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微光
——聂世伟个展

2017-08-30 01:06郭婷婷GuoTingting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微光布面个展

郭婷婷/Guo Tingting

编者按:聂世伟在北京的首次个展“微光”于2016年12月30日在北京798艺术区龙口空间开幕。此次个展从内容上看,作品选取的并非是在具象化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对象,而是最具有普遍性的事物和人物关系,并真实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周围。从表现方式上看,此次展出的所有作品的画面呈现的都是色彩层次丰富的灰色调,这是聂世伟“微光世界”的体现,也是一种独特的观看体验。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观者思维模式亦由惯性转为初始,有了更加直观和细微的感受,这也是走进聂世伟的“微光世界”最为真切的途径。

Editor’s note:“Glimmers”, Nie Shiwei’s first solo exhibition in Beijing, opened on December 30, 2016 at Space Local, 798 ArtDist of Beijing. In terms of content, it does not target figurative object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but rather the most common things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which truly exist around everyone. In terms of the way of expression, a gray tone of a variety of gradations dominates all the works on show,which shows the artist’s “world of glimmers”. Meanwhile, it is also a very unique viewing experience. When viewers visit the exhibition, their models of thinking will change: first habitual,then initial, and a more intuitive, subtler perception will be generated, and that is the truest approach to the artist’s “world of glimmers.”

展览链接:

微光——聂世伟个展

主 办:北京798艺术区龙口空间(SPACE LOCAL)

开幕时间:2016年12月30日16∶00

展览时间:201612月30日—2017年2月17日

展览地点:龙口空间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宏源公寓A座701

“我经常想象自己处于一个没有黑暗的世界里,我可以看清存在和发生着的全部。包括它们的色彩、形体的每一次变化和转折,微小的动作表情,甚至空气里流淌着的让人难以捉摸的情绪。”

这是聂世伟对自己内心的独白,也是他创作的初衷。

2016年12月30日下午4点,聂世伟在北京的首次个展“微光”在798艺术区的龙口空间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了艺术家从2014年到2016年的10件架上绘画“无系列”作品,这也是聂世伟2013年北上之后的作品。在此次展出的聂世伟的10件“无系列”作品中除了有宣传海报上的人物画《逃亡》,还有静物画《大果篮》《大果篮2》《三串葡萄》,风景画《高速路边的小树林》《如同凝固在同样寂寞的树枝上的花朵》,风景人物画《春天的心志》,肖像画《母亲和女儿》《情人》《恋人》。展出作品多以静物、风景与不带有具体叙事特征的日常场景为主。

此次展览取名为“微光”是艺术家聂世伟反复思量的结果,他认为这个名字和自己的作品以及创作理念最贴切。微光,意思是微弱的光,是清晨初现的黎明或是夕阳西下的黄昏,也代表着内心的希望,微妙的情感,细微的美好。

聂世伟 大果篮 布面丙烯 100×150cm 2015年

聂世伟 三串葡萄 布面丙烯 80×100cm 2016年

聂世伟 春天的心志 布面丙烯 200×150cm 2015年

聂世伟 逃亡 布面丙烯 240×160cm 2016年

聂世伟 情人 布面丙烯 150×180cm 2016年

在此次个展中作为宣传海报的作品是聂世伟在2016年所作“无系列”中的《逃亡》。有观者认为:“《逃亡》所呈现的画面是将像云又像雾的线条层层叠叠组合形成的一个闭合的空间包围着中间的形象,但是四周的暗淡却凸显了前方的光亮。这幅作品与其说是逃亡,不如说是冲出重围奔向远方。”笔者认为,与其说《逃亡》是由从外向内的包裹形成趋于闭合的空间不如说是一种从里向外的延展,“里”指“微光”,符合聂世伟所说的“我经常想象自己处于一个没有黑暗的世界里”。所以,“微光”所在的地方才是聂世伟的“微光世界”,在此世界中可以看清存在和发生着的全部。在《逃亡》中聂世伟呈现了二人骑马奔走的情境,但画面中并无设定具体的时空背景,人物的身份地位也无可追查。他的作品描绘的正是这种情绪本身,而背景中的“微光”使得主角恰似处于“逆光”之中,为其作品带上了类似宗教画的神秘色彩。

