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

2017-08-21 04:48龙祖蓉
魅力中国 2017年28期
关键词:初中美术新课程改革

龙祖蓉

摘要:美术教学是一种多元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及时地反思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美术

美术课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艺术学科,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必修课之一,不但要传授学生系统的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修养。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民族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基于以上目的,教学者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遵循课程改革的方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焙养其想象力、判断力、认知力和创造力;发掘学生自身创新思维能力,将他们培养成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一、引导学生建立审美情感

传统的美术教育一般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特长,为想从事美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一种基础教育,而普通的学生一般忽略美术学习,更注重文化课的学习,以应对升学考试。另外,教师也不重视对普通非艺术学生的美术教育,这使初中的美术教育几乎形同虚设。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下,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美术教育才是符合时代历史潮流和现实教学需要的。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高等专业人才,而是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审美情感,生出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会欣赏一些世界名画,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可谓是永恒的经典。学生不是要临摹画作,而是心怀敬畏,以一种审美视角来体味画作本身的美,以及画作背后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对时代变革的一种态度。画作的色调,明暗过渡自然和谐,体现出画家精湛的绘画技巧,特别是对画家内心世界的剖析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欣赏美、创造美,更能获得许多心灵、情感的交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健康的发展。美术教学是引导学生建立审美情感的尚佳途径。

二、引导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在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当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切实地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的立场上诱导、调动和启发学生的个人情感,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触各类美术材料和美术工具,及时教给学生必要的美术技巧和美术技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利用社会美、大自然美以及人类的优秀艺术作品,帮助他们揭示美的内涵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思维和审美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美术课程来实现的。西方优秀的静物画和风景画所描绘的内容都非常质朴,而且十分贴近生活。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在上课之前适时地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爱好,搜集一些美术作品资料,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一些相关资料,比如艺术家的个人介绍、艺术风格、逸闻趣事、代表作品等。除此之外,美术教师还应及时地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新课程理念明确了师生新的关系,强调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和学生平等的,师生间平等地进行学习、情感交流。所以,美术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地投入到活动的全过程,积极地觀察、想象、收集资料,充分地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地学习构图、学习画法和技能,最后尽情地画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脑中形成的画面,把自己的想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与他人互动,激发了主体人格的形成。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果学生的美术作品只是真实地记录美,那效果肯定没有照片好。美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融入了画者的情感、态度,对原物进行了创新。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这种创新融入到美术作品中,呈现给观者不一样的美感。学生的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课下练习的时候,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题目。学生具有实际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不仅对教师出的题目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还可把这种经验融入到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去,从而具有了创新性。此外,学生在完成美术作品后,还可以返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与真实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在更加充分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进行充实、丰富和美化。因此,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参与社会实践,为获取丰厚的创作素材、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想象空间,并为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劳动也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多多带来学生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去学习,去劳动,在实践去享受独立和自由,塑造创新型的人格,培养创新能力。

五、营造美术课堂文化,洋溢艺术文化气息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训练学生美术技能,也需渗透一定的文化知识。从美术本身特点看,有较强的综合性,较广的知识面,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在培育学生艺术素质上,美术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把美术教学由技能层面上升至学习美术文化层面,适当地向学生介绍创作者生平或美术作品所隐含的故事等知识,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美术与历史、生活、政治等方面的密切关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如《寻古探幽》时,教师可适当介绍画像砖、画像石的神话故事与历史故事,让学生在赏析中形成崇尚文明以及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情感态度。同时,教师还可将画像砖与中国传统书法、印章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对古文化的热爱之情,让美术教学洋溢着艺术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1]郭继红.新课改下的初中美术鉴赏教学探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8).

[2]杨清.刍议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工作中的困境及对策.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17)

猜你喜欢
初中美术新课程改革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