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继承与创新

2017-08-30 14:55黄才俊
青年时代 2017年21期
关键词:继承王维创新

黄才俊

摘 要:王维作为盛唐山水诗的三大巨匠之一,就多才多艺而言,盛唐诸公没人能及得上他;就诗思入禅而言,也未见得有人能及得上他。在山水诗方面,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踵事增华,继承了自六朝以来山水诗某些大家的艺术成就,并在前人的基础上使山水诗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继承;创新

王维的诗歌今存四百多首[1],题材和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最突出的是山水田园诗。由于他能透彻理解诗、画、音乐等几种艺术之间的差异,比一般诗人更深入地探索诗歌表现的特殊规律,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比起以往的山水田园诗来,多了绘画、音乐之美。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百啭流莺,宫商迭奏”,体现了盛唐诗歌形象鲜明、情韵深长的典型风貌。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

一、王维诗歌中的继承

王维总结了自陶渊明、谢灵运以来山水田园诗发展中的全部成就,将初唐局限于别业的京洛山水开拓到行役、隐逸、边塞等多种生活中去,以多种风格描绘了北方雄伟壮丽的大漠长河、名山胜水、雄郡大邑,山林田园优美清空的环境,以及士大夫优游林泉的风雅情致。将南朝山水詩形象鲜明、重在观赏,陶渊明田园诗意蕴深厚、重在感受的两种表现方式融为一体,创造出既有名句,有和谐浑成的艺术境界[3]。

王维还在原有的山水田园诗上解决了运用动静虚实相生之理以简化意象,追求象外之趣的问题。在创造静美的意境和处理空间的表现方法等方面,为后世的文人诗和文人画树立了极高的艺术标准。由这一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从陶谢到王孟,山水田园诗由分而合,虽然选材范围不断拓宽,风格愈趋多样,技法不断进步,但对陶谢的基本表现方式始终保持着传统的继承性,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流派。

(一)对陶渊明诗的继承

王维年轻时受开元前期诗坛思潮的影响,也很喜爱江左的文风。在《同崔傅答贤弟》这首诗里,他充分表露了对晋人风流的向往:“更闻台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诗人巧妙地将江东典型的美景、吴、晋史迹及名人遗迹穿插交织,利用歌行大幅度跳跃的特性,概括了盛唐人心目中的江左风流:九江青青的枫树,扬州淼漫的五湖绿林起兵的下江,谢灵运曾经游过的富春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石头城;那里有前溪歌等优美的文学艺术;有王羲之写过的曲几,还有谢安赌过棋的别墅......,可见诗人所倾慕的不仅是江南的山水,还包括南人在这青山绿水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文化。

作于他十九岁(开元七年)那年的《桃源行》,显然是一首模仿吴越山水诗的习作。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武陵人误入桃源的经过为主线,展现了桃源中远近景色的不同美感,又借家家迎客的场面进一步补足村中遍地桃花水的美景,最后在体会渔人重寻桃源,迷失旧路的怅惘心情之余,再现了两岸桃花夹津的回忆。[4]诗人以桃红柳绿为主色调,用饱蘸水分的彩笔将陶渊明原来构想没有王税、自给自足的空想乐园,改造成一个优美空静的世外仙境。而这与陶渊明在几度出仕与归隐之后,终于选择了“躬耕自资”的生活道路是相似的。在陶渊明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继承老庄的“自然”思想。王维《桃源行》中的描述也恰好与之相合。[5]色彩的鲜明滋润,生机的蓬勃旺盛、都与张若虚、张旭和包融的山水诗相似。

(二)对谢灵运诗的继承

王维也认真地揣摩过谢灵运的诗艺。在一些吟咏别业山水的应酬诗中,他往往有意识地效仿大谢,以追求典雅端庄的风格。比如《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诗》:“人里霭川阳,平原见峰首。园庐鸣春鸠,林薄媚新柳。”(其二)“高馆临澄陂,旷望荡心目。淡荡云动天,玲珑映墟曲。”(其四)深得谢诗精致清雅的旨趣。又如《同卢拾遗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岩端回绮槛,登口开朱门。阶下群峰青,云中瀑水源。鸣玉满春山,列筵先朝暾。”遣词的工稳厚重,自然令人想起谢凌云的“遂登群峰首,邈若升云烟”、“列筵皆静寂”、“晚见朝日暾”等诗句。这也就是王维诗“典重靓深”的另一面,也正与他学习大谢有关。

