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革与治理的若干思考

2017-08-17 04:20杨婷
理论观察 2017年7期
关键词:共性社会主义治理

杨婷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各种社会矛盾和复杂问题呈井喷状态。面对如此困局,通过深入辨析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进而科学界定两者的理论内涵,深入明晰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才能更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进程,进而统一全党思想,为顺利实现我国既定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这既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必要之举,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之需,其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不言而喻。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治理;共性;差异;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7 — 0051 — 03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改革举措的保驾护航,也需要治理手段的密切配合。面对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崭新课题,我们必须对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范畴进行科学界定,并在此基础上认清其共同特征和本质区别,进而为当前我国开展的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

一、关于社会主义改革与治理范畴的科学界定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紧密结合我國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着改革议题,发表了一系列讲话”。〔1〕这一系列讲话再次将社会主义改革推向了新的研究高度。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探索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途径,直到改革开放,我们才寻找到一条在中国大地上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便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富国强民之重举,故而自然引起广大中国学者的密切关注,从目前我国学者对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研究成果来看,其论著巨多,而且各类学说精彩纷呈,对于其范畴的界定呈现出诸多不同,但究其内在本质,国内学者关于社会主义改革范畴的界定仍存在许多相同之处,笔者在参阅诸多界定后,认为所谓的社会主义改革是指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前提下,依靠社会主义国家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断进行调节,从而实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一种社会行为。

(二)社会主义治理的科学内涵

“社会治理已成为当下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术语”。〔2〕社会主义治理对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将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随着我国社会步入新常态,各类突出问题接踵而至,严重滞后着社会发展步伐,中国共产党针对此种情况,从当前我国面临新常态的具体实际出发,特提出了社会主义治理这一良方。从历史学角度而言,社会主义治理其实早在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时就已经存在,而在当今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治理的重要性更日益凸显,从而逐渐引起我国学者的深切关注。近些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治理的功效,我国学者也纷纷从诸多方面加以深入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学术成果。由于社会主义治理具有系统性、复杂性、整体性的特点,对其范畴的界定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之处,可这不能阻碍我们对其进行尝试性探究,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治理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个社会主义治理主体在相互协作的基础之上,合理运用各种治理手段来化解社会矛盾,以达到和谐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行动。

二、社会主义改革与治理的共性与差异

(一)社会主义改革与治理的共性特征

1.理论出发点相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党执政成败的重要标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夯实我党执政之基的重要方法,更是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改革,能够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改革红利,进一步维护当前来之不易的各项成就,其出发点始终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点与社会主义治理是完全相同的。社会主义治理虽然与社会主义改革并非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其范畴也存在诸多差异之处,但社会主义治理旨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完善,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虽然在许多细微之处与社会主义改革大相径庭,但只要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清晰的发现: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的出发点相同,均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之根本利益,这一点是无法质疑和推翻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其所追求的目的也是最大限度的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彰显出改革与治理的共性。

2.本质属性相同:色彩性、行动性、动态化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归根结底是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由其综合因素所致,并非因个人意愿所能左右,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受益匪浅。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从最简单的字面意思上来说,两者存在一个共同的基础性前提,即社会主义制度。通俗而言,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的共同基石。脱离了社会主义制度来谈社会主义改革抑或社会主义治理,都会成为无稽之谈,毫无作用可言。除此基本属性之外,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的本质属性存在相同之处,即两者都是一种社会行为,均强调落实的重要性,都可归结于社会行动的内在范畴,行动性自然成为两者的共性之一,社会主义改革面对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发展现状,其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化发展过程之中,而社会主义治理的对象也时刻发生着变动,因而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也就深刻说明动态性也是两者的共性之一。从上面的诸多论述中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均具有色彩性、行动性和动态化的本质属性。

3.目标的一致性:化解矛盾、维护公正、激发活力

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诸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在新常态下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和提高社会主义治理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改革能够改变不切合实际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矛盾的彻底解决和公平正义的最终实现以及市场健康运行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从这一功效来看,社会主义治理具有相同的作用,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目标的一致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性,这一联系性主要表现在:两者均强调通过各自不同手段以达到谋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进而实现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之局面。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其共同致力于推动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和谐稳定局面以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新常态下,改革议题的确定,必须打破常态化的人云亦云”,〔5〕尽管我国当前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在破解难题的过程中,必须从思想层面高度注重社会主义改革和治理的目标一致性。

