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民培训 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7-08-22 17:14房霞娣马银燕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供给侧促进改革

房霞娣+马银燕

摘 要:农民培训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知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灌云县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提出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农民培训,怎样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农民培训;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一、灌云县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灌云位于东经119°2′50″—119°52′9″,北纬34°11′45″—34°38′50″,处江苏省东北部,东部濒临黄海。灌云县境内集高速、国省干道、县、乡村道路与水上交通为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已具规模。东部沿海地区有39公里长的海岸线;拥有国家三级航道盐河等5条等级航道,燕尾港为江苏唯一的海河联运港和连云港南翼重要组合港。有3000吨级、5000吨级泊位各一座,向西通过灌河与大运河连接。东西最大直线距离73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44公里,总面积1538平方公里,人口103万,辖10镇、2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

灌云县冬季受西伯利亚变性冷气团控制,以寒冷干燥天气为主;夏季受海洋性季风控制,炎热多雨,高温期同多雨期一致,春秋两季处于南北季风交替时期,干、湿、冷、暖天气多变。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年均日照总时数2456.2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5%,在作物生长季内为62%,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15度;雨量充沛,年降水800-900毫米。

二、根据县域农业生产发展特点做好培训

1.优质高产高效粮食生产技术培训。灌云坚持走提高品质、增加单产、稳定总产的粮食生产路子,进一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增产提质与抗风险能力,建设20万亩以优质稻麦生产为重点的粮作类生产基地,拉动全县粮作生产上水平,打好年均实现粮食总产80万吨以上的基础。为此,在关键生产季节,如秋种前、开春后、小麦拔节期、水稻中后期等,组织省市稻麦专家、大专院校教授来我县开展优质高产高效稻麦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水平,确保全县粮食生产安全。

2.高品质果蔬技术培训。全县已建的万亩“菜篮子”工程基地和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园区,在此基础上,着力建设两类高品质果蔬基地,一是果蔬标准化生产基地,二是以蔬菜为主的“三品”生产基地,确保每个乡镇建设一个市级示范园区。 为此,县农委专门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教授来灌举办春季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开展蔬菜种植、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高品质果蔬的生产、销售等全方位培训。

3.农村电商培训。全县外向型农产品基地已初具规模,以紫苏、食用菌以及水产品、畜产品、蔬菜、食用菌等深加工为重点,新建或扩建一批外向型农产品基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设农产品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经纪人等专业课程,加大农村电子商务的培训力度,打通外向型农产品现代化的销售渠道。

三、根据五大产业 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每年计划培养3000人次以上。实行精准培养,因需设计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包括围绕六大产业的实用技术、市场拓展等,培训造就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用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

1.灌云豆丹。灌云县有悠久的种豆历史,上世纪70年代县内大豆种植面积近40万亩,仅次于小麦面积。豆丹,又叫豆虫,它是大豆作物的主要害虫,但因豆丹及蛹体内营养成分丰富,我国不少地区有食用豆丹的习惯,尤其是苏北灌云县,据考已经有300多年食用豆丹的历史。每年初,邀请淮海工学院教授来灌云进行豆丹养殖技术培训,并进行豆丹加工技术研发,使灌云豆丹食品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2.芦蒿产业。通过相关专业培训,加快建设芦蒿育苗、生产、加工等一体化运作体系,推动芦蒿年种植面积达到或突破5万亩规模。

3.食用菌产业。请省农科院有关专家,讲授食用菌栽培关键技术措施,构建食用菌栽培、加工、出口运作体系,拉动年产食用菌300万㎡。

4.鹅产业。通过组织养殖户培训观摩,打造种鹅养殖、苗鹅孵化、肉鹅养殖及加工,实现全县肉鹅养殖总量达1000万羽。

5.生猪产业。依托北欧农庄、立华牧业等大型生猪养殖企业,淘汰中小型生猪养殖场户,加速生猪大型养殖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加大规模养殖户的培训、示范带动力度,力争实现年出栏生猪120万头,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0%。在此基础上发展生猪屠宰加工业。

四、当前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接受培训的主动性不强

灌云跟全国其他农村地区一样,年轻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2015年上半年调查统计,从年龄结构看:40-59岁年龄段人口最多,占全部登记人口的43.15%;60岁及以上人口次之,占32.4%;40岁以下年龄段人口最少,占24.45%。可见我县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和儿童接受培训的主动性不强,一些人也是为了应付参与到培训的队伍中来,却没有学到实质性的知识,新技术并没有渗透到实践中去。

2.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与城镇人口相比,农村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学历为主,占41.45%;其次是小学,占36.92%;高中占8.97%;大专及以上仅占2.17%。分析受教育程度偏低原因是:受教育程度略高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家中的中老年人口学历较低。在农民培训过程中,新技术的理论知识难以推广,培训双方都会遇到困难,培训效果也不明显。

3.基层对农民培训重视不够

实践证明,村级组织加强了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宣传发动工作做得好,参加培训的人员就会增多,培训工作就可以顺利进行。农民培训的时间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单纯为完成培训任务而设置培训课程,就会导致农民在时间上的不充裕,无法按时参加培训。

五、做好当前农民培训工作的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培训认知度

发展现代农业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只有不断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才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2.加强师资力量,提高培训效果

以提升教学能力为重点,依托农业大学、职业院校平台,把走出去与请进来有机结合,有计划、分阶段对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轮训,使之不断得到“充电加油”,更新知识,提升师资教学能力,建立一支优秀的农民教育培训队伍,为持续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打实基础。同时,通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内部管理,努力营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浓厚培训工作氛围。

3.创新培训方式,激发创业激情

一是开展学历教育以农广校为主体,按照国家实施农村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要求,对村组干部、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及社会待业青年开展学历教育,培养各类管理型人才和农业生产一线高层次人才。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农业生产季节及生产实际需求,综合运用现场会、集中培训、入户指导、移动课堂等方式,紧紧围绕灌云农业生产区域性特点开展高产优质新品种、高产高效新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三是实行订单培训。以培养职业农民为目标,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学校与中介服务机构联合建立互动协作机制,让参训农民觉得农村广阔天地 青年大有可为,要培养新型的职业农民,发展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大户,鼓励有资本、有知识、有眼界的青年人能够回乡去,作为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现代农业,让灌云农村同样成为引人入胜的新天地。

參考文献:

[1]于利华等 “农民培训现状与职业农民培训对策”《山东农业科学》2012 44(4):135-140.

[2]张亮等 “我国农民培训意愿调查分析”《调研世界》2010(4):17-18.

[3]李金文“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农业经济》2007(11):21-22.

猜你喜欢
供给侧促进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改革创新(二)
微信营销对小微企业的促进作用研究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