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太秧歌调式研究

2017-08-29 02:15温丽茹
艺术评鉴 2017年14期

温丽茹

摘要:祁太秧歌是山西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花,在山西民歌中独具特色。祁太秧歌的调式丰富多彩且特点突出,以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为主,也包括部分六声音阶。本文对祁太秧歌的调式进行分类梳理,发现祁太秧歌中有大量汉族民歌少用的调式调性,由此可见祁太秧歌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祁太秧歌 调式 单一调式 非单一调式

中图分类号:J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4-0026-02

祁太秧歌调式从形式上来讲,有两种类型:一是单一调式的曲式结构;二是非单一调式的曲式结构。其中,非单一调式的曲式结构在祁太秧歌中有重要地位,包括调式交替、转调两种主要类型,以及很有特色的“句尾色彩性呼应”的转调形式。祁太秧歌中也大量使用了不稳定的角调式、大二度的远关系转调,这在汉族民歌中是很少见的。

一、单一调式

单一调式指一首曲调中只有一个主音和一种调式。这种形式不具有戏剧性色彩,没有起伏,多用于叙述性的历史故事和社会生活题材中。主要包括徵调式、宫调式、羽调式、角调式四种,其中,商调式的使用比较少见。

(一)徵调式

徵调式在祁太秧歌中使用最多,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调式。在祁太秧歌的作品中,主要有五声徵调式、六声徵调式、七声徵调式这三种形式,数量居多的是五声徵调式和七声徵调式。徵调式的运用比较灵活。在别离戏中,表现抑郁,沉闷们的情感时,除主音外一般强调下属音;在庆祝丰收的劳动生活戏中,一般强调属音,色彩明亮,表现愉快潇洒的情绪。如《刘三推车》整首曲子主音为5,除主音外强调下属音,是一首典型的五声徵调式,表现了一种忧郁、沉闷的情感。

(二)宫调式

宫调式也是祁太秧歌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调式类型,使用最多的是含变徵的七声宫调式。在这种调式类型中,多用强调属音徵的方法来稳定主音,曲调缠绵缓慢。因此,更多地用于表现爱情生活中男女主角互表思念。也有一部分使用四度或者五度以上的跳进,这在其他民歌中是比较少见的。使得旋律高亢激昂,多用于劳动生活戏中赞美勤劳朴实的人民,以及生活小戏中打诨逗乐的情节当中,如《闹洞房》。在《闹洞房》中,多次使用“6—3”和“1—5”的跳进,但最后落在主音“1”上,稳定全曲,整首曲调慷慨激昂,富有趣味性。

(三)羽调式

羽调式在祁太秧歌中的使用仅次于宫调式,七声羽调式的音阶中大都含有变徵音,由于出現了偏音变徵“4”以及“7”音,形成了含有变徵的雅乐七声羽调式。在思念丈夫以及感叹生活的剧目中,除了主音“6”之外,重点强调下属音“2”,色彩比较暗,表现了抑郁沉闷的情绪;而强调属音“3”的曲调则色彩明亮,大多用于表现夫妻相聚的剧目中。如《游省城》。

(四)角调式

由于角调式是不够稳定的调式,在其他汉族民歌中运用的较少,但是在祁太秧歌中,角调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音阶上,既有带变宫的六声音阶,又有大量带变宫、变徵的传统古音阶;在终止式的处理上,常常用句尾种子材料贯穿的手法,每个乐句的句尾几乎用一样的音型并落在主音上,毫无单调之感,且新颖悦耳、欢快活泼、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多用于生活琐事类中的游商小贩打诨逗乐,以及表现节日喜庆的题材中,如《大观灯》。

(五)商调式

商调式在祁太秧歌中的使用非常少见,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首。

二、非单一调式

非单一调式指的是一首曲调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音和调式。这类调式比较丰富,变化也比较复杂,富有戏剧性,多用于表现矛盾斗争,以及情感变化的情节中。主要有交替调式、转调和句尾色彩性呼应三种。

