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根生:掌舵胡庆余堂的中国“狂商”

2017-08-22 17:05南枝
山海经·故事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二厂冯氏学徒

南枝

2017年7月4日,83岁的冯根生在杭州逝世。这位创立了青春宝的“一代药王”,与百年药府胡庆余堂结缘颇深:14岁开始做学徒,62岁成为胡庆余堂的掌舵人,重振“江南药王”的雄风。被誉为“狂商”的冯根生自有一股子狂气,但他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对中药业发自肺腑的热爱……

“富过三代”医药世家

药商,一直都是宁波慈城的一抹亮色。自明清以来,这座浸润千年药香的古县城走出了无数药商,经营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到晚清时期,慈城的药材商足足占据了药材行业的半壁江山,诸如上海的冯存仁堂、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广州敬修堂等数十家百年老药店,都是慈城人创办或经营的。

在这众多药商之中,慈城冯氏向来是佼佼者。

慈城冯氏是辅佐光武帝刘秀中兴东汉的“大树将军”冯异的后人,他的后代冯冕在建安六年(201年)时南下任句章尉,由此定居句章(原慈溪县金川乡,现江北区慈城镇八字桥石神桥村),慈城冯氏便肇始于此。

冯氏一族在当地的科举史上,是出了名的“学霸”家族,总共出了65名进士、103名举人,有“兄弟登科,一门两士”和“四世登科第,一门七进士”的佳话。在取消科举制度后,冯氏子孙又在医药、金融、商业、工业领域自谋职业,且都有着不凡的业绩。在这当中,最有名的就是医药。

据说,早从北宋开始,慈城望族五马桥冯氏就以经营药业致富。到清道光、咸丰年间,冯氏家族的家产竟达2000万两白银,被人誉为“冯半城”,可谓名震天下。当时,冯家不但出了一个有“药王”之称的冯云濠,还应清政府之求,捐银30万两助饷,得到了免除税贩药的特权。

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一代巨贾——“红顶商人”胡雪岩在杭州南宋皇城根下创办胡庆余堂,慈城冯氏家族中的冯云生为了向胡雪岩学做生意,便从慈城来到杭州,在胡庆余堂中当了一名药工。

师满之后,冯云生选择留在胡庆余堂,而他的儿子冯芝芳也子承父业,成年后随父亲一同在胡庆余堂做了药工。由于慈城冯氏原本就以经营药材闻名,有着非常深厚的家学渊源,因此在胡庆余堂做工没多久,父子俩便闻名杭州城。

那时的冯云生只是想要好好地做一个药工、经营好胡庆余堂,他没有料到,在百余年后,他的第三代会成为胡庆余堂掌门人,并在艰难之中重振“江南药王”之雄风。

第三代的学徒生涯

1934年7月,慈城冯家的宅院里响起一声响亮的啼哭,传承数百年的冯家又迎来了一个新成员。冯芝芳微微沉吟半晌,道:“这孩子,就叫冯根生吧。”那时的冯芝芳已经成为胡庆余堂中的“正式员工”,所以冯根生出生之后没多久,就被冯芝芳和家人带到杭州。

1949年,14岁的冯根生从杭州高银街巷小学毕业,由于家里穷,他无奈地在家人安排下进入胡庆余堂开始做学徒。进入胡庆余堂的第一天,他的祖母给他穿上一件新缝制的布衣,含着眼泪叮嘱他:“记住,生意是学出来的,本领是做出来的,要诚实,有志气,当学徒是很苦的,千万不要当‘回汤豆腐干。”祖母唠唠叨叨说,“不管今后长多大,干什么,都要认认真真做事,规规矩矩做人。”

这一年的1月19日,冯根生正式进入胡庆余堂,按照惯例,他需要在这里做满一整年才能出师。然而,由于1949年5月杭州解放,它传统的收徒制度在解放后就被取消,因此,冯根生就这样“被迫”成为胡庆余堂的“末代弟子”,他的學徒生涯也从原来的一年延长到了三年。

