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影响

2017-08-22 10:48张磊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接受文学理论传播

基金项目:1.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研究15JDSZK018;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特色”话语的历史演进研究14YJC710035。

摘 要:新时期下,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现实、浪漫及形式等多元主义,都深深植根于我国文学土壤基础之上。但影响最为深远当属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自传入国内以来,该理论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发展。文章从传播、接受及影响三个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传播;接受;影响

作者简介:张磊(1992.11-),男,江苏省镇江市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1

前言:

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经历了自发、自觉及普遍接受等阶段,但在传播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主体多元、内容混杂及选择片面,并未发挥文学理论优势。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国内的传播

(一)自发传播期

该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交织传播阶段,二者尚未独立。交织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基础之上,并从哲学层面上对文艺性质予以明确,明确并强调文学是上层建筑的本质,并运用大量實际案例反映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详细来说,一是人们对该文学理论理解多元化,其中不乏存在误解、片面性等问题。二是对文学理论的态度更多的是西方现代学术的一部分。三是对于文学理论的译者多源于国外,对国内影响较小。

(二)自觉传播期

五四运动期间,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传播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并顺利进入到自觉传播期。在传播中逐渐形成了理论体系,如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等,且出版了有关研究文献。与自发传播期完全不同,该阶段对于理论的传播,传播相对系统和完整。从系统层面来看,既有唯物史观著作,还涉及了经济学剩余价值方面的作品,涉及范围更加广泛。

(三)整体传播期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传播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加上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为理论整体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支持[1]。该阶段传播特点鲜明,即综合性强,著作以全集、选集及多人合集等形式出现;规模大,有关内容高达上千万字,规模较大,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且目的明确,主要是为全党重要工作、国家行动提供支持,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国内的接受

20世纪,国外各类思想与文学理论均被翻译传入到国内,对我国社会、文学理论均产生了极深的影响,究其根本是具有较好的接受基础。其一,与我国文化精神具有内在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哲学,重在改变世界,与我国知行合一非常接近;其二,前者以解放全人类为核心,即先人后己,与我国的先忧后乐思想相接近,这些都为文学理论传播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但二者并非完全相同,而是似而不同,由于二者产生背景不同,马克思文化理论较传统文化更先进和现代。

另外,文学理论之所以能够被中国接受,在于中国近代发展要求民族独立和解放,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革命者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独立的救世良方,虽然在物质、精神等方面均有所差别,但是目标却具有一致性,都是努力摆脱西方列强的欺凌和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自强。其中马克思主义的独立平等思想,与中国近代五四时期民族独立自强追求相似,正因如此,为文学理论的传播和接受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在传播中,马克思主义以其自身现实性、革命性等特定与我国现实需求相一致,促进我国传得近、立得稳等,而那些与我国现实需求不相符的文学理论,即便传入国内,由于水土不服最终无法立足。

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影响

(一)历史进程

文学理论影响国内文学理论进程,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国内文学理论逐渐形成,并诞生了初级形态的文学理论。最初,对文学认识不够深刻,且不够辩证,但论述的问题较为全面,与生活、文学等存在密切联系。随着时代变迁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理论作品被翻译出来,使得理论传播更加深入[2]。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进程加快,文学理论翻译传播进一步丰富,全面拓展了中国文学的研究空间,以往文学主体、方法变革等薄弱环节得到了显著增强。

(二)范畴体系

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来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新问题、新思想及新题目,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名词概念、理论范畴。随着文学理论日益中国化,也变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范畴,在原有文学基础之上融合了更多文学理论。如现实主义及其有关形象、标准等进入中国文学理论当中,成为上个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主要范畴。除此之外,文学理论集中在历史、现实及未来三个方面。它的出现和传播,推动了国内文学理论走向了未来,朝着更加多元、开放趋势发展,专家和学者从不同逻辑起点、切入角度,在不同哲学基础之上构建不同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无疑是最耀眼的。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我国经历了多个传播阶段,正式在国内文学基础上立足。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文学理论与我国文学体系的融合愈发深化,因此未来,我们要加强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从而推动文学理论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中望.文学与政治的博弈——瞿秋白译介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纠结[J].文史哲,2012,(06):54-63.

[2]季水河.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N].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6):107-116.

猜你喜欢
接受文学理论传播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