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资源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7-08-28 10:48寇梅
教师·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品德道德多媒体

寇梅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悄然走进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并以让人目眩的速度迅速普及,它的“加盟”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它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性等特点,都为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资源的几点尝试。

一、呈现生动画面,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采用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前提。

多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情感。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利用多媒体的声像的生动与多彩直接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的预备状态,乐意参与学习。在教学《垃圾带来的烦恼》一课时,我首先展示给学生一组反映社区美景的图片。配着轻松优美的音乐,画面缓缓移动,景物不断变换。正当学生发出赞叹之声时,画面中突然出现了一堆肮脏的垃圾,镜头锁定—拉近—音乐随之变成一种怪调。美景与垃圾、音乐与噪音的强烈对比,在引起学生视觉与听觉上的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心灵深处的思索与质疑。

二、模拟德育情景,进行道德牵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选择某些社会生活中真实的道德实例,模拟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牵引,让他们在这些仿真的活动中,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做出自己的选择,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变成一种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这已成为品德教学中教师首选的教育亮点。

在微机教师的帮助下,我经常设计动画,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并要求学生谈感想、作评论、开展联想。学生观察了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动画后,感想丰富、记忆深刻,通过自我感悟,达到了自我教育。

利用动画形式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让学生在虚拟的社会生活中开展道德实践,既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有着相对的真实性,活动中所花的时间较少,可以说既简单易行又寓教于乐。

三、采用音像感染,升华道德认识

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积累、内化的过程。在《家庭因我更美丽》的教学中,课堂将结束时,我播放了歌曲《我爱我家》,音乐所独具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向纵深推进,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得以升华。许多学生眼含泪花,跟着乐曲一起高歌。

学生明白课文内容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后,需要使认识不断内化、升华、巩固,才能产生正确行为的内驱力,最后转化为道德行为。

四、摄制事件特写,促使知行统一

要达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果,关键是学生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实现知行的统一,这是教学的深化阶段。在这个阶段运用电教媒体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增加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教学中,我常常拍摄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将学生的切身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课堂,此时,他们如同在观看、辨析自己的所思所为,由被动的体验者转向主动的实践者,久而久之,便会内化道德认识,引发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道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

五、展现拓展资源,促进自我发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如果说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进行教学立足的是“人本”,那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注的就是对“文本”的超越。多媒体所拥有的时空的无限性能够把相关的资源充实进来,实现超越。它能够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学校、社区、田间、工厂及其他生活空间。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家乡山水美如画》时,我利用网络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把本地的风貌、物产、历史、文化等内容作为重点,拍摄了录像,制作了图片,大大丰富了课程的内涵。同时根据教学需要整合、利用、呈现课程资源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得到发展的过程。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媒体以其独具的魅力,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仍不过是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时手中的一个小小魔方,是否能转出我们所希望的图案,歸根结底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只要我们精心探究,就会转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更丰富、更绚丽的图案。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三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品德道德多媒体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