但王维学习大谢,并不像沈宋和二张那样热衷于章法和格调的模仿。而是超出一格,对大谢的固体山水诗平铺直叙、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的基本表现方法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形成了突出主线、详略得当、曲折有致的多种结构方式,并在一向以意象密实为特色的古体中创造出空灵的意境。[6]比如《蓝田山石门精舍》: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上作》,内容与此相似,基本上是平铺直叙一天的游览过程,然后精细刻画湖上暮色。而王维的这首诗却以一天游览的结束作为开端:将自己在归途中因贪念两岸景色而误入石门精舍的过程比作误入桃源的奇遇,笔势随游人的心理活动曲折变化,至石门精舍而豁然展开,巧妙地创造出山回路转,别有洞天的意境。石门精舍指石门泉的佛寺,在陕西蓝田县西十里,附近有温泉可治病。诗中在描绘这个与世隔绝的天地时,没有一字言及佛寺和温泉,反而有意隐去所有与世俗有关的事物,仅仅突出佛地远绝尘俗的特点,将老僧、牧童和樵客都置于林岩之中,构成了一个毫无烟火气的禅寂世界。[7]诗人自己面对石壁月光,在山涧花气中焚香独坐的情景,又造成露宿于林中的错觉。这就充分渲染了石门精舍淳古朴野的静趣,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合无间。

此外,王维除了是诗人之外还是画家和音乐家,有着敏锐的眼力和听觉,王维对声音的描写更是丰富多彩,其中就有在谢灵运影响之下发出的谢灵运式的“自然的招呼”,即泉水、小溪、河流等大自然的声响:

过积香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里的泉声伴着危石呜咽的泉声,仿佛是通人性的自然的呼唤。对自然的憧憬和超越自然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就此浑然一体。

(三)对孟浩然诗的继承

如果说孟浩然主要是通过侧面烘托,不作正面描绘的手法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那么王维则是通过意象的取舍和精心组织造成了同样的艺术效果。但孟浩然的手法比较单调,王维的表现艺术则要丰富得多。比如《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以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一般表现较长距离的游览过程,因难免罗列景物,往往不易凝止在一个固定的空间中,构成空静的意境。而在这首诗里,黄花川中山转水绕的万般情趣,都集中在青溪水的动态和声色中。诗人将色调的冷暖之感和声音的闹静之感沟通,以水声的喧闹,反衬出松林的冷色调,以静的听觉感受表现对松色的视觉印象,烘托出乱石中急流喧豗的飞动之感,便真切地概括了青溪幽清如画的环境和静中见闹的意趣。

王维和孟浩然的诗歌艺术都有盛唐诗风的共同特征——雄浑明丽,也有盛唐山水诗派的共同特征——平淡自然。但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王维的艺术风格俊丽秀雅,孟浩然的艺术风格是淡秀清旷[8]。

二、王维诗中的创新

但是,王维的诗歌中有的不光是对前人的继承。还有的是对后人的启示,王维将齐梁山水和吴越山水诗中着重于“旧识”中见“新情”的创作传统运用于北方山水的描写,大量描绘了日常闲居和行役中所见的景色,展现了北方山水的雄伟壮阔[9]。

比如《登河北城楼作》: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落日苍茫,暮色弥漫。苍山与远浦相映,孤舟伴渔火共宿。

又如《冬日游览》:“步出城东门,试骋千里目。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渭北走邯郸,关东出函谷。秦地万方会,来朝九州牧。......”

