班敲响锣鼓,乡亲们就像赶集似的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了。”1 0 0岁高龄的王元江老人还能忆起年轻时演出的一幕幕场景。

在小广侗戏的传承系谱中,从第一代传人王胜凯,到王元江已是第五代。王元江自小受到侗族戏曲文化的熏陶,十余岁就跟着第四代传人王登科学戏。

小广侗戏要求每个演员都必须是“多面手”,不仅能唱、能跳,还要能拉能弹。“从学会使用侗戏的伴奏乐器,到掌握侗戏的韵律,我用了5年时间,边学边演。”在王元江看来,学习侗戏,关键要“爱”。

“爱”是侗戏历经百年传承的秘诀,演员爱演,村民爱看。

“只要登上戏台,不管刮大风还是下大雨,只要还有一个观众,我们都会把节目演完。”说起演艺经历,6 8岁的王和禄一脸自豪。

小广侗戏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广侗戏被当作‘牛鬼蛇神’遭到批判,濒临失传,为了保存戏服,我师傅他们甚至用塑料布把戏服包好,埋进牛粪堆里。”王和禄回忆。

7 0年代末期,小广侗戏重出江湖,为了能把侗歌唱好、把侗戏演好,王和禄坚持学习了十多年。

有一天,正值秋收时节,天气突变,王和禄为了抢在大雨降临之前收割完所有稻谷,回家已是深夜,本想着能休息一晚,却遭到师傅王安滨的严厉斥责。

“你用心学,我用心教,你累,我也累。累,就能不教不学吗?”师傅王安滨的斥责让王和禄至今记忆犹新。当晚,王和禄咬着牙练习红缨枪,直到天光发白,直到挥舞自如,才得回家休息。

“因为爱戏,再苦再累,我都坚持下来了。”王和禄说,不管是习戏的辛苦,还是去外乡演戏风餐露宿,戏班成员都非常享受这个学习侗戏、展示侗戏、传播侗戏的过程。

“一个筋斗翻3年”

“你信不信?一个筋斗我就翻了3年!”4 0岁的杨茂仙一边卸妆一边说。

那是2 0 0 5年的一天,戏班演出《空城计》,台上筋斗滚动,台下掌声雷动。杨茂仙被王和禄翻筋斗时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她当即萌生一个念头。

“王师傅,我要学翻筋斗。”杨茂仙找到刚演完戏的王和禄。

“没开玩笑吧?你可是2 8岁的姑娘了,翻筋斗是童子功。”王和禄不赞成。

“只要观众喜欢,我就要学。”杨茂仙打定主意,王和禄只好同意。

倒立、前后空翻、单双手翻、头手翻,杨茂仙整整练了3年。

2 0 0 8年的一个夏夜,杨茂仙首次在戏台上表演翻筋斗,赢得满堂喝彩。掌声雷动,杨茂仙的眼泪夺眶而出,“那一刻,我有种深深的幸福感,再苦再累都值了。”

小广侗戏在演绎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把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农耕生活相结合,创新编排了《禁赌》《捞鱼》《收谷》《摘禾》等接地气的节目,深得观众喜爱。

小广戏班自编、自导、自演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侗戏节目,激发了小广及周边村民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不少村民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积极参与写戏、排戏。

“希望能一直演下去”

小广侗戏的所有服装和道具都是村民自制:假胡须用牛尾巴制作,乐器用树皮粘合,戏服是村民自制染料,自己缝纫。由于工艺粗糙,洗涤会褪色,加之没有足够的资金更换,戏班的戏服已经穿了6 0多年。

图为正在化妆的演员杨秋銮(左)及正在台上表演的演员王堂英(右)。(杨文斌 / 摄)

化妆是每个演员必学的技艺。没钱买化妆品,就用水彩颜料代替,用菜籽油卸妆。

“颜料涂上去容易,卸下来就难了,尤其是冬天。”说起化妆,杨光松不禁想起几年前的一个滑稽往事。

2 0 1 2年腊月二十四日,侗族小年。小广戏班应邀去瑶白村演戏,天很冷,颜料冻在演员脸上,怎么都洗不净。杨光松当天演的是《穆桂英挂帅》中的辽军副帅,黑脸黑胡须。回家途中,夜色朦胧。偶遇路人,路人吓得直哆嗦,走进家中,孩子直呼“妖怪来了”!

“脱皮、过敏是常有的事,但是大家都乐此不疲,从不抱怨。”杨光松坦言,以前乡亲们没什么娱乐消遣,听一支侗歌、看一出侗戏,曾是许多小广村民劳作之后的盼头。

然而,近年来,迫于生计,部分演员陆续离开小广外出打工。老戏班成员由最初的1 0 0多人缩减到3 0人。

“以前表演时,院坝里座无虚席,可现在,演员少了,观众也少了,我担心侗戏传不下去了。”7 0岁的化妆师王运良忧心忡忡。

时下仅存的这3 0余个老戏班成员,年龄都在4 0岁以上,其中6 0岁以上的有7人。为了弥补戏班成员年龄上的断层,老戏班积极与小广小学沟通,义务给小学生传授侗戏。

学校每周抽出一节课学戏,学生自愿报名,目前已有3 2个学生参与学习。“2 0 1 6年1 0月,我们小戏班受邀参加了剑河县庆演出,在大舞台上表演家乡的侗戏,我们都很自豪。”小广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泽卉说,“不过,没有儿童戏服,表演时只能穿老戏班又重又臭的戏服,每次演完都满头大汗,渐渐地有些同学就不想学了。”

“小广侗戏是我们的根和魂,一旦失传,我没脸去见师傅。”王元江神情凄然,“希望小广侗戏能一场又一场地一直演下去……”

(责任编辑 / 喻丹)

猜你喜欢
戏班戏服戏台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圆明园戏台考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现代文化视野下二人台艺术的多元传承模式
曾经的米高梅有15个服装仓库,15万套戏服......
杜潘芳格的诗(二首)
老区民间木偶戏班现状调查与研究
从卖二手货到获得37座奥斯卡小金人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