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蜂:当产业化遇上种群保护

2017-08-24 08:49
南方周末 2017-08-24
关键词:蜂群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南方周末记者❘张涛❘图 南方周末记者❘于冬❘文 发自黑龙江饶河

望着一只只满腹花蜜的“精灵”滑翔而来,准确地降落在巢门上,黑龙江省饶河县西丰镇河南村村主任陈彦波笑了起来。

谷雨过后,陈彦波夫妇就进入饶河县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蜂。在森林中,没有电力,没有手机信号,时有野兽出没。

“野猪怕蜜蜂蜇不敢靠前,最讨厌的是‘熊瞎子,专偷蜂蜜还损坏蜂群。”陈彦波也曾深受其害,但利润可观,“每群(箱)蜂可以产蜜50公斤,按照现在市场价可以卖到1500元左右。”

像陈彦波夫妇这样的“黑蜂户”,仅饶河县就有千余家。不过,产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收入同步增长。他的记忆中,2007年和2011年饶河地区的椴树蜜、草花蜜均绝产,蜂农损失惨重;2012年,保护区又遭遇罕见高温、干旱和虫灾,甚至一些有毒蜜粉源植物也开花流蜜,这导致蜂群群势严重下降。

养蜂风险高,基本靠天吃饭。然而,为东北黑蜂“保种”,蜂农不能出境(保护区)追花夺蜜——东北黑蜂产业化背后又遇到种群保护难题。

黑蜂在中国境内已有百年历史,这桶“黑金”被挖出却是近几年的事。据当地边疆史地专家考证,早在1918年,旅俄汉民邹兆云泅渡乌苏里江,携15桶蜜蜂进入饶河境内。

1978年,在饶河饲养的黑蜂正式定名为“东北黑蜂”。1985年与1988年,来自全国的蜂业专家组对东北黑蜂进行两次鉴定,认定东北黑蜂是一种新蜂种。

经过自然选择,以及韩行舟教授等几代“蜂人”的潜心驯化培育,东北黑蜂一举成名,它们采集力强、耐寒性强、抗病和抗逆性强、遗传性能稳定、繁殖扩群能力强,几乎集中有世界四大蜂种的所有优良性状。

7、8月间,正是椴树花开的时节,蜜蜂飞来飞去,保护区工作人员也要对通往森林的各条要道严防死守,禁止非保护区的蜂群入境。

“与其它自然保护区相比,我们保护的对象很特殊,是空中飞翔的昆虫。你知道保护它们有多难?”全国政协委员、饶河县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付刚介绍说,蜂王空中交尾后婚飞直径达20公里,人力难以控制,一旦发生“串种”“杂化”,后果不堪设想,东北黑蜂这个物种可能就此消失。

猜你喜欢
蜂群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蜂群春管效果佳
蛰伏为王
蛰伏为王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