在胡庆余堂做学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冯根生在这三年间,每天都是五点起床,一直干到晚上九点才能睡觉。他从学徒最苦的活——“小炒”开始做起,然后再学制胶、学炮制,学丸、散、膏、丹的制作。这样三年下来,他不仅把两千多种中药的品相、药性、配伍及存放位置烂熟于心,还把当初开店时印发的《胡庆余堂雪记丸散膏丹全集》这部药书背得滚瓜烂熟。

三年学徒期满后,冯根生在胡庆余堂当过营业员、车间工人、采购员、仓库保管员,也担任过生物制品车间、人保科和制胶车间的负责人。之后,他又煎了两年中药,他每天煎三百帖,两年多时间,共有十二万帖药从他手中出去。

据说,当年的杭州人都知道,冯根生煎的中药地道又见效。

这些年的“苦”并不是白受的,冯根生在地狱般的学徒生涯中,“练就”了一身硬本事。

二十多年之前,日本汉方药行业业务访问团来厂参观,有位专家递给冯根生一粒微丸,请他鉴别药丸的成分。日本的专家本想看冯根生的笑话,怎料冯根生微笑着说:“试试吧!”说完,他便将微丸放进嘴里细品,不慌不忙地答道:“此丹少不了麝香、犀黄、熊胆、蟾酥四味,噢,还有冰片,对吗?”日本专家愕然,却仍然点头称是。

还有一次,一个新加坡代表团来访。访问期间,团队中有一名华裔老者突然向年轻的接待员发问:“你们有用人的小便做中药的吗?”接待员以为老者有挑衅的意思,气氛顿时紧张。这时,冯根生恰巧过来了,他侃侃对答:“小便做药民间还有,过去中药作坊有小便间接熬的药,这味药叫‘人中白……”冯根生话音刚落,老人忽然激动地握住了他的手。原来,这名老人也是中药世家出身,小时跟父亲做过这味药,他就想看看中药的学问在中国失传没有,冯根生的回答着实让他惊喜不已。

开创青春宝

1956年,胡庆余堂在公私合营的“浪潮”冲击下,摇身变作了胡庆余堂制药厂;1972年7月,胡庆余堂制药厂又因为种种原因,再度遭到“分裂”——位于市区的母厂更名为杭州中药厂,位于西郊桃花岭下的制胶车间则自立门户,升级为杭州中药二厂。

当时,胡庆余堂9个副厂长、副书记都不愿去郊区工厂,而自做学徒开始就吃惯了“苦头”的冯根生却并不在意,肩负起中药二厂厂长一职。那时的中药二厂名义上是工厂,实际却是个破旧的作坊,一眼望去只有几只铁锅和数眼土灶而已。他第一次召集工人开会时,全厂一百来号人只能站在一间屋子里。当听到冯根生说“要在十年内建成国内一流的中药厂”这番豪言壮语时,工人们全都哄堂大笑。endprint

但是,即使这样,冯根生却仍然每天骑行30多里路来回,到处拉业务,甚至自己借钱给员工发工资,筚路蓝缕地坚持着创业。在这之后,他还向隔壁啤酒厂借来水泥和铁锹,不眠不休地带领工人翻建了厂房,并从全国延请懂药学的知识分子,在工厂中研发新药剂。

在他的努力之下,中药二厂到建厂十周年之际,固定资产已达建厂时的近10倍;工业总产值从建厂时在全国排名第300位,一跃升至第7位;职工人数增加了5倍……国家医药管理局甚至还将它列为全国中药行业样板厂。

中药二厂正在稳步向前,但冯根生并不准备止步于此,就在这一年,他经过一番详细地谋划之后,开启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20世纪70年代那段时间,全国的中药厂几乎都在相似的品种里抢市场。冯根生看到这样的情况,就跟中药二厂的员工说:“现在还没有人做保健品,我们要向保健品行业‘进军。”于是,他在那段期间四处采撷古方、验方,在通过各种比对之后,终于从120个古方之中,选出了明朝永乐皇帝用的“益寿永贞”这方配料。