(二)社会主义改革与治理的差异

1.执行主体存在差异性

从上文中对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科学界定中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改革的推行主体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既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倡导者和助力者,也是引领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的掌舵者,其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最重要的执行主体。然而对于社会主义治理而言,它的执行主体具有多样化的鲜明特征,从主体属性上来看,政府部门在社会主义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称为社会主义治理的第一位治理主体。社会主义治理还存在很大的复杂性,这就在本质上呼唤社会组织的介入,社会组织能够在某些方面降低社会主义治理的难度,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治理的有效性,因此,可以说社会组织也是社会主义治理不可缺少的主體之一。当然,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组织,在进行社会主义治理的过程中,都无法离开广大公民的参与,公民对于社会主义治理而言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治理的主体之一。“无论是历史、现实、还是未来,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6〕都不能没有社会主义改革和治理的参与,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两者在执行主体上的单一性和多样性的不同,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针对的客体存在差异性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成果的继承”。〔7〕从这一论述中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对象是无法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简而言之,社会主义改革的客体承担者是部分生产关系。而从上文中对于社会主义治理范畴的界定中,我们可以明确得知,社会主义治理的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很明显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治理在落实对象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众所周知,生产关系是指人民在社会生产的动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关系,其与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本质性的区别,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由于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治理在实施客体方面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两者在诸多方面的不同,基于此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势必要求我们在面对各种新常态的环境下,严格依据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实施客体的不同,分别推行具有针对性的有效举措。这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必然结果,客体的差异性注定了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分属于不同的学术范畴。

3.执行手段各异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即将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崭新事物,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无法预料的困难,若想破除发展困难,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确保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地长盛不衰,我们唯有不遗余力的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能够逐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社会主义改革旨在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来推动当前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扫清障碍,它的执行手段为根据客观实际,调整或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这一点与社会主义治理是完全不同的。从目前的学术研究来看,可以将社会主义治理的手段划分为:法律法规和思想道德建设。概而言之,社会主义治理注重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其手段较之社会主义改革更加多样化和具体化,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治理在执行手段方面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的。前者的执行手段较为宏观、抽象,囊括诸多执行方式,后者的施行手段相较前者而言更加明确化,其手段的范围较之狭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改革的执行手段包括了社会主义治理的执行手段。

三、深入辨析社会主义改革与治理的意义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社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但若想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力量,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从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新的中国实践,方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上述结论是中国共产党从事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得出的宝贵经验。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范畴进行深入辨析,既可以在思想上使我们明晰两者存在的密切联系,又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两者的诸多不同之处,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细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做出相应的理论贡献。深入辨析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既是学术研究的必然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在原有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其理论价值。

(二)顺利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顺利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当前我们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各种发展挑战的关键之举,也是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辨析社会主义改革和治理的重要意义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需要通过治理创新解决转型期的复杂矛盾”〔8〕,以此来推动新常态下的各项建设事业,而这一过程,必须要有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参与。通过深入辨析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范畴,将会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阶段性特点,有助于我党采取诸多富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实现既定的发展战略目标。我国当前制定实施的诸多社会发展目标,是在充分考虑我国社会发展实际,运用崭新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就需要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即中国共产党唯有充分深入的明白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之后,方能制定出符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战略性目标,并在此理论前提之下,采取更加具体化措施来实现诸多既定的战略目标。

(三)实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思想上的统一,并为达此目标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教育活动,诸如整风运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活动,这些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党的认识,提高了党的纯洁性,加强了党的团结程度。思想决定行动,思想的统一性方能带来行动的一致性。对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范畴的深入辨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常态下进一步统一党的思想认识,用最新的科学理论成果武装全体党员干部,进而达到行动一致的理想效果。党的事业是一项充满艰难险阻的系统工程,在其过程中,无时无刻都会遇到崭新的问题和困难,仅凭个人或某个团体的力量均无法完成此项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这就从根本上要求我党利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来统一全党思想,提高思想的统一性,进而形成行动合力,方能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巩固我党的执政之基。从全局角度出发,对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治理范畴的深入辨析,将会带来我党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和行动上的空前一致。

〔参 考 文 献〕

〔1〕王立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发展〔J〕.东岳论丛,2014,(07).

〔2〕陈成文,赵杏梓.社会治理: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及其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5).

〔3〕颜晓峰,李徐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观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5).

〔4〕苏瑞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构建〔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4).

〔5〕竹立家.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发展〔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2015,(01).

〔6〕钱津.论邓小平的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0).

〔7〕周越,贺容南.略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及其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J〕.毛泽东思想概论,2001,(10).

〔8〕魏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共性社会主义治理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