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在纪录片标准化生产中的应用

2017-08-22 06:34周盛楠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视听语言

摘 要:在影视业迅猛发展的中国,纪录片是一个相对低产的门类。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作的都是说教意味极浓的影片,作品本身不具备任何市场性。但是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问世,这个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许多专家在观摩之后都指出《舌尖上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抄袭了BBC的佳作《人类星球》,而《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则表示这是对国外纪录片的模仿,存在致敬的成分。本文将从视听语言方面入手来对比《舌尖上的中国》与《人类星球》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并由此探讨视听语言在纪录片标准化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视听语言;标准化生产;《舌尖上的中国》;《人类星球》

作者简介:周盛楠,女,汉,河北唐山人,硕士,河北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

纪录片由于它的纪实特性,让许多观者认为视听语言是这个片种所不应过分要求的东西,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是由真实生动的故事和恰当运用的视听语言共同组成的。在这一点上《人类星球》做的尤为出彩,其精良的视听语言运用技巧也演化成为了一条标准化生产的道路。作为向《人类星球》的致敬之作《舌尖上的中国》,则将前者运用娴熟的视听语言方面的技巧进行了继承与模仿,对过往中国纪录片视听语言的运用进行了一次刷新和颠覆。

(一)真正意义上的长镜头美学

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通常是指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拍摄,镜头持续时间较长且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简而言之,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因为长镜头具有纪实的美学意义,所以它大多应用在纪实类的电影作品当中。

在《人类星球》中,长镜头的运用是非常精彩的。以《海洋》为例,影片最后一个故事中的一个长镜头的运用非常典型。巴乔村的瑟宾可以在海下停留五分钟以上,但是怎么将这个时间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呢?长镜头在这时就派上用场了。摄影师连续不间断地记录了瑟宾从进入水下到捕获了一只鱼之后返回海面的过程。这个镜头持续了两分零七秒,除了中间使用了一个摇镜头之外,摄影机的机位基本没有变过。这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到了影片的情境之中,并且清晰的向观众表明了在水下停留五分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舌尖上的中国》在对《人类星球》长镜头的运用技法成功模仿的基础上,又演化出自己独特的长镜头表现方式。以《自然的馈赠》中云南人老黄和他的儿子制作诺邓火腿的场景为例,镜头持续将近一分二十八秒。在后期的制作中,通过碎片式的剪辑,赋予长镜头不同的景别和构图方式,营造出了一种特殊的长镜头美学形式。

(二)平行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的运用可以使电影的叙述在时间空间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它很容易使观众产生“电影时间”的错觉,这就会违背纪录片纪实性的原则。怎样才能在保证纪实性的基础之上增加影片的故事性呢?平行蒙太奇无疑是纪录片剪辑过程中最为合适的选择。

《人类星球》的每一集都会讲述五个以上的小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可能相隔万里、毫无联系,但他们都是为共同的主题所服务。另外不同故事的出场顺序也体现出了平行蒙太奇的优势。在《海洋》这一集中,导演先是将表现捕鱼艰险的三个故事加以呈现,接着将表现海产稀少人类面临生存威胁的两个故事加以呈现,最后将困境下人类有了新的生存可能的故事加以呈现,使影片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基调,同时也使影片的主题更加深化。

《舌尖上的中国》在平行蒙太奇的运用上,与《人类星球》基本是相同的。但是,《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解说词对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做了更进一步的铺垫。以《五味的调和》为例,影片以潮州人阿鸿熬糖的故事开篇,接着解说词响起:“离达壕不远的峡山,阿植的鸭脯店今天十分忙碌。”这种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展的两条故事线平行展开的方式,使影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得到了很好的增强。

(三)多角度的场面调度

电影中“场面调度”的涵义是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利用场面调度,不仅可以在银幕上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渲染场面气氛,交代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

在《沙漠》中,影片的结尾部分的镜头安排是一系列同方位镜头的组接。其中横向调度镜头五个,纵向调度镜头两个。这就构成了一种重复调度的形式。相同或相似的镜头调度的重复出现,会引发观众的联想,使他们在比较之中,领会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涵义,从而增强剧情的感人力量。重复调度这种形式基本上成为了《人类星球》惯用的结尾方式,并且这种镜头调度的形式在《舌尖上的中国》的结尾部分也多次出现。以《自然的馈赠》为例,四个横向调度镜头连续出现,将主人公通过劳动获得自然的馈赠的喜悦之情细腻地表现了出来。

结论:

《人类星球》通过完备的视听语言,为观众展示了一幅人类无限潜能的激昂画卷,同时也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高水准的制作标杆。基于此片标准制作出的《舌尖上的中国》所获得的成功,充分说明了纪录片标准化生产这条道路的可行性。当然在纪录片领域并不是只有这一种标准化生产基准。越来越多的标准化生产模式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和创造。

参考文献:

[1]杜建华. 试论纪录片的标准化生产——基于《舌尖上的中国》与《人类星球》的对比[J].中国电视,2014(02).

[2]马艺菡. 《人類星球》和《舌尖上的中国》的对比研究[J].艺术科技, 2014(02).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视听语言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简析电影《红气球》的艺术化分析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创新教育模式下的视听语言考试改革与实践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的情感表达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