方子研制容易,观念转变却没那么容易。1979年,根据“益寿永贞”方试制的青春恢复片(后改名为青春宝抗衰老片)终于成功,可是人们却说:“保健品都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我们只需要感冒药。”在百般努力之下,发售批文始终不出,无可奈何的冯根生再次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做海外市场。

“外销不要批文,尽管放开生产。”冯根生对中药厂的员工这样说。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决定,有了冯根生的决断,青春宝在变革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创造了年增长20%的傲人业绩。

儿子兼并老子

然而,就在“青春宝”这个品牌快速发展的同时,冯根生的“老东家”胡庆余堂,却陷入了困境,苦苦支撑。

胡庆余堂是杭州赫赫有名的百年药府,而青春宝集团的前身——杭州中药二厂,正是脱胎于胡庆余堂的一个郊区车间。所以,按照“辈分”算来,胡庆余堂也是青春宝的“老子”。冯根生对胡庆余堂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的祖父和父亲全都是胡庆余堂的药工,他自己也是胡庆余堂在解放前最后收入的“关门弟子”,甚至连他的大儿子也在他的安排下进入了胡庆余堂工作。因此,他在得知胡庆余堂“病入膏肓”时,丝毫没有犹豫地伸出了援手。

当时,胡庆余堂已经亏得一塌糊涂、负债近亿元,有人对冯根生的这个决定表示异议:“胡庆余堂虽然是块老牌子,但正因如此,药厂存在很多由來已久的问题,万一积重难返,岂不是把好不容易创立起来的青春宝给搭进去了?”

对此,冯根生说:“胡庆余堂号称江南药王,如果关门倒灶,丢的是中国民族药业的脸,我对中药的感情是什么语言都形容不了的,为了这份感情我就是要拼一拼老命,还管自己什么名声?”1996年11月,62岁的冯根生走马上任,负担起胡庆余堂董事长一职,正式成为胡庆余堂“掌舵人”。

兼并后,冯根生很快对胡庆余堂展开了一次“诊断”,并开出了仅仅只有十二个字的“药方”:擦亮牌子,转换机制,理清摊子。他转变经营观念,提出名店、名医、名药相结合的经营发展之路。开设“名医馆”、成立胡庆余堂国药号和创建中药博物馆等做法不仅继承和融合了传统优势,也不断融入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商业元素。

在冯根生的带领下,仅仅5个月后,胡庆余堂就止住了多年来的下滑势头,第二年便开始扭亏为盈,销售回笼达1亿元,创利税1100多万元。“儿子”兼并“老子”,一时传为美谈,甚至还被写进了商业教科书中。

“面对胡雪岩的塑像,我终于无愧了!”冯根生说。

种种经历,造就了冯根生极为传奇的一生,据说,当时的香港媒体还赐给他一个称号——狂商。

冯根生听到这个“别称”之后浑不在意,云淡风轻地说道:“人活一口气,如果没有这一股子狂气,冯根生也就不成为冯根生了。”

知识链接

在历史上,杭州一直被认作是“古代中医药典”的发迹之地,而坐落在南宋皇城根下的胡庆余堂则秉承了这一良好的传统。

据说,胡庆余堂所用的药方,是以宋代皇家药典《太平惠民和济药局方》为基础,收集各种古方、验方和秘方,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调制而成的。药号一共有庆余丸、散、膏、丹、胶、露、油、药酒方四百多种,均被记载于《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中,至今仍传于世。endprint

猜你喜欢
二厂冯氏学徒
今日菜色
二厂汽水
“冯氏”电影对现实情怀的把握
破案赚酒
破案赚酒
如何处理好干与学的矛盾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冯邦与他的《中华冯氏史典》
当初小善救小厂 后来大厂反被救
海南橡胶生产新线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