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冲突

2017-08-18 07:44韩玉燕孙晶琦熊壮强永昕叶文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特色旅游发展

韩玉燕 孙晶琦 熊壮 强永昕 叶文

本文简略综合了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状况,针对旅游的本质、乡村旅游的特色、旅游扶贫和文化侵蚀的问题,根据民族融合的历史、自然界生存法则和社会掌权者的重要性,从主流观点的反面,反思了乡村旅游对乡村的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的影响。

引言

在旅游扶贫的带动下,乡村发展旅游成为了热点,不同领域的学者围绕着乡村旅游展开了研究。但是,旅游究竟能否真正脱贫是值得怀疑的,更进一步的说,旅游是在脱贫还是造成更加长久的贫困,带来的效益是持续性的还是暂时性的,耗损的资源是否得到了优化利用?带着这些疑问,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观点。

一、乡村旅游的研究对象综述

国外的研究者运用定性和定量等研究方法,研究了乡村旅游的概念、旅游与乡村可持续性发展的相互关系、当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旅游发展方法、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等多个方面。

国内研究中,有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行政区划和乡村性的角度定义和分类乡村旅游,有从系统论归纳发展模式和社区等视角分析旅游发展因子,,有研究诸如民宿的微观对象,也有从中观尺度研究旅游对旅游地农民的影响。

乡村的乡村性及其特色的消失,生态环境的破坏。新形态下,农民的不适应,空心村的增多,土地流转困难。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发展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阻碍着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反思

(一)旅游本质的浅析

旅游者通过旅游获得身心上的愉悦,视野的拓宽,旅游地借助“旅游”增加经济收入,增加社会知晓度,提高自身的自信心。暂时抛开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来看,我们发现,无论从旅游涉及者中的哪一方而谈,都获得了利益。由此,本文把旅游定为一种发展方式,当然,这种发展可能仅仅是当前的短暂性的假性发展,是以借用未来子孙的资源为代价。乡村旅游是把旅游概念进行了两方面的缩小,一个是地域上的,另一个是发展模式上。这两方面是紧密结合的,地域的缩小突出了乡村的地域特异性,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规划者根据乡村地域的特殊性和旅游发展的普遍性相结合,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乡村,制定适宜的旅游发展方式。

(二)读史明智

旅游兴起发展至今,在人们从中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之后,它的问题才开始被关注到。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文化冲突”。旅游涉及到旅游地和旅游者这两种文化主体,一般来说,前者具有特色,后者则是先进文明的代表。特色是指与众不同,但是特色可能也与“落后”相连。特色的东西是该保护还是被旅游者带去的“先进”文化同化,在旅游地中,有本地居民选着后者,尤其当旅游未达到一定水平的阶段。旅游地中的居民的这种态度跟认识事物的阶段是有关联的。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认识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起初阶段,如同婴儿一般,带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新事物,首先看到的容易是其优点。经历一段时间的认知后,才能对事物有着全面客观的认识,为此付出的代价包括了原本事物的丢失。正所谓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失去了才意识到“存在”。

翻阅历史,我们对此可能会抱有种坦然的心态,不会给予过于强烈的批判。在我国历史上多次发生民族融合,不同文化的碰撞。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官员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族姓氏;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等。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1978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学习向西方学习,利用市场经济的优势,使国有制、公有制更加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两种文化相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文化倾向于学习、模仿先进的文化,调适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这是历史趋势。

同样,旅游地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或者对自身的文化不自信时,求存的本性会促使着当地居民学习外来文化。相反,一味固守自身的特色,倒是陷入了“封关锁国”的顽固守旧主义。所以,我们应该反思旅游地对待旅游者带来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方式的合理性,而不是旅游地特色的消失。这种方式能在吸收先进的成分的基础上,发展自身值得保留的特色因素。

(三)“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

自然界中的诸多法则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人从自然中来,不曾与自然隔离,人类依然受着“弱肉强食”的控制。一只鹿被一只饿狼撕裂吞食,我们能批评狼的残忍,去保护那只鹿吗?答案是绝对不行。那只鹿是只病鹿,倘若继续在鹿群中,会导致更多的鹿被感染,更多的鹿被吃,旅游地失去的“特色”很可能就是那只病鹿。

旅游地的特色很少仅仅只有一两个,在较多的特色中,能够被列为保护和发展的旅游“特色”应当符合发展的要求,依然具有生命力,同现阶段以及未来较长时间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四)对弱者的“保护”是罪恶

从外界打破是压力,从里面打破是生命。旅游作为乡村脱贫的方式之一,当乡村自身的发展愿望不强,对政府等外界的帮助过于依赖,那么旅游便成了乡村更加贫困的助推器。本文认为,乡村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来自于乡村内部的发展愿望强度。乡村的扶贫的第一步是激发乡民对发展的渴望,是对乡村的主体——农民的发展素质上的脱贫。其次是提供机遇、资源等物资上的援助。

2013年,元阳哈尼梯田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在此光环下,哈尼梯田目前似乎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元阳的旅游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当一项事物被作为特色成为旅游资源时,为了保持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事物往往会停止发展。一旦旅游者的消费偏好发生变化,今日的特色瞬间成为了厌恶的根源,这将旅游地推入了困境。因此,元阳哈尼梯田应当对被作为保护对象和引进新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两种方式下的长期综合效益做对比,从而确定更为适宜地发展方式。

在考虑如何开发旅游资源之前,乡村应作为区域的部分客观地分析旅游资源,定位发展水平,如图1所示。达到适宜的发展水平时,旅游地应该暂停开发,保持现状,以避免衰退为主要目标。乡村制定适宜的发展水平需要从区域的发展高度,综合区域产业发展地位分析和区域资源种类分析这两个角度,确定发展位置的主要流程如图2所示。

(五)生活方式的适宜性

扶贫是乡村发展旅游的目的之一,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把某些个体认为的先进的生活方式强加给乡村,忽视了乡村原本平衡的状态,尤其是农民原本自给自足的满足感。在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乡村确实普遍不如城市,但是,撇开经济因素,我们能够发现乡村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睦的邻里关系,拜金主义还未泛滥,那里依然是人地和谐的状态。与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节奏快相适应的价值观过多的猛烈地冲入乡村,很可能导致乡村居民一时间难以适应,迷失自己,走向了错误的意识形态,极端的全盘接受外来事物。

(六)乡村发展的引导者

乡村的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与行政管理者密切相关。这要求管理者能够意识到社会持久稳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人地永久性和谐为原则,任人唯贤。

三、结语

发展乡村旅游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新思路,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批判性的看待。本文对保护乡村的“特色”、追求发展无限性的主流观点,进行了反面的反思,提出了发展适宜性和选择值得保护的“特色”的观点。乡村的发展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若想发展好乡村的旅游,还需要各个领域和各个相关主体的交流、合作和不断的探索。运用整体论、系统论和矛盾的特殊性等理论指导,理智客观地对待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特色旅游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