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曲折细嗅蔷薇

2017-08-18 08:43周旭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7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

周旭

【摘 要】孔子是我国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大家,鉴于现阶段应试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我们只有吸收优秀传统经验,才能认识的错误,更好的前进。

【关键词】教育经验 应试教育 吸收借鉴

【中图分类號】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143-02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一位卓有见地的教育理论家,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也是一位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的教学者。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过长远的影响。直到20世纪初期,在我国教育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方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基本上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楷模。他所创造的教与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外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正如北师大教授郭齐家曾说:“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的基本特色,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珍贵的财富。”

我重新学习了《论语》《大学》《学记》《中庸》等著作,总结孔子的重要教学理论及教学内容,在现阶段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又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类即将进人二十一世纪,它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的世界范围的竞争将是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科技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我认为:教育,是一个民族希望的所在;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所在。教育的发达就是一个民族的昌盛;教育的失败就是一个国家的落伍。

而现阶段国家的实际情况决定我们现阶段的教育状况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虽然国家尽可能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但因为各个地方的经济状况、教育实际有所不同,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实行严苛的应试教育。时间越长,应试教育的弊端就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了令人困扰的问题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带着这些困扰,从各处寻找解决的办法,发现,孔子不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家,他的伟大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的了解,对受教育个体规律的尊重,对教育发展的远见卓识。

2500年前,孔子提出了“仁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他强调:“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孔子将做人放在了首位,然后才是学习。“学会做人”既是孔子德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会了做人,才能深刻理解受教育的目的、受教育的真谛,才能够学而有成之后运用学到的知识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认为这才是教育中的“本”。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由于各界人士对于教育的所谓重视,将知识廉价的、一股脑的塞给学生,懵懂孩童就知道背着书包按时去上学,对到学校干什么、学书本上的知识干什么一无所知,引导的好,孩子知道将知识学会树立一个几乎是自私的学习目的;引导的不好,学生甚至从很小就对上学有抵触情绪。这样,就与我们殷切的期望相违背了。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 “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 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大众谋福利的人。 高三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口号:“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整天以这些口号为精神支柱的学生一旦能够成功,怎么期待他们会心怀大众?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这一光辉思想对于我国当前教育现状来说真可谓“切中时弊”。

“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达到德育目标的最好方法。“孝、 悌、忠、信”,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对国家尽忠,对朋友诚信,一步步推己及人,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培养仁爱之心,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德育的最起码要求,然后向纵、横两个方向逐步扩展,再进一步要求“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达到 “泛爱众”的要求。 从学生成长的经历与接受的难易程度来看,孔子所要求的德育目标在具体的操作中比较好实施。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道德教育方法合情合理。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是孔子给自己的学生安排的课程。用这些课程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它们相当于我们从前所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全面发展的理论离现在没有很久,但大家集体感觉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再提到它了。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砍掉了很多看似没有作用的内容——德,需要潜移默化,砍掉;体,等到升学后再说,砍掉;美,与考试没有很大关系,砍掉;劳,那么多校工,哪里轮到学什么干活,砍掉。就剩下什么了,智。这样单一的发展学生的智,是没有效果的。

所以,看我们现在教出来一批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应试教育实行了30多年了,学生越来越会做题了,出题老师越来越为难了,知识水平进步了,国民经济提高了,我们学生的心理素质脆弱了,目光越来越短浅了,国民素质越来越“危机”了。我最不愿意听到有人说我们现在没有信仰,可是道德虚化的国民素质,理想视野狭窄的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受到阻碍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学习兴趣的学生,身体、心理素质下降的现实都在控诉着应试教育的弊端。

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孔子能够做到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而几千年后的我们却在违背着教育规律,做着拔苗助长的蠢事呢?

急功近利,大家都在浮躁的奔着一个目标前进。家长只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从小学很多知识,忽略了孩子成长的需要,妨害了孩子的兴趣;学校也在着急,一味的素质教育如果影响了考试成绩怎么办,会影响学校之间、城市之间的成绩排名,结果就越来越严,将初中高中办成了监狱,孩子在这样的监狱里成长,怎么会有想象力、创造性?结果,教育就成了拥有一个个流水线的工厂,我们的学生就是那一个个面目雷同的商品。

再读孔子的著作,在他的教育思想里思考,怎么转变思想,使我们当前的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卓有成效。总结孔子的教育理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真正的将学生当做教育的主体。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关注,我们可以参考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的观点。即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 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所以实践仁德,全凭 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言下之意,教育在于透过 “自我转化”以达到“世界的转化”,在于以人为主体 去改造世界,建立个人与社会的连续性。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模式强调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加以塑造,一切活动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学生往往处于附属地位,这种师生观、教学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因此,以孔子“为仁由己”与主体性的教育观为依据,现代教育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和组织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能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二、尊重学生成长的需要,让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技艺传授。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立竿见影的,而应该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富有想象力、拥有科学的审美观、永不枯竭的创造性,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举一反三,而不是目光短浅的只是教会学生做习题。

三、运用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教育学生。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当一个人经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或对 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表达不出来的时候,是启发引導他更上一层的最好机会。千万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不要填鸭式的硬灌。

还要注意因材施教。 他说:“力不同科, 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当我们真正的注意到因材施教后,会发现,当然会有会学习的天才,也有接受慢一点的学生,分层教育之后,两者的差距会慢慢缩小。

综上所述,孔子用自己50多年的教学经历,积累下的知识和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就像是带着蜗牛散步,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影响了学生正常的规律,在慢下来的过程中体会成长的快乐,征途曲折,细嗅蔷薇,只要目标不变,假以时日,这些蜗牛还是会一步一步走向金字塔的顶端。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
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快乐教育”
宁夏音乐类艺考生进入大学前后学习状态之比较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
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人人成功
应试教育与新课改并非对立关系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EMBA教育不该走向“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