诗中的境界随着想象开扩到事业之外,划出了关中平原的广大地域。纵横劲建的笔力,嘉善沿用汉古诗“步出城东门”的开头,使汉魏浑厚古朴的气象在山水诗中得到了再现。《渡河到清河作》、《早入荥阳界》两首诗都是写泛舟大河所见两岸城邑,可能作于王维贬往济州途中。前一首从远望的角度写:“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诗人将他在行舟时忽然见到的这片城市,写的像海市蜃楼般奇妙,从云波开拆处显现。不仅更见出大河淼漫无际的水势,而且还可以从中体味出诗人倦于行旅的寂寞,初见人境的惊喜,以及远离旧乡的惆怅。后一首从亲历其境的角度写:“泛舟入荥泽,兹邑乃雄藩。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秋晚田畴盛,朝光市井喧。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树。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进入荥阳地界,两岸人烟稠密,秋稼茂盛,市井喧闹、舟船往来的繁荣景象,虽然更衬出游子孤旅的寂寞,但像这样亲切地称道北方雄藩大郡水土风俗之美的诗篇,在王维之前至为罕见。可见王维笔下的風水,即使是类似的景色,也往往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感受构成不同的诗境,多姿多彩,绝无雷同。又如华岳和终南山是关中的两座名山,在王维和崔颢之前,只有极少数跟从皇帝游览的应制诗曾经以此为题,但主要是出于颂圣的目的。王维所作的《华岳》和《终南山》这两首诗则运用“随类敷彩”的妙理画出了两座名山迥然不同的风貌。《华岳》:

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

遂为西峙岩,雄雄镇秦京。大君包覆载,至德被群生。

上帝伫昭告,金天思奉迎。人祗望幸久,何独禅云亭。

此诗首六句用积墨法,反复敷染石青黛绿,画出华山的奇拔峻峭;西岳之高,直出浮云之外,以致层层叠翠积聚在太清之中,百里之内的天空都溶成一片混沌的青黛色。整首诗就像是一幅格调典雅、笔力雄厚的金碧山水画。而与《华岳》的金碧重彩相反。

《终南山》则是以疏放的线条和清淡的水墨描绘出终南山云烟变幻、干扰阴阳的雄姿: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五律利用四联分层的结构布置画面,首联夸张终南山与海相连、与天都相邻的地理位置,以见其绵长辽远的地势;颌联分别从山外远望和山内近看两个角度描绘终南山白云缭绕、青霭微濛的姿貌,以见其高入云霄的山势;颈联写中峰两侧分野不同,山谷之间阴晴各异,又从其占地之广大渲染出终南山的壮伟。诗人集合了数层与多方的视点,构成了一幅远超画境的终南山全景图,最后却勾出一个在山中行旅想要投宿的游人,隔着山水向樵夫打听人家。尾联以小衬大,不仅使大山在对比下显得更加气势雄浑,同时也使这幅山水画有了灵动的生趣,不至于变成一幅终南山地图。这首诗也成为后代人山水画的范本[10]。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陶谢以后逐渐积累起来的诗歌表现艺术,开拓了北方山水田园诗的全新境界,而且能再表现多种自然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清秀空静的典型意境,突出诗人高雅孤洁的性格特征。在创造精美的意境和处理空间的表现方法等方面,为后世的文人诗和文人画树立了极高的艺术标准。

参考文献:

[1]袁晓薇.王维诗歌接受史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6:20.

[2](宋)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11:2209.

[3]闻一多:闻一多说唐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5:123.

[4]徐思颖.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与王维《桃源行》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3期.

[5]王菊艳.从写意到写境的转变——以陶渊明和王维山水田园诗为例.(J).名作欣赏,2013.08.

[6]胡遂,成希.王维与谢灵运山水诗的比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04期.

[7]李春霞.王维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中审美意蕴的对比.(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8期.

[8]刘文刚.王维与孟浩然诗歌艺术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期.

[9](日)入谷仙介著.卢燕平译.王维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327.

[10]万洪莲.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趣浅析.(J).语文学刊,2009.08期.

猜你喜欢
继承王维创新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