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2017-08-17 23:56刘爱君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37期
关键词:病患心血管协同

刘爱君,李 伟

(山东金岭铁矿医院,山东 淄博 255080)

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刘爱君,李 伟

(山东金岭铁矿医院,山东 淄博 255080)

在长期的护理后,对两个小组病患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和心脏功能展开观察并记录分析;对两个小组病患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进行检测并对比;对两个小组治疗效果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两个小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并做出对比;使用抑郁症专业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对两个小组的病患展开分析和比较。

协同护理模式;急性心肌梗塞;心功能;心理状态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此病具有危险性大、疼痛度深的特点,因此病患在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焦虑、烦躁和紧张等不良的心理状况,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在对病患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入了协同护理,此种新型护理模式对病患的治疗有着极大的辅助作用,使病患的各项指标得到提高,心理状态恢复正常,应予以广泛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患者94例,通过平均分配的方式将这些病患分为两个小组,其中一组命名为协同组,另一组命名为常规组,各47例。协同组中有男24例,女23例,年龄42~78岁,平均(62.15±4.23)岁,其中患有糖尿病的14例,患有高血压的15例,具有吸烟史的24例,具有嗜酒史的9例;常规组的中有男26例,女21例,其中年龄41~80岁,平均(62.21±4.79)岁,其中患有糖尿病的15例,患有高血压的14例,具有吸烟史的26例,具有嗜酒史的7例。通过对全体病患进行诊断后确定全体病患均满足该病的诊断标准,全体病患对此次研究均知晓并自愿参与,全体病患均不具备其他器官性疾病、无恶性肿瘤、精神均表现为正常,语言能力和各项能力均正常。将两个小组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并未发现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病患的护理根据分组展开不同的护理模式,对常规组给予以往的护理方案,其中主要包括对病患进行一般的健康恢复教育,对病患的饮食进行一般干涉,对病患进行一定的保健指导,除此之外还要对出院的病患进行定期的鼓励和随访[1]。协同组的护理则是在常规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加入协同护理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加强交流,护理人员要经常与病患进行沟通,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进而确保其心理状态达到最佳状态,克服病患对病魔的恐惧,给予病患充分的关爱;(2)耐心解答,对病患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回答,保持良好的态度,老年病患具有耳背和记忆力差的特点,对待老年人要不厌其烦,随时保持热情;(3)制定健康手册,加强疾病认知能力,对病患讲解该病的病理和相关注意事项,加强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理解,使其能够更好的配合医院的治疗[2];(4)教授病患家属一些基本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术等,以便其应对突发状况;第五,对病患的个人喜好和生活习惯进行深入了解,制定个性化方案,做到贴心服务,进而提高病患舒适度,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1.3 观察指标

对病患的心理状态和心血管事件进行统计并计算得出其概率;使用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两组病患进行调查,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使用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症专业量表对病患进行评估,根据我国的评定标准来看,分数高于29分则评定为极度焦虑,高于21分则评定为明显焦虑,高于14分则评定为存在焦虑,高于7则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定为稍有焦虑,低于7分则评定为无焦虑状况;对病患的左心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功能障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室间隔厚度进行记录并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 心理状态

对两个小组展开不同的护理模式后,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统计并分析可以得出,常规组出现焦虑的15例(31.91%),而协同组出现焦虑的5例(10.63%),协同组出现焦虑的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明显,差异有同学意义(P<0.05);常规组出现抑郁的16例(34.04%),而协同组出现焦虑的3例(6.38%),协同组出现抑郁的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个小组病患的心理状态(n,%)

2.2 生活质量

对两个小组展开不同的护理模式后,通过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两个小组的生活质量进行统计,对其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协同组的评分均高于常规组,两组间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个小组的生活质量评分(±s)

表2 两个小组的生活质量评分(±s)

分组 精神状态 社会功能 精神状态常规组 62.45±4.41 63.81±5.27 63.42±4.31协同组 83.12±4.25 82.82±4.82 84.15±4.23

2.3 心脏功能

通过两个小组护理前后的心脏功能进行对比后可以看出,两个小组病患的所有指标都有良好的改善,两组之间相比,协同组的效果更佳,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个小组病患心脏功能指标(±s)

表3 两个小组病患心脏功能指标(±s)

组别 时间 左心射血分数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室间隔厚度常规组 护理前 41.85±4.98 40.11±4.18 52.45±4.13 16.87±2.83护理后 52.25±4.65 35.87±3.88 48.95±3.89 12.01±2.18协同组 护理前 40.14±4.14 39.25±4.32 51.78±4.71 17.05±2.72护理后 60.15±4.21 30.15±2.63 41.13±3.18 7.05±2.11

2.4 疾病认知能力

对两个小组给予不同的护理模式后,两个小组对疾病的认知能力产生明显的差异,首先,协同组的病患对该病的病理都具有基本的了解,对各种禁忌事件都严格遵守,饮食和作息也达到了标准的要求,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合理的控制,在治疗和护理中配合度十分高;其次,常规组的病患对该病病理不甚了解,各种违反禁忌的事件时有发生,饮食和作息仍旧存在不规律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配合度不高。对两个小组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协同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心血管事件

对两个小组给予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后,两个小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常规组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的4例,出现心绞痛的4例,因心血管事件再度入院的3例,常规组出现心血管事件的11例(23.40%);协同组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的2例,出现心绞痛的1例,因心血管事件再度入院的1例,协同组出现心血管事件的4例(8.51%),对两个小组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协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束语

急性心肌梗塞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治疗中病患会因疼痛和心理压力而出现抵触治疗的状况,基于此在对病患进行护理时一定要采取新型的护理模式,协同模式在对此病病患展开护理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效,病患的各个方面均有明显的好转,因此应将此种模式进行广泛的推广,使广大该病病患能够获得良好的服务,进而使其身体各项机能得到恢复,为其早日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王茹婧.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医药卫生:引文版,2016(10):00091-00091.

[2] 陈 红.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梗患者心功能及不良情绪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6,22(35):97-98.

本文编辑:赵小龙

R473.5

B

ISSN.2095-8242.2017.037.7225.02

刘爱君(1970-),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方面

猜你喜欢
病患心血管协同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高原地区脑囊虫病杀虫治疗期的观察及护理措施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