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 Cys-C、尿RBP及尿NAG在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中的诊断作用①

2017-08-30 10:02张宁宁牛效清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骨髓瘤肾小管多发性

张宁宁,张 艳,牛效清

(1.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2.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血 Cys-C、尿RBP及尿NAG在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中的诊断作用①

张宁宁1,张 艳2,牛效清1

(1.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2.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39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探讨血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C)、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在MM肾损害中的诊断作用。旨在寻找可以早期发现MM肾损害的检测指标,从而为开展临床治疗提供及时、可靠的参考依据,最终达到改善MM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的目的。方法:选取2014-10~2016-10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1例)、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8例)收治的MM初诊患者,共39例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39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按确诊时血肌酐水平再分为两组:血Scr≥133μmol/L者为肾功能损伤组;Scr﹤133μmol/L者为肾功能正常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血Scr、血Cys-C、尿RBP及尿NAG水平检测。结果 肾功能损伤组血Scr、血Cys-C、尿RBP及尿NA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能正常组血Cys-C、尿RBP及尿NAG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能正常组血S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工作曲线分析血Scr与血Cys-C、尿RBP和尿NAG对MM肾脏损害的诊断效果,血Cys-C与血S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NAG与尿R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Cys-C、尿RBP及尿NAG在评价MM患者肾脏功能时各具特点,建议联合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视黄醇结合蛋白;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血清胱抑素-C;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发生在骨髓的多灶性恶性浆细胞肿瘤,我国的发病率是0.6/10万,是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之后的第三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MM临床表现主要有贫血、感染、骨骼破坏、高钙血症、肾脏损伤及免疫功能异常等,其中肾损害是MM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MM整个病程中约25%~5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异常,约10%~40%的患者确诊时就已发生肾功能损害[1]。肾功能不全是决定MM患者生存率的一个独立因素。Blade等的研究发现,M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无肾损害者为34.5个月,存在肾损害的为8.6个月,肾损害经治疗逆转者为28.3个月,远长于无逆转患者的3.8个月[2]。MM患者肾功能的恢复主要在最初3个月内,经过早期合理治疗,超过50%的患者肾功能可完全或部分恢复[3]。因此早期发现MM肾损害的发生,对改善MM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实验组:选取2014-10~2016-10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1例)、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8例)收治的MM初诊患者。全部患者均经临床按国内MM诊断标准[4]确诊,共39例。其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38~80岁,平均年龄(59.3±9.8)岁,中位年龄61岁。将实验组按其确诊时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值分为两个亚组:血Scr≥133μmol/L者为肾功能损伤组(15例,38.46%);血Scr﹤133μmol/L者为肾功能正常组(24例,61.54%)。

对照组: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60.8±8.4)岁。对照组与实验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实验方法

1.2.1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接受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血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 RBP)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 NAG)水平检测。

1.2.2 标本采集

实验组于化学治疗前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于-20℃保存待测,留取新鲜晨尿3ml;对照组标本采集方法同上。

1.2.3 检测方法

血Cys-C采用透射比浊法检测;血Scr采用碱性苦味酸法;尿NAG检测采用比色法,以上各项指标均采用美国Beckman DXC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RBP检测采用ELISA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血Scr、血Cys-C、尿RBP及尿NAG检测结果比较

肾功能损伤组血Scr、血Cys-C、尿RBP及尿NA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能正常组血Cys-C、尿RBP及尿NAG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能正常组血Scr与对照组数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各组血Scr、血Cys-C检测结果比较

表2 各组尿RBP、尿NAG检测结果比较

2.2 ROC曲线比较血Scr与血Cys-C、尿RBP和尿NAG对MM肾脏损害的诊断效果

以国内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为金标准,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ROC工作曲线分析血Scr与血Cys-C、尿RBP和尿NAG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价值,见图1。

图1 ROC曲线分析血Scr与血Cys-C、尿RBP和尿NAG在MM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显示,Cys-C在诊断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91(P﹤0.01),95%置信区间(0.82~0.96);血Scr的AUC为0.75(P﹤0.01),95%置信区间(0.64~0.84);尿NAG的AUC为0.94(P﹤0.01),95%置信区间(0.86~0.98);尿RBP的AUC为0.86(P﹤0.01),95%置信区间(0.76~0.92)。Cys-C与血S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NAG与尿R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主要用血Scr来评估MM患者肾损伤的程度。受体内代谢水平、肌肉容积和测量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在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下降到正常的1/3时血Scr才开始升高,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研究表明[5],血Cys-C在评价轻度肾功能受损时较为灵敏。

Cys-C由1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13 kD,为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超家族成员。人体血液中Cys-C的水平稳定,生物学变异小,不受饮食、性别、炎症、肿瘤以及肌肉容积等的影响。肾脏是清除循环中Cys-C的唯一脏器。循环中的Cys-C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且无肾小管排泌,几乎完全被近曲小管重吸收并代谢分解,因此尿液中的Cys-C浓度很低,其血清中的浓度主要由GFR决定。与肌酐相比,胱抑素C的分子量更大且在生理状态下带正电荷,因此在反映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早期变化时更具优势,可以在GFR轻微降低时升高,是监测GFR理想的内源性标志物[5]。