(一)交替调式

交替调式即宫音相同,只转移主音而不改变音列。分为两种,一种是功能性交替;另一种是色彩性交替。

1.功能性交替

经常把主音转移到原来调的属音或者下属音上,两个主音彼此肯定,互相确立稳定性。这种音调的运用使旋律进行较为自然,呈现出一体化的感觉,变化冲突不明显,多用于陈述性的社会生活题材中。

在祁太秧歌中,徵调式和宫调式用的比较多,这两种调式也经常交替使用。这两种调式的交替就是主音和属音互相确立稳定性,如徵宫交替《做小衫》、宫徵交替《顶灯》(属准备)。

《做小衫》的第一句落在“5”徵上,第二句落在下属音宫音上,第三句又落在徵音上,最后两句落在了宫音上,形成了两次徵宫交替。

2.色彩性交替

色彩性交替是把主音转移到原来调的色彩音上,即主音非四五度转移。两个主音彼此冲突,造成调式色彩的对比,多用于夫妻争吵,或者表现大喜大悲的生活琐事题材中。如角宫交替《唤小姨》,第一句强调3音,并且最后落到角上,是明显的角调式,在第二句落到了宫音上,第三、四、句落到了角音上,最后又回到稳定的宫音上,形成两次角宫交替,两个主音之间相差大三度,形成色彩性交替。

(二)转调

1.同主音转调

这一类型的转调并不多,主要是指主音不变,但由于出现了新的音并且被强调而产生调性的改变。常常采用清角为宫的手法,使调性向下五度转移。

2.异主音转调

这一类转调分为同调式转调和异调式转调

同调式转调是调性不改变,只是主音的转移,这种转调的数量居多,多用清角变宫(使调性向下属调转移),民间将这种变调的手法称为“变凡”,如《大观灯》,以及以闰为宫(使调性向下方大二度转移),前后调式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造成期待反复的推动力,这种手法在其他民歌中比较少见,是祁太秧歌的一大特点,多用于生活琐事中感叹生活之后,又重新对生活燃起希望的情节,如《卖柴记》。

《卖柴记》第一句是五声宫调式,落到1音上,形成F宫。第二句出现了新的音,并且落到了降7上,主音转移到下方大二度,形成了以闰为宫的调式变化。

异调式转调是调性的转移,一般为向下属或者属的转移,这种丰富的调式变化使祁太秧歌的曲调风趣幽默、激情舒展、甜美悠扬、跌宕起伏,曲曲都让人动情,如《张琏卖布》。

上句为“D商”,下句用“清角为宫”的手法,使调性向下五度转移,转为“F宫”,属于色彩性异调式转调。

(三)句尾色彩性呼应

在一个曲调中,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音进行,但在最后一小节中,出现了调性的改变,与主音形成小三度呼应,这种情况,也可以看做是主调式的非主音结尾。这种调式在艺术表现上的内在原因,是由于祁太秧歌大多使用同一曲调多次重复演唱,而在上下句结构的曲调中,要想使观众在多次重复的旋律中不感到单调、枯燥,除了结构的多样性变化之外,用这种句尾的色彩性呼应能造成期待反复的动力特点,这种调式变化叫做句尾色彩性呼应。一般为小三度色彩呼应,如:

1.上句结音为“羽”,下句结音为“宫”。

2.上句结音为“徵”,下句结音为“闰”。

3.上句结音为“角”,下句结音为“徵”。

4.上句结音为“商”,下句结音为“清角”。

如:《四姐下凡》《拐姑子》。

《拐姑子》第一句落到徵音上,第二句与第一句相比,只有最后的两小节出现了4音,形成了调式的变化,4与上句的2形成句尾小三度色彩呼应。

三、结语

祁太秧歌之所以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原因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密不可分。祁太秧歌曲调特殊,丰富多彩的调式和巧妙的调式综合运用,这种独具特色且优美的旋律,不但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而且受到音乐工作者的重视,如此有特色的曲调,专家们采风、收集、整理、学习祁太秧歌,从中受到启发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随着时代的发展,“太谷秧歌”这颗璀璨的明珠,会在群众艺术宝库中熠熠发光,在文艺百花园中溢彩喷香。

参考文献:

[1]李传志,李钧.晋商与太谷秧歌[J].沧桑,1996,(03).

[2]贾志宏.浅论太谷秧歌的调式[J].中国音乐,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