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高危人群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清sCD40L水平之间的关系①

2017-08-30 10:02侯丽淳李培育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半胱氨酸硬化斑块

石 磊,侯丽淳,王 辰,毕 胜,杨 慧,李培育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社区高危人群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清sCD40L水平之间的关系①

石 磊,侯丽淳,王 辰,毕 胜,杨 慧,李培育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目的:探索血清sCD40L在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中的的作用。方法:选取高危人群145例,分为无卒中组(Ⅰ组)119例和有卒中组(Ⅱ组)26例,健康对照组(Ⅲ组)40例。检测生化全套、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sCD40L水平。分析社区高危人群与血清sCD40L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无卒中组(Ⅰ组)血清sCD40L水平为(3.798±1.030)ng/mL,高于对照组(Ⅲ组)(2.636±0.822)ng/mL;有卒中组(Ⅱ组)血清sCD40L水平为(3.357±1.081)ng/mL,高于对照组(Ⅲ组)(2.636±0.822)ng/mL;无卒中组(Ⅰ组)血清sCD40L水平为(3.798±1.030)ng/mL高于有卒中组(3.357±1.08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社区居民脑卒中筛查时,测定血清sCD40L水平,可能对脑卒中的预测和早期防治起到一定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血清sCD40L;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

在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中,动脉粥样硬化(AS)与其发生、发展有着紧密的病理联系,是其重要的临床病理基础,AS作为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常被用来评估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情况,是可以用作预测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然而,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CD40/CD40L信号转导系统在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它在调节AS炎症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几乎贯穿了AS的整个过程,包括AS的发生、发展乃至斑块破裂,进而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目前,血清sCD40L是否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以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的因果关系还有待于通过大样本的实验研究来进一步证实。本课题通过检测本地区脑卒中筛查香兰社区居民脑卒中高危人群血清sCD40L水平,探索血清sCD40L在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中的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01~2016~12月我院“脑卒中筛查”项目香兰社区居民体检确定为高危人群者145例,高危人群的纳入标准:有2项以上的主要危险因素或者在1项主要危险因素基础上合并有2项或2项以上的一般危险因素或者既往史中有脑卒中病史者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或目前被神经病学临床专家认定为脑卒中的患者。将高危组分为无卒中组(Ⅰ)119例和有卒中组(Ⅱ)26例。同时随机抽取40例40~60岁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组(Ⅲ)。

1.2 研究中的数据

(1)脑卒中筛查对象:年龄40~60岁的社区居民。(2)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甘油三酯(TG)水平>1.70mmol/L,总胆固醇(TC)水平>5.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3.37mmol/L高密度(HDL-C)水平>1.04mmol/L。(3)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Hcy>10 μmol/L。(4)4项主要危险因素:1)有高血压病病史(≥140/90mmHg),或者目前需要服用降压药者;2)有心房纤颤病史或者有心瓣膜疾病;3)血脂代谢异常者;4)有糖尿病病史者。(5)6项一般危险因素:1)家族史:有脑卒中或者心脏病的家族病史;2)吸烟、饮酒史者;3)缺乏体育锻炼者;4)饮食结构中含油脂过多者;5)肥胖;6)年龄>40岁。(6)既往史中有脑卒中病史或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

1.3 研究方法

所有纳入筛查人群清晨空腹抽取5mL肘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查、生化全套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同时另取3~5mL肘静脉血,室温下3000rpm 15min,提取上清液,并将血清置于-70℃低温保存,用于成批检测血清sCD40L浓度。血清中sCD40L浓度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试剂盒购自上海诺渊实业有限公司)。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Ⅰ组与Ⅲ组各项指标比较

Ⅰ组在年龄、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清sCD40L水平高于Ⅲ组(P<0.05),差异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Ⅱ组与Ⅲ组各项资料比较

Ⅱ组在年龄、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清sCD40L水平高于Ⅲ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Ⅱ组低于Ⅲ组(P<0.05),差异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Ⅰ组与Ⅱ组各项指标比较

Ⅰ组在年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低于Ⅱ组,血清sCD40L水平Ⅰ组高于Ⅱ组(P<0.05),差异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高危组各亚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分析结果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aP<0.05;与无卒中组相比较bP<0.05。

