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园主义践行者张诚

2017-08-16 21:00姚成二
决策 2017年7期
关键词:综合体田园

姚成二

一幅美好画卷的形成,绝不能仅仅是一张图画,更重要的是背后的顶层设计、商业计划和运营管理方案。

2016年9月,中央农办考察小组一行数人来到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调研,当来到田园东方时,前来调研的领导和专家眼前一亮,一致认为这是中国乡村发展、特色小镇发展最好的模式之一。

作为国内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田园东方自落地以来,备受关注,这一模式出自田园东方的创始人兼CEO张诚。这位建筑系出身的65后,拥有多年城市综合体和文旅产业运营经验,以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业的视角及一颗热爱田园的心,缔造了田园东方。

对于眼下正处于酝酿和试点培育期的田园综合体而言,观察张诚浸润田园的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思考田园综合体。

“刀下留房”

初见张诚,外表温和的他,严谨细致。意料之中的是他作为企业掌舵人的雷厉风行、高屋建瓴的风格;意料之外的则是他坚守尊重自然、热爱田园的情怀,以及把想法付诸实践的勇气。

1993年,张诚毕业于“中国现代建筑学学科发源地”东南大学建筑系。2001年加入大连万达集团,从事商业地产,一干便是十年。从万达宁波公司总经理到商业规划院院长再到集團副总裁,他一度被认为是新生代领导的热门人选。

被誉为商业地产教父的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公开表示:“万达真正懂商业地产的人不超过五个,张诚就是其中之一。”这对张诚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肯定。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值地产事业巅峰的张诚,却在2011年用一种云淡风轻的方式发布了离任消息,将目光投向了乡村。用张诚的话来说,他是按自己的想法,在快速城市化时代之后,在社会更需要、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探索并开创一个新模式——田园综合体。

张诚坦言,在建筑地产行业深耕十多年,深受城市规划设计的熏陶,商业地产的思维方式、万达城市综合体的模式,是他首创田园综合体最重要的理念来源。

“万达城市综合体是城市的一种功能性的空间和场所,它的逻辑就是里面做复合的多功能和多业态的组合,并辅之以运营逻辑和规划逻辑集配。田园综合体逻辑上也是一样,比如城市综合体营建理论中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原则,在田园综合体中同样适用。只不过空间不同,业态不同,还有一些面对利益相关体的矛盾不同。”在张诚看来,无论城市综合体还是田园综合体,运营逻辑是互通的。

2012年,基于自己对乡村社会形态和乡村风貌的长期思考,张诚结合北大光华EMBA课题,发表了论文《田园综合体模式研究》,并提出了“新田园主义”的十大主张,成为“新田园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产业驱动和可复制、城乡互动、乡朴美学、开放与共建、营造新社区等,这是张诚“田园哲学”的集中体现。

在田园东方,一个“刀下留房”的故事至今仍在广为流传。为尽可能保存当地的乡朴美学和文脉,张诚在已拆迁过半的危旧村舍中,选中了10座看似“无价值”的老房子进行修缮保护,并留下了141棵老树和池塘。如今,在他的规划设计下,当年的“拾房村”已成为田园综合体里的乡村文创园,尽显洗尽铅华后的自然天真。

其实,这只是张诚践行自己“新田园主义”十大主张的一个缩影。行走在如今的田园东方里,处处可见他琢磨出来的“杰作”:稼圃集民宿、拾房书院、田野乐园、耶纳农场、华德福学校……张诚将他纸上的蓝图一步步地变成了立体的现实。

新乡村

对于长期处于商业热点之外的中国乡村来说,想在这里撬动一个市场,并非易事。经过长期潜心研究乡村发展后,张诚很快找到了其中的原因,“一是没有经济增长点,没有产业;二是农业产出的效益低,增长率慢,不足以覆盖农村现代化的所需成本。”张诚对《决策》分析道,“2016年农业生产总值仅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8.56%,却要养活5.9亿农村人。”

在他看来,旅游业可以直接建立在农业的本体之上,消费主体是城市人,增加值大。选择旅游业作为驱动性产业,必然可以成为带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为什么在农业上不能叠加其他产业,让它变成综合体?”带着这样的初衷出发,一场属于田园东方的探路历程正式开启。

在具体实践中,田园东方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动摇和充分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以企业化承接阳山镇政府流转的6000亩土地,通过规范化、科技化运作当地的特色水蜜桃产业,提升附加值,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田园东方的基础性产业。

再以文旅产业为驱动产业,以生态自然型、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高品质的度假产品组合,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吸引大量城市人群消费,加速城乡互动,从而解决农民就业与可持续创收的问题。最终催生当地社会经济产生蝶变,吸引原住民、新住民、游客三类人群,营造出新型乡村、小镇,形成田园社区。

“归纳起来,田园综合体就是综合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形成多功能和多业态的组合。最终打造5000亩农田加水域,5000人的田园社区,8个乡村文创园,每年产生80万次人流,形成一个人居和产业共融的新乡村。”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张诚坦言自己更多是作为一个构架师,搭建新的运作平台,建立一种新的管理和运营模式。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投资约28亿元的田园东方二期项目,也是国内首个田园文旅小镇,整体建成后将形成每年80万人次的客流接待能力。未来,田园文旅小镇还将规划建设为集“1个小镇中心、5个主题游乐、4个度假产品、3个农业基地和2种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主题综合性文旅项目,具备涵盖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和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

“编剧”与“主演”

“一幅美好画卷的形成,绝不能仅仅是一张图画,更重要的是背后的顶层设计、商业计划和运营管理方案。”张诚告诉《决策》,无锡田园东方自建成以来,考察学习的人纷至沓来,但让他感到遗憾的是,很多人仅停留在景观设计手法上。

在他看来,“田园综合体是新田园主义的主要载体,而田园东方的商业模式就是田园综合体。它的投入可以大,也可以小,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模式。田园东方的样本价值在于他的商业模式。”他形象的把田园综合体的顶层设计、商业模型、产品模式、运营方案比喻成“编剧”。有了“编剧”,才能把政府、农民、企业、金融机构四个“主演”集齐,才会上演一台精彩的“田园大戏”。

放眼田园综合体的未来,张诚是兴奋的,同时也是担忧的。兴奋的是田园综合体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可以号召、激励更多的实践者、投资者参与其中;政府也会尽可能的给予政策支持。但让他感到担忧的是,很多人会把这当成又一个“投资新风口”。

“田园综合体属于一个中长期的事业,一个项目的正常周期是五年以上。整个链条很长,一定要有耐心,容不下半点急躁。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田园综合体是商业模式,一定要商业逻辑自洽。不要蒙人,不要变成政府补贴,不要变成扶贫,不要变成面子工程,更不要变成理想主义。”张诚通过《决策》寄语道。

在追求新田园主义的这条道路上,张诚对《决策》坦言自己更想做开拓探索者和勇于实践者。为寻找感悟,走在前列,他远赴德国,写出了十篇《旅德笔记》;为总结经验,提炼模式,他开辟成都、北京、上海等新“试验场”,只为做到心中有数,脚下不慌。工作之余,张诚偶尔会参加一些田园综合体的研讨会,与大家分享交流心得。

复兴田园,寻回初心,这是如今张诚内心的真实写照。在他心中一直有一幅理想乡村生活画卷:画卷里的中国乡村丰饶、恬静、一派田园风景,而且触手可及,就在我们身边。

猜你喜欢
综合体田园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Tikkurila教堂及住宅多功能综合体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多伦多“波浪形”综合体
田园乐趣多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