以上两个指标均主要反映的是肾小球功能,对肾小管损伤的评价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而绝大多数的MM肾损伤最先侵及的却是肾小管,加重后累及肾小球,导致GFR下降。因此,我们需要寻找能够反映近端肾小管功能的指标来判断MM肾损害的受累情况。

RBP是体内维生素A的运载蛋白,分子量约21 kD,由肝细胞合成。血浆中超过90%的RBP是与甲状腺素运载蛋白结合的形式存在的,不能被肾脏滤过。只有少数游离的RBP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并大部分被近端小管重吸收而分解代谢。所以正常尿中仅有极微量的RBP,仅在近端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时,尿中RBP才会显著增加[3,6,7]。

NAG是存在于溶酶体内的酸性水解酶,分子量为130 kD,不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膜。尽管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含有大量的NAG,但在正常情况下,每日仅有少量的NAG被排泌入肾小管腔内,因此尿中NAG的含量很少。只有当肾小管上皮细胞受到损伤时,NAG酶才会被大量释放,尿中NAG酶显著增加。

本实验结果中,实验组中肾功能正常组血S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Cys-C、尿RBP及尿NA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此时已经发生了MM肾损害。进一步观察尿RBP和尿NAG的演变特点,发现前者随疾病进展而持续升高,但后者在疾病晚期其上升幅度却呈现回落态势。分析这一现象同尿RBP和尿NAG反映近端小管损伤的原理不同相关。尿RBP主要反映重吸收功能的变化,尿NAG则侧重反映结构的破坏。当肾小管收到损伤时,尿液中小分子蛋白的阳性检出率与尿酶的升高可能不是同步的,这与肾小管受损的时间及病程有关。当肾间质以慢性化病变为主,无小管上皮细胞进一步破坏时,近端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尿RBP升高,此时NAG酶可以仅轻度升高。

我们通过ROC曲线比较血Cys-C和血Scr对MM肾损害的诊断效果,得出它们的AUC分别为0.91、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结果与苏显都[8]等人的研究相符,进一步证实了血Cys-C对MM肾损害的诊断价值优于血Scr。而在用ROC曲线比较尿RBP和尿NAG的诊断效果时,尿NAG、尿RBP的AUC分别为0.94、0.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刘诗静等人[6]以肾活检病理结果为基础所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①由于MM患者蛋白尿的发生率为60%~90%不等[9]。当近端肾小管摄取大量蛋白质时,小管细胞会加速对它的分解代谢,从而导致溶酶体活性增强,NAG排泌增多,尿NAG水平上升[10];②尿NAG比较敏感,其水平升高可见于肾小管坏死、肾盂肾炎、妊娠、肝硬化肾损害等情况,其意义应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③RBP的半衰期大约是12h,其血中含量受肝脏合成功能的影响。当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或者营养不良时,经肾小球滤过的RBP随即减少,故此时即便存在肾小管病变,尿RBP也可能在正常范围;④本实验研究例数较少,导致代表性受限,需扩大观察范围,减少实验误差。

总之,血Cys-C、尿RBP及尿NAG检测在MM患者肾损害的早期诊断中各具优势,其中血Cys-C较传统的血Scr测定更具价值。但上述实验指标仍存在临床意义或影响因素的限定,因此在评价MM患者是否存在肾损害时建议联合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1]Pulte D, Gondos A, Brenner H. Improvement in survival of older adul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results of an updated period analysis of SEER data[J]. Oncologist, 2011, 16(11):1600

[2]Scheid C, Sonneveld P, Schmidt-Wolf IG, et al. Bortezomib before and after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overcomes the negative prognostic impact of renal impairment in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 a subgroup analysis from the HOVON-65/GMMG-HD4 trial[J]. Haematologica,2013,99(1):148-154

[3]钟赟,侯健.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早期评估的研究进展[J].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2,25(07):418-420

[4]张之南,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373-379

[5]李颖,冯潜,李洪春. 联合检测Cys-C、NT-proBNP、DD和AT-III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5, 38(5):49-51

[6]刘诗静,翟勇平,于亚平,等. 低分子尿蛋白在评估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损害中的作用[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21(02):410-414

[7]王丽敏,王超,韩小唯,等. 尿MA、α1-MG、β2-MG联合血Cys-C检测对于儿童支原体肺炎早期肾脏损害的诊断意义[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5, 38(3):116-117

[8]苏显都,林榕,徐晓兰,等. 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及肌酐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价值[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11):1126-1129

[9]陈楠. 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损害诊断和治疗[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7,2(6):373-375

[10]王瑞石,刘志红,尹茹,等. 肾小管损伤标记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J].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5,14(02):110-116

1.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编号:SFGG-201537;2.佳木斯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编号:YM2016_048。

张宁宁(198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牛效清(1967~)男,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niuxiaoq@163.com。

R682

B

1008-0104(2017)04-0013-03

2017-02-02)

猜你喜欢
骨髓瘤肾小管多发性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初探
微RNA-34a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IgA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对早期肾小管间质损害的预测作用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活性维生素D3对TGF-β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