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甜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7-08-22 02:34郑朝友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产现状甜玉米发展对策

郑朝友

摘 要:甜玉米可分为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甜玉米在广东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的50%以上,在全省可春、秋种植,已有一批适合广东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用于生产且市场也较广阔。但生产中还存在加工成本高,营销体系不健全;栽培技术落后;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品牌意识淡漠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降低加工成本,开拓市场;优化与推广甜玉米增效栽培技术;政府引导,促进产业化发展;多管齐下,创出品牌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广东省;甜玉米;生产现状;发展对策

甜玉米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B1、B2、B5、B6、C、E和胡萝卜素等,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并具有鲜、香、嫩、甜、脆或软等优异的食用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甜玉米可直接生食或经蒸煮、爆炒后食用,也可加工成饮料、脆片、罐头及速冻食品等。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给甜玉米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种植甜玉米新品种投资小,风险小,效益较高且稳定,适合规模化种植,实现鲜食玉米生产的产业化。另外,甜玉米的栽培技术与普通玉米基本相同,农民易于掌握,因而容易推广。通过发展甜玉米生产,在优质的基础上实现高产,分期收获陆续上市,并通过旺季加工或速冻保鲜待淡季供应市场,实现周年供应并出口创汇。但生产中还存在加工成本高,营销体系不健全;栽培技术落后;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品牌意识淡漠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降低加工成本,开拓市场;优化与推广甜玉米增效栽培技术;政府引导,促进产业化发展;多管齐下,创出品牌等发展对策。希望能为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一、甜玉米的分类

根据不同甜质基因,甜玉米可分为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三个主要类型 [1,2] 。

1.普通型甜玉米

普通甜玉米是世界上种植最早的一种甜玉米类型,其性状由单隐性基因SU1 SU1控制,乳熟期籽粒中的含糖量达8%~10%,相当于普通玉米的3~4倍。蔗糖和还原糖各占一半,而水溶性多糖(WSP)含量约有24%。这种多糖的分子量较小,可溶解于水,具有糯性,易于被人体吸收。其籽粒种皮较薄。而淀粉含量只占35%左右,比普通玉米减少了一半。不耐贮存,糖份易向淀粉转化,导致皮厚不甜,失去商品性。采收期短,通常为1~2 d。应在当天出售或加工。具有粘、香、爽滑的风味。适于作果蔬鲜食、加工。

2.超甜玉米

相对与普通甜玉米而言,其性状由单隐性基因sh2sh2控制,乳熟期籽粒含糖量20%~24%,比普通甜玉米高1倍以上。糖分主要是蔗糖和还原糖,而水溶性多糖含量很少。淀粉含量为18%~20%。授粉后20~25 d收获,采收期1周左右。糖份向淀粉转化的速度慢,货架期较长。具有甜、香、爽脆的风味而不具有普通甜玉米的糯性。适于作果蔬鲜食、速冻、加工。在鲜食用玉米市场上,其鲜穗已经成为主要的甜玉米类型。

3.加强型甜玉米

这种甜玉米是在普甜背景下引入加强甜基因选育而成,其性状由双隐性基因SU1 SU1 sese控制,兼具有普甜和超甜玉米的优点,既有较高的含糖量,又含有高比例的水溶性多糖,适口性好。适于作鲜食或速冻加工。但育种难度较大。

二、生产形势

甜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世界上种植和食用甜玉米已有100多年历史。广东省甜玉米生产始于1981年,由港澳商人引进普甜玉米到东莞市常平镇、大郎镇及宝安县公明镇种植成功,鲜穗产品返銷港澳。

1.生产规模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甜玉米生产逐步由普甜玉米转向超甜玉米,种植面积达1000 hm2。1997年近8000 hm2,1998年近13000 hm2,1999年近26000 hm2,2000年近47000 hm2。20多年来,甜玉米种植面积的发展速度几乎是每年翻一番,2003年种植面积已达80000 hm2。全省的甜玉米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50%以上,甜玉米生产和消费位居全国第一。

2.种植区域

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热带、亚热带气候,光、温、水、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9~23℃,自北向南逐渐升高。日平均≥10℃的积温由北向南从6 000~8 500℃递增;大部分地区持续平均日气温≥10℃的天数在300d以上,日平均温≥10℃期间的总日照时数1 800~2 000 h,仅2、3月的日照少于100 h。年平均降雨量在1 500 mm以上。在全省可春、秋种植;而北部高寒山区,夏季气候冷凉,是发展夏季甜玉米生产的适宜区域;南部、西南部地区,冬季气候温暖,是发展冬种甜玉米生产的适宜区域。甜玉米生产可周年进行,鲜穗可周年供应市场。

3.种植品种

多年来,在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加工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引种、育种,选育出了一批适合广东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用于生产,如:粤甜1号、粤甜2号、粤甜3号、粤甜8号、粤甜9号、粤甜10号、正甜63、超甜38、农甜1号、农甜2号、农甜3号、穗甜1号、穗甜2号、广甜1号、广甜2号、金凤3号、金凤5号、佳美1号等;还有一些未经过审定的品质较差的国产新组合;此外也从美国、泰国、中国台湾等地引进了一些皮薄质脆的甜玉米品种如“黄金1号”、“金银粟1号”、“脆王”、“库普拉”、“金密”、“夏珍”、“华珍”等,并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4.产品市场

