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参与,民众共享

2017-08-16 02:12
中华儿女 2017年15期
关键词:民俗学真性民俗文化

非遗传承应该保持原真性,过于“现代化”的变相嫁接、创新、改造将使原生态的非遗变得程式化、庸俗化,失去了本真性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先生认为,应当把密切联系着亿万民众生活和心理愿望的民俗文化空间的遗产保护列为重中之重。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领域仍在不断拓展。就今日民俗學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生产民俗、生活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精神民俗等。根据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非物质文化包括节日、灯会、庙会、婚俗等项内容。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具有参与者大众性、地域性等特点。此外,很多民俗文化都会借助一定民俗文物等物质的东西表现出来。因此民俗文化中物质上的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种民俗文化都有其物质载体,如节日文化就包括饮食、节日纪念物品、活动场所等物质因素。端午节的粽子、菖蒲、艾草、荷包、五彩丝、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兔儿爷、月光纸;重阳节的菊花、茱萸;等等。

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讲,中国的民俗学者是先知先觉者。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就投入中国民间文艺的抢救保护工作之中。中国民俗学会自1983年5月成立以来,致力于调查、搜集、整理、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民俗,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为移风易俗、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完成《十套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这一工程被誉为“文化长城”,写入民间文化抢救保护的史册。

现今,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诸如社会经济环境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文化的冲击,等等。

对此,一些专家认为非遗传承应该保持原真性,过于“现代化”的变相嫁接、创新、改造将使原生态的非遗变得程式化、庸俗化,失去了本真性。很多地方的民俗歌舞申请非遗时,唯恐它太“土”或者不够“美”,于是添枝加叶、随意改造,经过乡、县、省层层改造,到了北京就面目全非了,研究民族歌舞近30年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巫允明对此十分痛心。

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民俗也无法抗拒社会时代变迁给它带来的影响,如果不抢救,如果不加入时代性、符合现代审美的元素,或许等待它的只有消亡。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萧放表示,地方办节庆活动,必须找到和老百姓生活状态、精神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元素,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比如,浙江省开化县民众在中秋节有玩草龙的传统,当地政府结合这一传统开发了地方节庆活动——香火草龙。虽然那是一个不大的节庆活动,但当地老百姓很熟悉,都很愿意参与。这样的节庆活动既可以让民众休闲娱乐,还成了当地旅游特色。另外,像内蒙古的那达慕、西藏的雪顿节、南宁歌会等节庆活动都做得很好,持续了很多年。”

正如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刘明阁所说,“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全体居民的齐心合力,只有达到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全民参与、民众共享,才能真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活力并发挥其现代价值。”

猜你喜欢
民俗学真性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建筑原真性探微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论述类文本阅读
柳田国男民俗学形成过程的研究
试论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仓颉造字”引发的思考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关于治疗近视眼答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