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利湿方为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观察

2017-08-16 09:31张建忠张世红
陕西中医 2017年8期
关键词:化瘀性疾病后遗症

张建忠,杨 柳,张世红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妇科(威海 264200)

化瘀利湿方为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观察

张建忠,杨 柳,张世红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妇科(威海 264200)

目的:探讨化瘀利湿方为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和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42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71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头孢西丁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通过化瘀利湿方为主,配合中药穴位贴敷及红外照射等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8.59%)高于对照组患者(9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人际关系、精力等评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82%)低于对照组患者(1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综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确切,患者治疗有效率较高,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减少了不良反应。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一种妇科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主要为白带增多,下腹部疼痛,月经失调以及不孕等[1]。其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病情较为顽固,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殖健康[2]。为了探讨和分析中医综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和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此次研究选择142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142例作为研究主体。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患者。观察组患者71例,年龄21~51岁,平均年龄(35.84±3.48)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85±1.42)年。对照组组患者71例,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35.93±3.56)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37±1.92)年。两组患者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通过头孢西丁(国药准字H20063747)进行治疗,把2 g头孢西丁加入到100 ml的生理盐水(0.9%)中进行静脉滴注,2次/d,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患者通过中医综合法进行治疗。化瘀利湿方组成为:红藤30 g,败酱草15 g,丹参、赤芍、白芍、川楝子、五灵脂各10 g,广木香6 g,延胡索、川断、茯苓12 g。水煎服,每天300 ml,2次/d。如果患者大便溏泻、腹胀矢气可加炒白术12 g,后下砂仁5 g,六曲10 g。下腹明显胀痛者,可加鸡血藤30 g,青木香6g。带下增多且色黄可加薏苡仁12 g,黄柏10 g。明显低热可加蒲公英30 g,炒丹皮10 g。如患者小便色黄可加车前草、猪苓各10 g。大便秘结可加桃仁10 g,大黄6 g后下。盆腔包块可加茯苓15 g,桂枝10 g。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红外照射,自拟贴敷方(木香、透骨草、肉桂、檀香、没药、羌活),研磨后经黄酒调和,选择神阙穴和关元穴,用红外光照射10 min后外敷6 h,1次/d。自拟灌肠汤(红藤、野菊花各30 g,败酱草、三棱、莪术各15 g,丹参20 g,金银花10 g),煎150 ml,灌肠袋保留2 h,1次/d。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

4 疗效标准 患者临床症状(月经失调、白带异常、下腹疼痛等)消失完全,经B超检查结果正常为治愈;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或者基本消失,经B超检查结果盆腔积液减少明显或者包块缩小超过70%为显效;患者症状有所好转,经B超检查结果盆腔积液有所减少或者包块缩小在30~70%之间为有效;患者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经B超检查结果变化不明显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通过SF-36(生存质量评定)量表来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共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人际关系以及精力等五个项目,各项目满分为100分。

结 果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χ2=4.769,P=0.029),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对比 在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人际关系、精力等生存质量方面,观察组患者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例数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χ2=6.859,P=0.009),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的对比[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 论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通过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效果不佳,而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明显[3-5]。方中的红藤可清热解毒,败毒消痈,祛癖止痛,活血通经;败酱草能抑制多种细菌的活性;丹参、赤芍、五灵脂具有化瘀止痛效果;广木香、茯苓具有健脾利湿功效;白芍可柔肝益脾;而川楝子可疏肝、泄热以及止痛;川断能调冲任[6-7],诸药合用,兼顾虚实,同调气血,化瘀不伤正,补而不滋腻。中药穴位贴敷红光照射,檀香、木香可行气止痛,能镇痛[8]。透骨草、羌活能胜湿止痛。没药能活血止痛。且在温热下中药易吸收,药物作用增强,神阙穴以及关元穴属任脉,重在治标,且标中顾本[9]。中药保留灌肠中的莪木和三棱的止痛功效强,而金银花和野菊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10]。

[1] 谷灿灿,张 静,胡国华,等.朱氏盆炎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4(1):74-76.

[2] 钱 赟,胡国华,张勤华,等.针药结合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2):109-113.

[3] 何敬月.补肾调周结合清利化瘀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6,37(8):1046-1048.

[4] 沈 薇.中药灌肠结合情志护理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2015,33(8):1623-1624.

[5] 曹凤莲,郑丽霞,思 琼.腹腔注射配合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7):913-914.

[6] 李雪萍.综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5,5(6):203.

[7] 王茹茹,刘燕燕,张晓莹,等.妇炎康保留灌肠配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25(8):1004-1005.

[8] 付改玲,黄鹏翀,周晓亮,等. 远红外暖袋湿性中药穴位辅助综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1):188-191.

[9] 马思明.五味消毒饮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45例[J].江苏中医药,2015,23(2):40-41.

[10] 张 毅,陈 鹏. 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 [J]. 福建中医药,2011,42(4):13-14.

(收稿:2017-03-28)

盆腔炎性疾病/中医药疗法 @后遗症 @化瘀利湿方

R711.3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8.041

猜你喜欢
化瘀性疾病后遗症
Huoxue Jiedu Huayu recipe (活血解毒化瘀方) alleviates contralateral renal fibrosis in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rats by inhibi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crophages to myofibroblast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春天的“后遗症”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猪常见呕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