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之源

2017-08-22 02:39魏晟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年12期
关键词:价值

魏晟

【摘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总结康德、摩尔根以及维柯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深入研究文化观的理论之源,才能更好地理解、应用理论。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指导当代中国文化的先进理论,也能辩证地指导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理论溯源 价值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2.012

文化作为国家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特别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主导文化认同危机等现实问题。为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辩证思考文化发展方向,提高当代文化建设水平。①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溯源

康德“人的文化”的理性阐释。德国古典哲学自身属于文化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来源。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指出人为理性主义本体,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時间理性”通过审美鉴赏和判断联系起来。康德依托理性认知探索世界发展规律,超越自然需求本能,这是因为自然不包含意图必然,其本身存在盲目性,对自然的认知实现从自然物过渡至理性物的中介就是文化。在康德的经典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明确了“人的幸福”“人的文化”。其中,“人的幸福”是“像有机物一样的存在”,而“人的文化”应关注自然。以自然体系为基础,康德对“文化“进行了定义,他强调在有理性存在者那里,形成任何自我抉择的能力,这是因为人们将其归于自然的目的。康德尝试从人、自然以及外在、内在之间的关系去理解“人的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促进人们在使用自然时,根据有关基础,建构人的文化、人的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推动人类持续向前发展、抑制人天性的泯灭等方面,这实际上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与构建起到了参考引导作用。

摩尔根人类学文化分析法。摩尔根是著名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研究主要来源于对印第安人的实地考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以及对一些历史典籍的阅读,他构建了独特的人类学文化分析法,其研究成果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摩尔根在其著作《古代社会》中研究人类文化起源,通过探索财富增长、生产力发展及社会文明进步,明确了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是文明发展史,社会发展逐渐进入文明阶段。人类在智力、技术上的不断进步,最终体现为文化的进步。在《古代社会》中,摩尔根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成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七个不同发展阶段,体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认可摩尔根关于“文化时期”的划分,并使用了该词。此外,摩尔根还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到文明阶段的历程,以及婚姻、风俗、政治组织等的产生过程,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强调文化发展、技术改进等都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依据。他尝试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文化、科技对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将科技作为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标志,与此同时,摩尔根对资产阶级文明模式进行了全面反思,这实质上为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文明形态的思考提供了借鉴、学习的实践来源。摩尔根提出的文化分析法对马克思文化观的发展、建构起到了启示作用。

维柯对文化本质及规律的分析。维柯是历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他在著作《新科学》中阐述了民族的出现、发展、成熟与衰亡过程的历史,是时间层面的理想永恒史,不仅包括人类的习俗史、文化史,也涵盖事迹史。在《新科学》中,明确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分期,并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态势,提出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及对自身科学的合理判断,推动了哲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之间产生密切联系,哲学自然具备了文化色彩。维柯的著作探索文化起源的历史,他的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使哲学不仅能够解释世界,而且以哲学为指导能够改造自然、改变世界。与此同时,维柯也对哲学、自然科学进行了科学划分,指出民政世界并非自然性世界,该世界是由人类创造的,其原则要求人们从心灵变化中去积极探索,这里强调,心灵变化为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形势体现出来的。维柯开展了系统的文化探源,从人和自然实践关系的视角出发,这是文化史中最本质的东西,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维柯尝试以文化视角作为切入点,探索文化的本质、规律,维柯对文化本质、发展的规律性阐述,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②维柯对于文化本质的分析引领人们用更加成熟的思维态度去看待历史的哲学。自维柯新科学诞生之日起,历史真正发展为一门哲学科学,并进入专业研究的视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与构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