当然,这是聂世伟的绘画风格独特之处,他用双向的视觉思维呈现出不同的感知效果。

在此次个展的作品中尤其吸引我的是2014年的《恋人》和2016年的《情人》。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在聂世伟的画面中经常会有表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和感情的联结的题材,比如恋人、母女等等,他们或是拥抱对望,或是搂肩相对。在画面中虽无法辨别具体的人物面貌,但面对这样的画面,艺术家和观者也在不断地观察和思考其中的关系,由此画外之人又与画中之人形成了某种联结。作者将画面中人物形体简化概括,并且一再简化成最基本的状态和形体,甚至无法追查到主角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却极好地保留了艺术家创作时的情绪和状态,营造了画面凝固的时间感,烘托了人物之间微妙的气氛。这两幅画符合聂世伟近年作画风格,作品多为不带有具体叙事特征的日常场景为主的肖像画。作品中色彩层次丰富的灰色调、弱光的空间、概括的形体,乃至由中心向外逐渐延展的光源如同神圣的光环,使处于好似逆光中的对象都有莫名的神圣感,充溢着画家情愫的涌动。

2014年的《恋人》相对2016年的《情人》来说,灰度更高,颜色趋于单一,简化的形体没有体积的表现。而他的近作在色彩上有了更大胆的尝试,在背景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充实,呈现出了不同色系叠加的灰色调。这样的改变是随着艺术家的成长而缓慢向前递进的,我们很难细致地分辨其中更为细小的差异。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更细小的差异才有可能变得明朗。但是《恋人》和《情人》两幅作品中唯一不变的是画面中所呈现的低调深沉却足够感染观者的力量感,从笔触的节奏、形体的概括、颜色的叠加中,由内而外喷薄而出。

作为80后艺术家,聂世伟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学院的背景使他的作品画面有种古典和神圣的感觉,这是针对近三年的作品而言的。参照聂世伟2012年在杭州who house空间举办的“陌上桑”个展,不难发现两个展览中他的绘画的风格大相径庭。聂世伟近年的绘画风格更显纯熟,在色彩的选择上也是今非昔比。他在杭州创作了5年后,决定北上,2013年来到北京黑桥成了“北漂”艺术家的一员。与清风送爽、阳光明丽的杭州相比,北京的冬天是寒风清冽,灰蒙蒙的,创作环境的改变同时也成就了聂世伟创作的新风格。

聂世伟 如同凝固在同样寂寞的树枝上的花朵 布面丙烯 80×100cm 2014年

聂世伟早年在杭州创作的时候,极具活力,柠檬黄、青绿色等等鲜亮的色彩经常在他的画面中辗转跳跃。观察近几年到北京的作品,画面就变得灰蒙蒙的,有点神圣,有点压抑。正是环境的改变使得聂世伟的风格更加纯熟和独特。环境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他们创作理念中的骨血。别具一格的作品常常是和艺术家个人的经历难以分割的,并由此孕育而成。

此次个展从内容上看,作品选取的并非是在具象化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对象,而是最具有普遍性的事物和人物关系,真实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周围。在创作过程中,聂世伟没有采用传统的某种固定的图像或范式的表达方式和态度,而是通过想象构建原初,使得自身情感物化逐渐使之成形,不断地否定、覆盖、涂抹,最终呈现艺术家想要的画面效果。作者创作时的情绪和思考也通过笔触藏匿在画面之中。

从表现方式上看,此次展出的所有的作品画面呈现的都是色彩层次丰富的灰色调,这是聂世伟“微光世界”的体现,也是一种独特的观看体验。在“迷雾重重”的画面中,远处淡淡的微光就像是希望和方向,带给人希望和幸福感。聂世伟的绘画恰似在流动的时间和不定的空间中偏安一隅的微妙世界之中,微妙的情绪于故事主角之间流淌,相比起来故事的情节性就此弱化,犹如凝固着的瞬间。艺术家用光和色彩的和谐筑成了他眼中的“微光世界”,画面趋向狭窄幽闭的或是从里向外延展的空间。色调是舒服的灰色,故事的主角是简化的人形,看似简单的表现方式基于艺术家在对自身情感的表达和营造绘画性的画面上的巧妙结合,给观者独具一格的体验。艺术家着重表达情感隐匿在画面中,并不刻意强调每一张画面的故事性情节,画面低调深沉却有足够力量去感染观者,同时也给观者留下了足够感知的空间。恰恰是这种区别于传统某种固定的图像或范式的表达方式和态度增加了聂世伟作品的辨识度,使其形成自己的风格,使人眼前一亮。与此同时观者思维模式亦由惯性转为初始,并且有了更加直观和细微的感受,这也是走进聂世伟的“微光世界”最为真切的途径。

猜你喜欢
微光布面个展
王秋莲
塬(布面油画)
微光奕奕
詹克兢布面油画
杨海固个展:浮现
一分钟台北:欧文·沃姆个展
安尼施·卡普尔个展
盐田千春个展:灵魂的颤栗
追光
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