3 讨论

国外研究[2]表明年龄因素能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并且是动脉粥样斑块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本实验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脑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大,患者动脉壁硬化的病变程度也逐渐增加,加上高血脂、高Hcy[3~5]等其他危险因素的作用,促使斑块向不稳定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颈动脉斑块的脱落也越发明显。Nagai[6]等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因此,及早对高龄人群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筛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很多学者[7,8]认为在AS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炎症反应的作用非常重要,并且能够影响AS斑块的稳定性。炎症反应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而CD4O/CD40L信号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正常的动脉内,仅在内皮细胞中发现有少量表达的CD40,并没有发现CD40L的存在,然而在AS斑块中,CD40和CD40L在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并且表达增高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肩部”,这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部位和正常动脉相交接的部位,也是不稳定斑块发生破裂最常见的位置,由此我们推测,CD40/CD40L信号转导系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血清sCD40L是否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以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的因果关系还有待于通过大样本的实验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CD40L也称CD154,是一种Ⅱ型跨膜蛋白,属于TNF家族细胞因子(TNF-α)。CD4OL在水解成sCD40L后进入血液循环,血清sCD40L主要来源于血小板(大约有95%),因此,可以用血清sCD40L水平来观察CD40L的生物学效应。CD40L参与了血小板的活化和血栓的形成,其含量的变化可影响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因此,可将表达上调血小板CD40L作为血小板活化的特定指标。Ferro等[9]认为在脑梗死合并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上,血浆sCD40L水平可以作为预测事件发生的重要的血液标志物。本实验结果显示,Ⅰ组血清sCD40L水平为(3.798±1.030)ng/mL,高于Ⅲ组(2.636±0.822)ng/mL;Ⅱ组血清sCD40L水平为(3.357±1.081)ng/mL,高于Ⅲ组(2.636±0.82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危组相对于对照组人群有更高的脑卒中事件发生、复发的风险。此结果与李东芳教授等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似[10~12]。

进而将Ⅰ组与Ⅱ组进行比较发现,Ⅰ组血清sCD40L水平为(3.798±1.030)ng/mL高于Ⅱ组(3.357±1.08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都能够降低血清sCD40L水平[13]。由于血清sCD40L的主要来源是活化的血小板,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可以使血清中的sCD40L水平降低。例如氯吡格雷,可以通过抑制ADP受体,从而阻止血小板通过二磷酸腺苷(ADP)途径激活,进而减少由血小板释放的sCD40L,经过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血小板表达的CD40L明显减少,血清sCD40L水平降低[14]。环氧合酶-2(COX-2)也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来降低血清sCD40L的水平。阿昔单抗作为GP Ⅱb /Ⅲa受体抑制剂,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sCD40L的释放,从而降低因血清sCD40L水平升高而导致患者心血管疾病增高的风险,而通过观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结果显示血小板释放的sCD40L减少[15]。所以,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Ⅰ组人群血清sCD40L水平高于Ⅱ组,其原因可能是所选择有卒中组人群为陈旧性脑梗死,常规应用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复发。

因此,在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与跟踪随访时,血清sCD40L可作为一项观测指标,其水平的高低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在本实验的后续研究中,将深入研究CD40基因及其多态性、血清sCD40L水平与AS斑块性质及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探索sCD40L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作用,从而对筛查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提供一定的帮助。

进行社区居民脑卒中筛查时,测定血清sCD40L水平,可能对脑卒中的预测和早期防治起到一定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1]Chambless L E,Folsom A R,Clegg L X et al.Carotid wall thickness is predictive of incident clinical stroke: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ARIC) study [J].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0,151(5):478-487

[2]Cantú-Brito C, Rodríguez-Salda J, Reynoso-Marenco M T, et 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detected by ultrasonography[J]. salud pública de méxico, 1999,41(6): 452-459

[3]荆鑫鑫,刘鸿飞,朱金玲,等. 初发和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临床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4,37(5): 33-36

[4]郭洪峰, 田波. Hcy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4):37-40

[5]杨小玲, 黄昕艳.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冰法2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2,35(3): 13-14

[6]Nagai Y, Kitagawa K, Sakaguchi M, et al. Significance of earlier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forstroke subtypes[J]. Stroke, 2001, 32(8):1780-1785

[7]Hansson GK,Robertson AK,Soderberg-Naucler C.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J].Annu Rev PatholMech Dis,2006,1:297-329

[8]Zhao Q.Inflammation,autoimmunity,and atherosclerosis[J].Diseov Med,2009,8(40):7-12

[9]Ferro D,Loffredo L.Soluble CD40 ligand predicts ischemic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7,27:2763

[10]李东芳,解学军,李光来.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sCD40L浓度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 (2):123-124

[11]赵月琦.血清SCD40L与颈动脉斑块及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关系的临床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0

[12]解学军.CD40-CD40L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08

[13]Yip HK, Chang LT, Sun CK, et al. Impact of clopidogrel onsuppression of circulating levels of soluble CD40 ligand in patientswith unstable angina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ing [J]. Am JCardiol, 2006, 97:192-194

[14]许瑞.CD40-1C/T基因多态性与血清SGD40L及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3

[15]Nannizzi-Alaimo L, Alves VL, Phillips DR. Inhibitory effects of glycoprotein IIb/IIIa antagonists and aspirin on the release of soluble CD40 ligand during platelet stimulation [J]. Circulation, 2003,107:1123-1128

佳木斯大学科研项目,编号:JMSUJCMS2016-028。

石磊(1987~)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学士,医师。

侯丽淳(1971~)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jdhoulichun@126.com。

R743

B

1008-0104(2017)04-0077-02

2016-02-02)

猜你喜欢
半胱氨酸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西安地区同型半胱氨酸参考区间的初步建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