逻辑起点是人的对象化活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逻辑是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源自人的对象化活动,明确了文化的本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是由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才导致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生,而社会文化恰恰是这种互动过程中的实践行为所导致的结果。马克思认为,所有社会活动的本质都可以用实践来解释,那么,在社会活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社会文化也必然是以实践为本质的。人所开展的劳动实践性活动,是整体性对象化活动,依靠劳动实践展示了自身本质的历程,和人不相关的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也就是借助人的本质力量,创造对象化世界,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人开展劳动实践的对象最终形成了人们的生活对象,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人实现了精神上的二重化,进而在其创造的世界中实现直观自身。人类开展的实践活动在改造自然时,将人、自然分离,将自然视作改造客体,这是现实世界二重化,在该过程中,实现了人的文化世界的发展。因为人的这一自觉实践本身具备超越性,能够超越自然物的给定性,超越人化物与人本身的异化。因此,伴随着人类实践不断加深,且广度不断拓展的过程,社会文化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自然而然地展示出持续发展的能量。二是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文化异化问题,也就是资本主义时代异化问题。这时的异化现象集中表现在外部强制力,并强调技术理性对人整体的内部管控,此时马克思所阐述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异化,体现为现代人的普遍情况。

提出文化研究的方法。文化源自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根据物质生产的基础作用来探索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关心上层建筑内不同要素间的关系,探求文化发展的多元形态,这一唯物主义文化理论反对将文化当成是历史发展的基点,倡导从历史事实出发,实现逻辑统一的研究之法。恩格斯曾经强调,历史从何处来,思想进程也要做到从哪里开始,但思想进程的发挥是历史进程在理论、抽象上前后一致的反应,采用这一方法是从实际上摆在人们面前的经济关系考虑,所以,需要对最初经济关系的每一个方面进行细致考察,获得其关联性质,明确相互作用,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将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社会文化与精神世界的不断进步标志着人类自身的发展程度。马克思主义是以人为核心的理论,旨在解決人类真正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问题。马克思曾指出,文化对于人类的真正解放和全面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力量,同时也能代表人类自身存在的进步程度。因此,可以说,人类若想实现真正的解放与自由就必须关注精神世界与社会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的命运,他从工人立场出发,对经济事实进行批判,发现了人的世界、物的世界之间的关系,物的世界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劳动产品自然成为和人相对的,并且展示为对象的丧失以及被对象奴役,占有则一般表现为外化、异化。即使在各个不同时期,批判对象也存在差异,然而,马克思始终以人类的幸福以及人类自身完善为价值目标,他开展的政治经济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是为了推动人类解放运动,这是和传统哲学价值追求的本质区别。将人的历史解释为人存在活动的开展与生成以及开放价值的生成活动,取代历史、社会实体的是实现人的对象化实践,这是将人类普遍解放作为发展目标来界定的。从马克思理论的这一价值追求出发,客观层面强调发展要与人类相衔接,并保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在文化世界中前进的每一步都代表向着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迈进了一步。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把促进人的真正解放作为其核心价值目标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当代价值

自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诞生之日起,就展示出强劲的生命力。西方学者强调,新提出的各种有关于文化的理论和观点实际上依旧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范畴,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于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它是先进文化不断前进的指南,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思想资源丰富,是开展当下文化建设的理论资源,能够科学解答时代面临的问题,并且伴随时代主题发展而不断变化,呈现出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是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理论。③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存在社会意识中,不管时代主题怎么变化,其文化的唯物论为做好文化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坚持唯物主义发展方向,强调人实现全面、自由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也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第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能够科学引导多元文化、社会发展思潮。改革开放后,文化范畴内出现“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局面。目前,文化呈现全球化发展态势,再加上意识形态结构本身的复杂性,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化,各类社会思潮较为活跃。在文化、社会思潮多元的条件下,在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目前的文化类型、未来发展导向以及性质,了解社会思潮的综合特点,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与繁荣,加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的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基础构建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全面科学的理解是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落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建设中国特色文化,需要我们正确理解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坚定地把握住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有益文化的价值与成果。

注释

张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理论逻辑”的时代诠释》,《学术论坛》,2015年第8期,第1~5页。

辛莹、周向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传承与创新》,《东南学术》,2015年第1期,第15~18页。

单世联:《理论与意识形态之间——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逻辑》,《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61~76页。

责 编∕戴雨洁

猜你喜欢
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七月》价值新解读
“给”的价值
俆卫:用梦创造价值
“活着就要体现自身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