大部分产品以鲜嫩果穗形式周年提供于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大中城市以及港澳台地区;而加工的大部分产品(例如玉米笋、冷冻甜玉米、脱水甜玉米罐头、甜玉米籽粒罐头等)销往我国北方各大中城市,此外有相当数量直接销往我国港澳台地区、日本、东南亚以及西欧市场,换取外汇。

三、存在的的问题

甜玉米新品种(组合)的不断出现,推动了全省甜玉米产业化生产,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实效,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1.加工成本高,营销体系不健全

目前省内加工技术较完善,但加工成本较高,销售市场有限,多集中在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大中城市以及港澳台地区,消费量较大的农村市场几乎没有被开发利用。

2.栽培技术落后

有许多种植经营者由于没有掌握基本种植栽培技术,不同品种在生产上很少隔离种植,导致相互串粉,降低了原有品种所具有的特殊品质和风味;在育苗移栽时,由于没有掌握移苗的时间,致使植株生长差、产量降低甚至失收;在轮作倒茬方面,由于连年、连造种植。造成病虫害不断发生,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差。另外,许多甜玉米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追求眼前利益,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和经销范围,造成低产低效,挫伤了种植者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效益[6,7]。

3.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

甜玉米生产在我省很多地方基本上还处于自发、分散、无规模的生产阶段,产业化程度较低,新品种推广、基地建设、商品开发的链条没有形成,影响了甜玉米生产基地建设和商品市场的形成,难以实施规模化生产。

4.品牌意识淡漠

大多数产品只是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后就上市销售,大部分为地摊零售,缺乏精包装高质量产品意识。

四、今后发展思路

1.降低加工成本,开拓市场

甜玉米加工形式主要是罐头与青棒。罐头的加工成本较高,而青棒加工技术简单,所需设备成本低,并且我国民间有食用嫩玉米棒的习惯,因此采用青棒加工技术可降低加工成本。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多渠道、多层次地公布研究结果,引导消费;通过超市、连锁店、直销店等多种方式开拓市场,做大、做强甜玉米产业。

2.优化与推广甜玉米增效栽培技术

作物的优质、增产取决于品种,但栽培技术也不能忽视,包括生产技术、灌溉、植物保护、肥料、动力机械等。针对不同的品种特性采取不同的栽培管理措施,良种配良法,充分表现品种自身的增产潜力和优质性状。科学栽培要求劳动者具有良好的生产技能,通过农村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农村指导,提高农民种植食用玉米的水平。

3.政府引导,促进产业化发展

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引导、扶持农民进行大面积甜玉米的开发种植,以信息服务、政策扶植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实现优势资源重组。培育甜玉米加工企业,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甜玉米种植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鼓励成立由科研单位、加工企业和农户组成的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建立双赢或多赢的多方合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4.多管齐下,创出品牌

借助于“科研+推广+协会+公司+基地”的运作模式,实行种植区域化、品种专用化、生产标准化、加工规模化的产业化经营,集种植业、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现代化企业于一体,走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之路,发挥各自的优势,突出各自的特色,以规模求效益,以市场争效益从良种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协会、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逐步形成专用品种、专门基地、专业化加工、专利包装、专用商标及销售的产业链,作出食用玉米产业的广东名牌 。

参考文献:

[1] 邢跃先,田志来,毛刚,等. 超甜玉米美甜9号优质高效栽培技术[M]. 玉米科学,2002,10(2): 78~79.

[2] 李鲁华,陈树宾,王婷,等. 鲜食玉米及优质高产栽培[M]. 玉米科学,2002,10(4):50~51.

[3] 尹艳,叶翠玉,胡建广,等. 广东省鲜食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M]. 杂粮作物,2005,25(3):215~217.

[4] 王曉明,王子明,张璧. 广东省超甜玉米生产及新品种选育现状分析[J].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2):59~64.

[5] 闰金婷,张创新,潘峰,等. 鲜食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M]. 技术指南,2005,5(4):45~46.

[6] 李彦岭. 甜玉米的种类、营养特点、开发利用和高产栽培技术[J]. 邯郸高等农业专科学校学报,2001,18(2):39~40.

[7] 王晓明,李余良. 粤中超甜玉米两高一优栽培技术体系研究[M]. 两高一优农业及农业产业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324~331.

[8] 何世界,陈斌,李慧龙. 浅谈鲜食玉米的产业化发展[M]. 种子科技,2007,(1):29.

[9] 赵益强,谢果林,李佩华. 我国甜、糯玉米生产现状及前景分析[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3):30~33.

[10] 盛宏达,张旭,闰金生. 天津市鲜食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 天津农业科学,2006,12(3):30~31.

猜你喜欢
生产现状甜玉米发展对策
甜玉米丰产 种植有技巧
上海市小白菜高效安全生产现状与建议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
春季甜玉米和反季节四季豆轮作栽培技术
甜玉米—新甜玉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